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舉行預備會議,授予17件提案為2020年優秀提案特別獎,62件提案為優秀提案獎。
王訓國等委員的《關于長三角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標準一體化的建議》獲得優秀提案特別獎,九三學社上海市委集體提案《關于加快促進環淀山湖資源環境整合的建議》和張磊等委員的6篇提案獲得優秀提案獎。
優秀提案特別獎:關于長三角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標準一體化的建議
王訓國等
太湖流域是長三角區域的經濟重心,是“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滬蘇浙三省交界區域又是太湖流域水安全、水事矛盾最為突出的區域。率先以太湖流域地區為重點,協調和統一水環境治理標準已迫在眉睫。為此,建議:
1、運用“三線一單”建立長三角太湖流域一體化空間分類管控體系,研究制定太湖流域統一協調的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2、基于長三角太湖流域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因地制宜制定污水管網建設與管護規范標準。加強工程建設管理,強化排水管道檢測及維護。
3、逐步轉變長三角太湖流域地區農業生產方式,系統制定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相關技術規范。制定《長三角太湖流域地區種養結合綠色良好農業生產指導性管理規范》和具有長三角太湖流域地區水文地質特點的農田排水凈化處理技術規范。
4、高度重視長三角太湖流域地區養殖業新型污染物排放對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問題,盡快制定養殖業抗生素、激素藥物投入品管理規范。
優秀提案獎:關于加快促進環淀山湖資源環境整合的建議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
環淀山湖地區地處江浙滬接壤位置,是太湖流域水環境生態敏感區域,也是上海特大城市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伴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環淀山湖區域資源環境整合提升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部分地塊侵占岸線、影響湖岸開放,水源保護區內建設項目提級增效存在困難,市級統籌協調平臺尚未建立、條塊對接機制急需完善等問題,九三學社市委建議:
1、科學規劃,重新審視規劃定位和空間布局。統籌整合好環淀山湖地區現有有限的建設用地空間資源,打通環湖公共空間,還湖于民,建設高標準功能性、服務型、公共性的示范區引領性項目。
2、機制建設,強化統籌協調力度。積極探索省際跨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機制,建立市內重大工作(程)協調平臺,切實推動環淀山湖區域創新綠核建設。
3、生態治理,盡快出臺保護區內存量資源處置措施。統一上海和江蘇方面環淀山湖水環境治理標準,制定負面清單,努力實現“該拆除的拆除、該整治的整治、該提升的提升”。
4、實施方式,點上突破與面上提升相結合打造創新綠核。點上,針對符合規劃、基礎較好的地塊,加快深化產業功能定位,按照綠色建筑高等級標準進行規劃設計研究;面上,建設區域生活污水零排放目標,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區、綠色交通示范區等。
關于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工作的建議
張磊
近年來,上海將“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作為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超大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是世界級難題,要以提升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為目標,持續探索創新。對此,九三學社市委建議:
1、建立訴求回應和解決機制。參考本市優化營商環境3.0版“1+2+X”改革方案,建立與兩張網相關的各方訴求回應和解決機制,了解企業、市民和一線政府部門的意見和需求,逐項加以研究解決。
2、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建議將“一網統管”涉及事項一并納入本市正在建立的政府網站集約化平臺,實施“一網統管”模塊化管理,縮短平臺建設周期,降低平臺的建設和運維成本。
3、提高政務服務精細化水平。將“一網通辦”平臺服務前移,增加經營場所允許和禁止用途查詢功能。
4、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對接。公共信用信息除保密事項外,均應對接至“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平臺,并實現跨層級、跨部門的共享,還應盡可能納入電子商務平臺等在經營中獲取的企業和個人的市場信用信息。
5、加強法律和技術保障。修訂《上海市公共數據和一網通辦管理辦法》,在現有內容上增加“一網統管”工作及其平臺建設和運行的有關要求,并以地方標準形式明確兩張網的基本構架、運作模式、數據對接等技術要求。
關于發展上海夜間經濟的建議
朱國建等
