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3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
我省社員徐燁領銜的研究團隊完成的“基于高精度脈澤天體測量的銀河系旋臂結構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徐燁接受采訪
徐燁,江蘇江陰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首席研究員,長期從事銀河系旋臂結構的研究工作,為中國在該領域研究躋身國際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銀河系旋臂結構是當代天文學最具挑戰的研究課題之一。經過近20年的努力,徐燁率領的研究團隊實現了天體測量技術的劃時代突破,在銀河系旋臂結構領域做出了系統性、開創性的工作:
★通過尋找定位旋臂的脈澤“燈塔”、多參考源校準和消除大氣效應的精準“對焦”等技術創新,使天體距離測量的范圍和精度比同時代的依巴谷衛星提高了約200倍,實現了對6萬光年外天體距離的精確測量。
★通過高精度測定一批定位旋臂的天體距離和運動,首次精確描繪了太陽附近旋臂的結構和運動特征,并發現了銀河系的一條新旋臂——本地臂。
★首次提出銀河系是由充滿臂間次結構的多條旋臂組成的復雜旋渦星系的新觀點。
該項成果顛覆了人們對銀河系旋臂結構的傳統認知,開啟了銀河系結構研究的新高度,推動了高精度天體測量技術的進步,對銀河系暗物質分布和宇宙學等領域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相關研究工作被該領域國際權威專家評價為“開創了三角視差測量的新紀元”“銀河系結構研究領域的里程碑”,被《科學》雜志評價為“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描繪了太陽附近銀河系的旋臂結構”。
(九三學社江蘇省委組織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