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叢斌副主席在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在九三學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叢 斌

(2013年8月3日)

聽了兩個小組討論,談幾點感想。

第一,大家對科普工作的認識是比較到位的,認識到在當前我們國家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到這個階段,科學知識的普及工作對人的自身發展有多么重要。第二,有些專家科普實踐經驗和理論功底都比較扎實豐厚,有自己的經典作品,聽了你們的介紹很受啟發和教育。第三,大家對社中央今后如何開展好科普工作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包括建立制度保障機制、五年規劃執行以及在執行過程中的檢查措施等,我們會盡量采納大家的意見。

總體上來講我認為大家對科普工作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思考,還有創新意識,更有科普工作勢必要推行的緊迫感和時代感。所以感謝大家對社中央工作的支持。

下面講兩個問題。

一、對科普及其相關問題的認識

以前我們理解,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的簡稱。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方式向普通大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

我們的科普工作在建國初期乃至延安時期就有,那時我們的科學技術實力還很弱。當時有杰出的病毒學家高士其,雖然在實驗室感染病毒后癱瘓,但他一生致力于科普工作。我們小時候上學看的很多科普東西都是他寫的,也由此對科學產生興趣和愛好。建國六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口味”的提高以及現實的要求,光普及科學技術還不行,還要普及科學文化。科學技術和科學文化是兩個概念,前一個是基礎,后一個是提升。只有在科學技術普及的情況下,才能夯實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和科學文化意識。因此我們通過科普要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當前,作為以工業文明主導的科學文化似乎變得越來越失去文化的內涵,特別是近三十多年,科普的方向和立足點有些偏移,甚至有些地方就根本不做科普,一味地在追求GDP,一味地在追求科學技術的經濟效益,這樣單純地依靠唯科學主義去引領社會還是不夠的。我們現在要求建立創新型國家,單純地強調創新還不夠,還需要龐大雄厚的科學技術文化。由于失去了科學文化的基本內涵,所以產生了所謂的文化迷失與人文缺失等異化現象,這些問題應該值得我們注意。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共十八大確立了今后發展方向,要求“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尤其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提得非常高。不僅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意志寫在十八大報告里,并且要求生態文明要貫穿其他全部工作的始終,包括八個“必須堅持”,包括改進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這些都要貫穿生態文明的理念。所以,為順應形勢發展需要,九三學社中央成立了自己的科普委員會以推動相關工作開展,并不是突發奇想和心血來潮,是社中央領導集體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要在新的時期,新征程的開始,更好地發揮九三學社作為參政黨的作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當中積極發揮我們參政黨的作用,科普工作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程,也是參政黨建設的重要內容。

下面想從三個方面來闡釋以上觀點。

(一)科學文化的弘揚,讓我們初步實現了國富民強,今后相當長時期,我們必須更加堅定地做好科學普及、科學文化提升的相關工作。

科學文化是在人類認識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人類在追求真理過程中所創造的,表現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并反過來成為人們追求真理的科學指導,有反作用。它是人類發展史上繼神話、宗教、藝術和文學之后又一次偉大的文化創造。我們人類經過了三個文明時期,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又產生了一次偉大的文化創造——生態文明。科學文化必須伴隨生態文明而行,所以生態文明又稱為我們人類社會的第四個文明階段。科學的出現和發展,加快了人類探索和認識物質世界的腳步,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和社會的進步。

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大發展。我國近現代發展歷史和經驗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這一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中國命運跌宕起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席了科學文化興盛發展的浪潮,從而導致落后乃至被動挨打的局面。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科學技術在我國得到迅猛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積累的物質財富、帶來的經濟社會進步舉世矚目。

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科技不等同于科學文化,科技只是人類利用科學知識改善其自身發展所需的生活條件,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工具和手段,是科學文化中所包含的物質財富。而“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才是科學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這就決定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長期性,它要求我們在未來的科普工作中抓住重點、找準定位,同時解決好現在社會所存在的“唯科學主義”、“科學道德與學術誠信缺失”等科學發展中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

關于科學文化,我個人理解至少要包括五個要素:第一是理性,科學文化的核心價值是理性,我們做科學、學科學、普及科學、成為科學人、成為大家,甚至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最根本的是要理性。這個理性非常重要,現今社會現象千奇百怪、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如果我們沒有理性,這是不可以的;第二是實事求是,科學文化必須要弘揚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異想天開。我們在科研立項之前,可能有時會產生諸多靈感、創新思維,但最后還是要通過科學的可行性論證才能將項目任務書完成。落實到項目書當中的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必須要實事求是,要有可能性和可行性,不能異想天開。第三是要遵循客觀規律。物質世界的演變和發展有其一定的本質屬性和規律,我們在搞科學研究,弘揚科學精神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這些規律。這些規律是靠人們的發現和探索總結出來的,是物質演變的屬性,是本質性的東西,忽視了這個,我們任何工作都失去了基礎,就有可能犯錯誤,走向偏離。第四是創新,科學必須有創新意識,創新是科研的精神支撐,也是評價科學工作的一個標準。第五是誠信,誠信對我們科學工作者學習科學文化,甚至對每一個公民都非常重要。誠信的缺失不只局限在普通人群,不只局限在下層,科教領域和行政領導層也有,它嚴重地影響中國形象、未來發展和中國夢的實現。這五個要素要通過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艱苦的科技實踐才能養成的,是通過不斷地理論研究、思考和實踐養成的科學素質,這是一個自覺過程。而“自覺”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難,是要經過思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最后才能達到的“自覺”。