上海,素有不夜城的雅稱,隨著發展上海夜間經濟的“十條政策”落地,各區(縣)紛紛響應,施策盤活夜間經濟。但要把上海夜間經濟做大做強,樹立全國夜間經濟標桿,離不開城市開放的包容力和創造力,更需深厲淺揭、細化管理、補齊短板。
目前上海夜間經濟存在商品雷同缺乏特色、業態單一且污染嚴重、交通配套不到位、應急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九三學社市委建議:
1、擦亮“文化名片”,發展體驗式消費。各區可以嘗試利用自身文化“名片”讓夜間經濟根植文化土壤,圍繞各自文化特色開展主題活動,充分體現開放包容的上海文化特色。
2、引導業態發展,實現共建共贏。建議政府對夜間經濟業態進行積極引導,充分引入社會資源,增加對夜間旅游演藝業態的扶持力度、盤活夜游節事經濟、豐富夜游項目、對夜市街區業態實施“負面清單”管理。
3、規范安全監管,鼓勵提質增效。在延長上海地鐵及公交線路夜間運營時間之外,進一步加強對夜間“最后一公里”問題的研究。
4、建立應急機制,增加安防手段。建立“第一責任人”和“具體負責人”制度,對夜間經濟的有效運轉提供保障,發動更多民間安防志愿者,實現區域共治。
關于提高進博會“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集散能力的建議
封亞培等
第二屆進博會在展會規模、質量、布展水平,與首屆相比,均實現了新突破,但是進博會的溢出帶動效應持續性仍顯不足,主要表現在缺乏成熟的運行良好的進出口商品集散地,沒有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進出口商品集散運營模式,更加沒有能力實現“聯動、服務、輻射”。為此,九三學社市委建議:
1、進一步增強集散的硬件建設。加強上海的“陸、海、空”港建設,構建順暢通達“長三角、全國、亞太”的交通運輸網絡,加快推進保稅展示交易中心(前店)建設。
2、進一步加大集散的政策創新,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及政策供給,優化豐富和創新海關監管制度,把進口模式的主動權交給市場參與主體。
3、進一步提升集散的服務能級,加強長三角進口產業服務配套能力,建立共享分銷渠道,拓展海內外網點,形成先進模式和案例經驗并復制推廣,逐步建成長三角一體化進口商品集散服務平臺。
4、進一步強化集散的產業配套。橫向上加強與文化、旅游、醫療與衛生、技術服務等各種產業聯動,縱向上加強與境外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對接,確保來自全球的優質資源“進得來、留得下、體驗好、收益大”。
關于上海黃浦江、蘇州河沿岸近現代工業遺產的建議
吳榕美等
在“十三五”以前高速的城市發展中,上海很多地方幾乎抹去了原有場地上的工業建筑或構筑物、生產設備等產業肌理,在“一江一河”的工業遺產保護進程中留下了一些遺憾,也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帶來不少挑戰和問題。為了搶救性地保護好上海的城市工業文明記憶,針對缺乏獨立的保護體系、保護的對象過于局限、保護價值的單一性等問題,九三學社市委建議:
1、將工業遺產的布局設計和再利用增設入市規土局的《黃浦江、蘇州河沿岸地區建設規劃》中,定位一江一河公共空間中工業遺產的人文特色。
2、出臺工業遺產保護法規或條例,以世界工業遺產保護的《下塔吉爾憲章》為藍本,保護“一江一河”尚存的工業遺產和相關聯的機器設備及各類資料、生產場景、街區等。
3、由于工業遺產產權多元,文物部門無法獨立完成,故建議市政府統籌相關部門開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
4、建議工業遺產產權單位,抓緊時間向社會征集原產業的實物、文字、影像資料,充實工業遺產空間,再現原有產業印記。
關于加強區域協同,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的建議
徐玉芳等
目前,長三角區域的發展正由高速發展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要把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根本要求或根本目的,長三角科技協同創新是在實踐層面的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具體體現。
長三角科技創新發展的瓶頸在于體制機制的創新。面對與科技創新發展密切相關的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治理機制不足、科技創新發展的相關公共服務和科技創新協調機制缺乏包容性、人才機制的創新合作略顯不足等問題,九三學社市委建議:
1、加快推進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與統籌協調機制,在國家戰略層面應有新的突破,其中戰略實施機制的創新突破是重要方面。
2、加強建設部門條線的流域性與跨部門協調機制,鼓勵三省一市各級政府間的跨行政區合作,并通過園區合作、項目合作、企業合作等形式,推進區域科技創新合作發展。
3、充分發揮上海科創中心的優勢,加強對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的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協作,加大現有的“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長三角科技聯合攻關領域項目的覆蓋范圍、支持力度,使創新有源泉。
4、做好人才一體化整體規劃,完善長三角科技創新人才協調發展。(九三學社上海市委 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