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新疆,綠草如茵,牛羊成群。8月上旬,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叢斌率隊赴新疆就服務“一帶一路”助推新疆醫療、高等教育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并開展社會服務活動。
去年9月,在烏魯木齊召開的“九三學社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社會服務工作論壇”上,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指出:“九三學社要為新疆的高等教育、衛生事業幫助謀劃,提供支持。”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劃,扎實準備,調研組一行踏上這片熱土,圍繞新疆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精準發力。
“我要支持你上大學”
沿著庫爾代河向東南方向走,就是歷史上貫通南北疆的重要通道之一--烏孫古道,瓊庫什臺村就位于這條古道上的北入口。放暑假了,哈薩克族小姑娘再吾熱在這個村里打工。
“你多大了?”叢斌叫住這位忙里忙外的小姑娘。
“我今年14歲了。”
“讀幾年級了?”
“我在特克斯縣雙語中學讀初中二年級。”
“你家里有多少馬、牛、羊?”
“我家里有20只羊, 5頭牛,馬原來有2匹,去年因病死了1匹”,再吾熱語氣中帶著一絲惋惜。
“這么多事,都是你爸爸媽媽在打理嗎?”
“媽媽去世了,爸爸又結婚了,我現在和舅舅一家住在一起,暑假在一家牧家樂打工。”
村黨支部書記葉爾肯進一步介紹到,再吾熱舅舅家去年的收入剛達到脫貧的標準,聽到這里,叢斌表情凝重。
“這個孩子,我要支持她上完大學!”歸來的路上,叢斌有了新的牽掛。
調研組在伊犁師范學院調研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是國家的基石。《自治區急需緊缺人才需求情況調查目錄》顯示,新疆教育發展的瓶頸和短板在于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和招不到老師,2017年,教育行業人才缺口達13715人。通過對新疆大學和伊犁師范學院調研,調研組認為新疆高校要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凝練辦學特色,培養優秀師資。九三學社將充分發揮人才和智力優勢,動員全社力量,為“一帶一路”核心區高等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做出應有貢獻。
援疆醫療專家又回來了
“宣大夫要回來了” !消息迅速傳開,義診第一天,兵團總醫院診室門口連同走廊就站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患者。
“一年援疆路,一生兵團情”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科副主任宣立學經常說的一句話。2009年至2010年,他掛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醫院副院長,其間先后為2萬余名婦女做乳腺檢查,手術200余臺次,并為兵團總醫院腫瘤內科的建立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前期工作。7年來,宣立學每年都會組織相關醫療專家到新疆義診。
聲名在外,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有的患者在醫院沒有排上號,追到宣立學住的酒店。于是,休息變義診,客房成診室。每次,他都能看40至60位病人。
8位在北京1號難求的專家組團來新疆義診,不僅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看更多病人,更希望能夠把技術和管理理念傳給新疆同行。
郭永紅(中)帶著徒弟焦娜共同為患者診治
“叢主席,這是我在兵團總醫院掛職時帶的徒弟焦娜,聽說我回來了,她特意過來和我一起義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的郭永紅自豪地向叢斌介紹身邊年輕的醫生。援疆期間,郭永紅在工作之余還精心帶了兩個徒弟,她們現在已經成為當地最難掛號的醫生。郭永紅說:“中醫師承的教學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能夠把我的經驗傳授給我的學生,為這邊的病人服務。”
醫療組先后到兵團總醫院、師級醫院、團場醫院開展義診,診治過程中也為今后活動的開展積累了經驗。專家們認為,想“支援”,要知道能做什么,要先了解當地病人的需求、科室的需求,然后制定出相應幫扶計劃,有針對性地配置人員和設備。
古麗加瑪麗家夜話
瓊庫什臺村四面環山,房屋依水而建,是一個寧靜美麗的小山村,村民99.9%是哈薩克族人,靠草原牧業為生。在村里轉了一圈、村衛生室走了一趟后,叢斌決定邀請村民們晚飯后到古麗加瑪麗家聊聊天。
見天色漸暗,古麗加瑪麗的丈夫從房間拿出燈泡擰上,拼起幾張條桌,端上一壺清茶。叢斌從房間拿出筆和本子坐在桌邊等著村民們,不一會,村里的巴合伙加來了,駐村第一書記劉紅忠來了、正在上大學的杜曼達勒力來了……年過七旬的葉熱曼在這群人中顯得尤為醒目。叢斌和老人家拉起了家常,談到黨的政策時,老人連聲說:“好,特別好!”坐在他身邊的村黨支部書記葉爾肯一邊當著翻譯,一邊補充道:村里給他家蓋了兩間抗震房,老人一直很感激政府。劉紅忠邊點頭邊插話道,牧民們非常感恩黨和政府,每周一都自發參加升國旗。
叢斌邀請村民座談
18歲的杜曼·達勒力在伊犁師范學院讀法學專業二年級,村里像他一樣正在讀大學的孩子有33人。叢斌問他,你們村里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電!”杜曼·達勒力脫口而出,“還有路,每年雨季,雨水淹沒了村里的路,牛羊就沒法通過”。瓊庫什臺村雖于2010年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但常年缺電,道路難行,“村里現在是靠水利發電,經常停電,明年能通上電,道路也正在修”,劉紅忠介紹道。
叢斌又問:“村里現在還有多少貧困戶,今年能脫貧嗎?”
“還有7戶,每家分了一頭優質奶牛,今年能脫貧”,劉紅忠說,“這個村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牧民以辦牧家樂為主,其中經營比較好的有4戶,年利潤達10萬元,其余的少則3萬元,多則5萬元。”
葉爾肯介紹,結合脫貧任務,村里一直在增強旅游基礎建設力度,并增加了馬隊,還針對農家樂、牧家樂的經營狀況開設了培訓班,幫助牧民增長知識、解放思想,激活這里的旅游業,打牢脫貧基礎。
叢斌聽著村民們的介紹,時而點頭,時而記錄,他特意叮囑劉紅忠,在建設特色小鎮和旅游產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班子作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月光如水,大家談興甚濃,聽著遠處傳來庫爾代河水輕聲吟唱,仿佛可以感受到村民們對美好明天的向往。
從北京到烏魯木齊、伊寧、瓊庫什臺村,調研組翻山越嶺、走村入戶,以座談、研討、義診、訪談等為載體對當地高等教育、醫療、脫貧攻堅工作等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九三學社中央對調研情況歸納、梳理并形成調研報告,為黨和政府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