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與社會轉型期文化——社會轉型中“大師”現象的回顧、剖析研討會于9月10日在社中央機關舉行。社中央原副主席王志珍出席,社中央副主席叢斌出席并講話。研討會由民主與科學雜志社主辦。
會議認為,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神人”“大師”相繼出現,這種現象的背后涉及到科學、文化、教育等諸多因素,映射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轉型期呈現各種文化亂象的社會文化土壤是什么?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化來維系社會的良性運行和科學發展?這是值得重視和反思的社會文化問題。
會上,一些親身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反對偽科學斗爭的媒體專家、學者前輩回顧了當時封建迷信愚昧幾度泛濫的事件;與會科學界、社科人文界專家對社會轉型時期一些亂象的深層原因進行了剖析,就當前“在社會生活中大力倡導科學精神”、“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化來維系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在中國社會轉型期應該如何生活”,“如何正確看待氣功,看待養生‘大師’和偶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
大家認為,要根本解決當前社會上存在的這些問題,還是得靠雜志封面這五個字——“民主與科學”。社會上出現迷信“神人”“大師”等這種亂象,是缺乏民主與科學精神造成的。什么是科學精神呢?用竺可楨的話來說,就是要“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科學與民主是強國富民之路,是世界之潮流。“大師”現象極需思考,科學與民主是厘清此現象之根本。在今天,我們特別需要求真精神。知識分子要有求真精神,自己喜不喜歡的真相都應該勇于面對。用立場或利益代替是非,這很不利于養成科學的理性精神。沒有科學理性精神的社會,是“大師”的溫室大棚。
叢斌副主席在總結中指出,大家在批判這些愚昧無知的同時都形成了一個共同價值觀,就是民主與科學。這一點任何人也不能否認,民主與科學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它是人類發展的靈魂和動力,也是人類前進的方向和目標,不管什么主義、信仰,我們站在實事求是的角度看待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民主科學是永恒的。叢斌強調,科學文化要有五個要素,第一是理性,第二是實事求是,第三是要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第四是誠信,最后一個是創新,必須在具備前四個要素的基礎上才能談創新。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科技日報原社長林自新、中科院化學所原所長胡亞東,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協、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中醫研究院、科普出版社等單位及在京有關媒體的專家、學者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