12月17日,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評選表彰大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并講話。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受表彰的集體和個人表示祝賀,勉勵統一戰線廣大成員堅守合作初心、心懷“國之大者”,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會上,100個先進集體、96名先進個人、50項建言獻策優秀成果、50項社會服務優秀成果受到表彰。其中,九三學社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支社委員會委員、副教授于一民榮獲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先進個人稱號。
附:于一民事跡材料
(社會服務部 馬彥)
于一民事跡材料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所以能夠一路攻堅克難,攻城拔寨,直至取得完全勝利,正是許多人以忘我的工作態度和無私的敬業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九三學社社員于一民正是這其中的一員。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自2002年邁入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這扇大門之后,便一心撲在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上。作為一名民主黨派成員,自2016年加入到援疆支教的行動中,在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工作中,他堅決服從黨的領導,嚴格按照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認真履職盡責,較好地完成了和田職業技術學院和天津援疆前方指揮部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一、教育扶貧,在平凡中孕育偉大
教育扶貧,來不得半點花架子,就是要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實,結出碩果。于一民作為一名有著31年高校工作經驗的教師,在通過所帶的新疆班學生了解到當地教育資源匱乏之后,果斷申請援疆支教。在后方學校領導和各學院、系、部的支持下,于一民在幫扶支教過程中,努力把天津優秀的教學管理、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帶到了新疆。
到和田后,他積極投身和田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工作,與援疆指揮部項目組一起多方協調當地各級部門完成審批手續,使學校得以順利開工建設;通過走訪和田、策勒等地區,完成和田地區職業教育與行業狀況、電子商務專業的調研與專業可行性報告分析,為學院初期專業配置奠定良好的基礎;按照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結合當地實際規劃學院中長期發展目標,制定學院發展規劃、修訂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劃、實訓體系、實訓項目以及實訓設備選型論證等,兩次參加和田地區職業學校技能大賽的組織和籌備工作,并承擔了賽事的裁判和賽項方案制定,最大限度把天津先進的教育理念帶給受援地區,助推學院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二、發揮優勢,為文化創意產業扶貧搭橋鋪路
在支教及援疆指揮部的產業幫扶調研過程中,他發現當地農特產品品質優良,但由于包裝簡單、售價非常低。于是他積極聯系后方學校,促成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學院與當地政府合作,開展文化創意產業幫扶;以庫爾班大叔、戰斗渠等多條主線,進行紅色旅游宣傳設計,開展旅游帶動地方特色文化宣傳,發展當地特色旅游經濟。分別與于田縣政府、策勒縣政府簽訂幫扶協議。于田縣政府已經全面完成商標注冊、包裝設計、商街規劃、門店設計與裝修等工作,并設立文創幫扶紀念碑。
2018年9月,于一民援疆工作期滿后,他又先后多次赴新疆調研考察,與學校其他同志一起努力完成對策勒縣的文創幫扶。2019年1月,在于一民的推動下,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學院、天津市津南區合作交流辦、新疆和田策勒縣人民政府簽署了三方文化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9年10月,又與策勒縣商務和工業信息化局簽署策勒縣農特產品品牌策劃技術服務合同,包含農特產品品牌策劃、文化旅游產業升級、技術幫扶培訓等多個項目。
三、無私奉獻,以已所長做好人民通訊勤務員
援疆期間,于一民發現當地通訊網絡存在問題,他利用自身技術專業特長,主動承擔起指揮部駐地通訊勤務員的角色,積極做好網絡、空調、暖氣、電梯、電腦及日常設備的維護等勤務工作。主動負責完成了三縣與指揮部間的視頻會議系統及黨建活動室的建設。解決了三縣工作組參加每周一次的例會要跑100-300公里的問題,既保證了援疆干部的人身安全又節省了時間。他還利用業余時間,每周為援疆干部放映兩次電影,豐富大家的業余生活,穩定大家的思鄉情緒。
四、帶動后方,夫妻接力援疆譜寫新時代佳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幾十人上百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于一民不僅帶動后方學校支持援疆工作,還在援疆指揮部視頻會議系統的建設中,在指揮部領導的同意下積極引入天津市優秀企業參加項目建設,同時也把相關項目信息帶給天津企業,并在后續和田職業技術學院的實驗室建設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于一民的帶動下,他愛人,南開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尹錦艷也深受感染,充分認識到新疆地區文化教育資源的匱乏、當地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主動要求參加援疆,并成功加入到天津市第九批第二階段的援疆隊伍中。作為南開區中學學科帶頭人,為和田地區第二中學帶去天津優秀的教學經驗,并接替于一民作為聯系人,協助策勒縣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推進和完成,創下夫妻接力援疆的佳話。
情感源自于熱愛,信念根植于信仰。憑借著“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堅定信念,于一民利用畢生所學積極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進當地民眾思想意識的提高,切實把崇高信念扎扎實實付諸于職業教育事業協調發展的奮斗實踐中去,在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途徑、推進教育均等化中實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
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在歲月的見證下獲得了眾多好評:2012年,被天津市教育委員會授予“2012年度信息化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17年,被天津援疆指揮部評為“2017年度優秀援疆干部人才”;2019年,被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評為“2019年度演藝設備行業優秀中青年專家”;2020年,被中共天津市委辦公廳、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授予“天津市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21年,被中共中央委員會、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