(二)科普工作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成創新型國家的基本要求。

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證明,公眾對科學文化的理解水平關系著國家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提高公眾理解科學的水平是促進繁榮、提高公共決策和私人決策的質量、豐富個人生活的重要因素。增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也是對未來的一項必要投資。而科普工作正是打破公眾與科學之間的隔膜,通過教育與傳媒等途徑了解科學、理解科學、實踐科學方法以及打破科學局限,正確對待科學實用價值和社會影響的重要手段和必須途徑。

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中提出到2010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3.27%,比2005年的1.6%提高了1.67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國目前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發展還不平衡,不能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主要表現在:面向農民、社區居民、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亟待強化;科普資源整合力度仍然不夠,科普基礎設施服務能力也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科普事業投入不足,科普產業培育和發展仍在起步階段;科學基礎教育需要進一步推進,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進一步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對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論述中也對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要求。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科普工作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亟需重新認識和持續加強的。結合目前科學發展現狀和呈現出來的問題,科普工作開展的重點應從“科技知識的普及”轉向“科學精神的弘揚”,讓“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學科學、用科學、不迷信科學”的批判性思維深入人心。用真正科學的觀點來指導經濟社會發展。這是個辯證關系。建立創新型國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不意味著人的自我發展和進步只能通過科學主義來實現,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科學技術,但科學技術絕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部。過去三十多年,我們或多或少地在某一時刻都犯過這樣一個錯誤,我想原因可能還是在于決策者的科學思想文化素質、科學文化水平的限制。

(三)重視科普工作是我社的優良傳統,也是我社在新時期貫徹同心思想、打造同心品牌的重要抓手。

九三學社是以科技界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參政黨。開展社會化科普教育,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為助推科學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獻智出力,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我社作為參政黨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將科普工作作為我社社會服務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我社履行參政黨職能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共中央很重視科普工作,因為它關系到全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即道德的提升也要靠科學知識、科學文化的支撐。我們現在所聞、所見、所屬、所用都和科學技術及其成果密不可分,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純地講道德的提升、誠信的提升而沒有科學文化的支撐還是不夠的。

社中央歷來高度重視科普工作。自2009年迄今,我社在全國各地開展的“百名專家進鄉村入學堂”活動,已從單純面向農村中小學講科普,發展到進入城市中小學、大學、社區、媒體;從送科技下鄉幫農民致富,發展到與企業聯姻,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助力,使科普活動與我社科技服務工作高度契合。目前,全社已有29個省級組織以及近300個市級組織、基層組織積極參與活動,并將其與一年一度的“國際科學與和平周”活動緊密結合,不斷創新活動方式,不斷拓寬服務渠道,使我社科學普及、科技咨詢、科教扶貧等工作成效日益顯著,影響不斷擴大。五年來,全社開展相關活動共9000余場次,受眾達200余萬人次;捐款及捐贈藥品價值682萬元,發放科普資料105萬份;推介招商引資項目463項。各地還建立了“九三院士工作站”、“九三專家工作站”、“九地合作專家工作站”、“科普進學堂活動基地”、“科技服務直通車”、“一村一博”、“九三院士專家講科普”、“九三名家科普講壇”、“九三學社院士專家行”、“高校巡回學術報告團”以及“九三學社博士工作站”等各具特色的服務平臺。

此外,我們一直堅持開展的“亮康行動”也是用科學技術的成果惠及人民群眾,使他們感受到科技與其生活的密切關系,然后再普及與眼睛保健有關的科學知識,效果很顯著。

以上這些活動的開展都有力地推動了我社社會服務工作向深層次發展。

成立九三學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員會,就是為了加大社中央對各地方組織科普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力度,更好地整合社內外優質資源,為我社科普工作提供長期有效的人才智力支撐,促進我社科普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以上是對科普工作的認識。

二、開展科普工作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下面結合規劃談談科普工作開展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開展科普工作是全社的大事。韓主席上午的講話含金量很高。首先,他作為科協主席許諾科協會大力支持我們九三科普工作。其次,作為九三主席又對今后科普工作方針做了很重要的指示。第三,他又提出這是參政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政治層面提升了科普工作的意義,調動了大家工作的積極性。

