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北代表團全體會議上,有一個揮之不去的話題,就是三鹿問題奶粉事件,在開放日當天,三鹿也和河北的鋼鐵一樣,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從“大頭娃娃”奶粉事件;到輸美狗糧事件;又到今天的三鹿問題奶粉事件;為什么我們的產品屢屢“出事”?為什么我們的著名品牌產品也出事?全國人大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叢斌認為,三鹿事件昭示我國產品質量標準存在重大缺憾。
三鹿禍起產品質量標準
叢斌說,他查閱了各奶制品生產企業質量檢驗所依據的有關產品國家質量標準后發現,造成質檢漏洞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出在質量標準上:比如,我國現行的國家標準中,鮮奶、奶制品及其它一些食品中的重要指標——蛋白質含量,都是采用凱氏定氮法(常量或半微量法)測定的。而該法是通過測定奶制品的總氮來確定蛋白質含量的,而不是直接測定蛋白質含量。所以,牛奶中摻入了含大量氮的三聚氰胺、尿素等,這種方法是檢測不出來的。也就是說,這種檢測方法本身根本就不能區分牛奶中的蛋白質和三聚氰胺、尿素等化工原料。
“顯然,如果企業按照這樣的國家標準來驗收原料鮮奶或者檢驗出廠的奶制品,即使加入了三聚氰胺、尿素等有害物質,只要加的比例合適也能過關。而對于國家設立的各級質量監督部門來說,也是依據這樣的檢驗方法檢驗的,所以偽劣產品流入市場也就不足為奇了。”叢斌說。
現行質量監督制度和標準存在諸多問題
叢斌認為,目前我國食品、醫藥、化工等產品的質量標準普遍存在技術落后、不準確、過時、檢測指標不全、適用性差等問題。“我們的質量標準往往是10年甚至十幾年以前的,甚至許多新產品沒有質量標準,質量標準的制訂和更新嚴重滯后于技術發展,甚至更新過的標準也是過時的,這就造成質量監督檢測工作上的困難和漏洞。”
“另外,我國目前的一些產品質量標準有許多是由生產企業參與制訂的,或者由企業提供資料給質檢部門制訂的,最后經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審核通過。由于專家組并不參與測試,主要是根據企業提供的數據資料進行審核,很難辨別數據的準確與否,這就造成了質量標準的不可操作性或漏項,從而容易使質量標準及檢測方法出問題。”
企業沒有積極性檢測三聚氰胺
叢斌說,實際上對于奶制品來說,現在的技術方法可以做到直接檢測蛋白質實際含量,但很少有企業引入相關設備,因為國家標準中沒有規定使用新的檢測方法。“但由于更新測試方法所需要的設備費用可能提高,人員需要培訓,增加檢測費用,尤其是提高質量標準使企業難以達標等。所以,企業對檢測方法的改進和增項并不感興趣,導致新的、有效的檢測方法不能及時應用到企業的質量控制中來。”
同樣的事情還出現在別的方面,叢斌披露,目前氧化鋅的國家質量標準中規定氧化鋅含量用絡合滴定法測定,而不法分子經常摻入碳酸鈣等廉價假貨,如果按照國家標準來檢測,鋅含量是合格的,但實際上根本不合格,“我們曾多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并通過其它手段證實了確實有大量雜質存在,如果教條地按照國家標準檢測,所出具的檢測報告肯定是不真實的。要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就必須更新質量標準,包括新的產品質量指標、新的檢測方法及重要指標的驗證方法等。”
長期下去其它奶制品、食品、藥品也很難說不出問題
基于此,叢斌建議 ,國家必須高度重視質量標準的制訂和更新。奶產品要進一步加強抗生素指標的檢測。同時建議國家質檢總局盡快組織相關專家對目前我國現行的一些產品質量標準,尤其是食品、醫藥等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品質量標準進行一次嚴格的審核和更新,對于那些陳舊過時、計量不準、方法不當、適用性差的標準,應及時審核撤消并更新。而國家對于一些重要的、有難度的檢測指標,要設立基金開發新的、適用性強的檢測方法。標本兼治才是杜絕類似事件的有效途徑。
“如果我們不從質量控制方法這個根本入手,長期下去其它奶制品、食品、藥品也很難說不出問題。”叢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