開展好科普工作,需要全社共同參與、集思廣益,解放思想、創新形式。未來科普工作委員會的工作需要社各級組織的大力配合,社各級組織的工作也需要各位委員的大力支持。工作的過程中要把握三個原則、關注四個問題,做好五項工作。

(一)把握三個原則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科普工作是件大事,也是全黨、全民、全國的大事。我們九三學社在這方面的定位就是作為一個參政黨去參與全國的科普行動,我們力爭要在工作當中作出精彩、作出效果、作出影響,要做出我們自己的特色和成績。科普工作委員會的各位委員和參與科普工作的廣大社內專家都應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在不影響本職崗位工作的前提下應全力以赴,積極為此貢獻力量。

找準定位、突出特色。科普工作要找準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科學普及、科技咨詢、科技扶貧三個方面加大力度。擴大社會影響,樹立黨派形象,將科普工作做成九三社會服務的品牌。同時與參政議政、組織建設、自身建設等各項工作有機結合,一舉多得。

分層科普、有所側重。科普工作首先應立足基層,面向最廣大人民群眾。同時也要向西部、邊遠貧困地區有所側重,服務科技扶貧工作,努力將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讓全社會共享。

科普對象要分層次,要有適合的科普內容相對應。第一個層面也是最亟需的就是要向我們國家的精英層、管理層進行科普,科普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現實性,通過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讓他們改變觀念,使他們在理性上真正地接受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使之清楚地認識到,我們今天所作的一切都是在為人的發展提供相應的物質條件、文化條件和環境條件,而不能過度開發、過度產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二個層面就是向社區和中小學。青少年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因此在青少年時期就要向他們做科普教育,這也是全世界通用的慣例。

第三個層面是農村的廣大農民,這方面要有所側重。

對上述各層次的科普內容要有所不同,不要用一個內容到處講。

(二)關注四個問題

關注民生問題。在科普工作中要重點關注與民生有關的問題,及時了解社會輿情,通過媒體等平臺,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做好解答釋疑,及時破除謠言,反對迷信,維護健康和諧的生活秩序。

關注社會管理。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重視宣傳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了解社會民眾對于社會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以及發現社會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形成調研報告或提案,為社會和諧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對社會科學相關知識的普及,也是我們科普工作的一部分,我們在工作中要重視這一塊,同時也希望社內相關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能夠承擔起這份責任。

關注生態文明。學習中央提出的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開展以宣傳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科普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環保理念,發展生態文明。

關注科技成果轉化。長期以來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人員面臨的一項難題,我們在開展與企業相關活動中,要把工作做實做好,搭建好對接平臺,努力實現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順利轉化。我們要在建立科技轉化平臺問題上探索出一種有效模式,為廣大科技人員服務。

 (三)做好五項工作

建立工作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保證每年工作計劃和五年工作規劃的落實。年初有計劃、年中抓落實、年終有總結。

建立聯系機制。在各地組織和科普工作委員會之間建立常態聯系機制,落實到具體部門和工作人員。結合各地工作需求和專家資源,有重點、有目的地開展一些活動。同時,做好工作開展的情況通報,左右上下互動。

做好保障工作。盡量爭取資源,科學普及沒有資源沒有資金保障不行。社會服務部和各省級組織在活動中要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包括向有關部門匯報尋求指導,與科協等組織建立聯合工作機制,必要的時候還要跟參加活動的社員所在單位黨委做好溝通協調工作,爭取對工作的支持,以及定期對表現突出的人員給予表彰,促進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做好人才隊伍建設。在活動中培養和發現社內科普人才,壯大人才隊伍。落實韓主席的指示,爭取全國各省都有委員參與,以保障工作能夠長期有效地開展下去。科普工作委員會的委員組成是動態的,可進可出。根據各位委員的工作實際情況和科普工作的需求,可請示社中央予以適當調配增減。

做好科普工作理論研究。科普工作的開展需要理論指導和形式創新,可立課題,由具備豐富科普工作經驗的委員和工作人員一起參與理論研究,為我國科普工作的長久發展出謀劃策。這項工作需要我們做科普的同志在實踐當中探索、檢驗。例如,我們可以從身心健康成長規律的角度,探索向中小學做科普的重要性。甚至從神經科學角度,探討研究為什么要在青少年時期做科普。科普工作本身的理論要跟上,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減少盲目性、增強針對性、講求時效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宁市| 鲁山县| 甘孜| 英吉沙县| 张北县| 乌兰浩特市| 梓潼县| 旺苍县| 烟台市| 太仓市| 桦川县| 余干县| 当雄县| 砚山县| 新化县| 肥东县| 二连浩特市| 钟山县| 锡林浩特市| 丰都县| 青州市| 静安区| 壶关县| 邓州市| 衡阳市| 玉树县| 鄂尔多斯市| 尼木县| 新津县| 阿城市| 中方县| 桃源县| 东平县| 政和县| 左云县| 赣州市| 观塘区| 金沙县| 醴陵市| 教育|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