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必須積極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實踐的基本形式是履行職能和自身建設。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制度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第十一條第二款明確了參政黨的性質,即,“民主黨派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這一規定既內涵了參政黨的地位和作用,又闡明了執政黨與參政黨之間的政治關系:既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又是合作關系。深刻領會和系統把握參政黨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是參政黨加強自身建設和履行職能的政治基礎和實踐方向。
對于各民主黨派的性質問題,從1949年3月5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將各民主黨派視為“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到1989年,中共中央將各民主黨派定性為“參政黨”,再到 2013年2月6日,習近平在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的講話中正式確認“各民主黨派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將各民主黨派的性質確立為“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從這一歷史的漸變中可以看出,對民主黨派性質的思想認識可謂一波三折,是一個隨著時代變遷,隨著社會主義實踐不斷發展的思想認識過程。民主黨派的性質是民主黨派存在、履職、發展的重要政治依據。中共中央對民主黨派性質的確立也是對民主黨派自身建設和履行職能的總體要求,因此,民主黨派在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和社會建設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應體現其政治性、政黨性、科學性、實踐性和人民性。
一是政治性。參政黨要講政治,政治性是民主黨派的基本特征,也是對民主黨派的基本要求。講政治就是把握政治方向,堅持政治立場,表明政治觀點,提高政治鑒別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在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積極貫徹黨的意志和主張。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傳承者和實踐者,是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傳承者和實踐者。馬克思主義只有同 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在中華大地上長成“參天大樹”,“植樹人”就是中國共產黨。參政黨的政治性還應包括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尊重法律,實事求是,在各種復雜環境和形勢下都要經得住各種風險考驗,把自己所聯系的群眾緊密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牢牢把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時代主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做什么,都要始終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為黨分憂,為民解難,努力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堅實依靠力量、強大支持力量。
二是政黨性。民主黨派是政治組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不是群團組織,要善于從宏觀上研究國家重大問題,而不是糾纏于細節和眼前的小問題。民主黨派應與學術組織、社會團體加以區別,展現其在政治上的戰略眼光,在履行職能時還要增強“特色意識”,做到和而不同,異而不散。八個參政黨,既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又都代表不同的社會群體和所聯系的人士,帶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參政黨在履行自己的職責時,應努力體現本黨派特色,提高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充分反映自己所代表的社會群體和所聯系人士的意見和要求。
三是實踐性。民主黨派要學以促用、用以促學,以實際行動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定位,以主動作為體現學習實踐活動的新成果。一要了解和把握國情,深入調查研究,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難點問題,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科學施政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二要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職能,在政治實踐中學習政治,不斷提升政治能力。三要積極參加扶貧支邊、“三下鄉” 等社會服務工作和公益活動,發揮參政黨智力密集、人才薈萃、聯系廣泛的優勢。四要在實踐中經受考驗和鍛煉。在我國改革處于攻堅階段、發展處于關鍵時期的今天,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正在發生著極為深刻的變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我國的影響越來越廣泛、深刻,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勢必會對我們進行各種干擾,各種敵對勢力也在不斷制造事端和矛盾。在這樣的社會實踐中,參政黨要經受住考驗,始終保持清醒和政治堅定,不斷提高適應和駕馭新情況、新形勢的實踐能力。
四是科學性。科學屬于哲學和認識論范疇,其要義是關于客觀規律性的知識體系以及探知規律的思想方法,即實事求是的認識路線和自由批判精神的方法。科學性的本質是科學文化。科學文化是人類在追求真理過程中所創造的,表現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并科學指導人們追求真理。科學文化至少包括六個要素。一是理性。科學文化的核心價值是理性。現今社會現象千奇百怪、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如果人缺乏理性,就會變得迷失、盲從和輕信。二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不能異想天開。例如,在參政議政課題確立之前,可能有時會產生諸多靈感、創新思維,但最后還是要實事求是,進行可行性論證,再通過調研形成的意見和建議可能才會有前瞻性、可能性和可行性。三要遵循客觀規律。物質世界的演變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其一定的本質屬性和規律,客觀規律是人們在探索和發現中總結出來的,是物質演變的屬性,是社會進步的本質,忽視了這些規律,就可能犯錯誤,甚至走向歧途。四是創新。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是一個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學的原動力,也是保持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民主黨派的履職要有創新意識。創新是民主黨派自身建設和發展進步的精神支撐,也是對履職成果的重要評價標準。五是誠信。誠信是維護學術道德的基石,是堅守人類良知的底線。誠信缺失會嚴重地影響著國家形象、人的發展以及中國夢的實現。六是糾錯。科學從來都是在不斷糾錯中發展的,敢于質疑批判,科學才能不斷進步。培養廣闊胸懷和視野是科學精神題中應有之義。科學面前人人平等,摒棄門戶之見,鄙視“學霸”陋習,讓科學大門對任何人敞開,以能力和品德論英雄。以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氣度加強合作與協同,擴大資源和信息共享,才能孕育創新的沃土。應有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額上能走馬的胸襟寬容真話、寬容失敗。寬容失敗是科學精神的內在要求。在科學道路上,最大的失敗是害怕失敗。科學事業就是探索未知的事業,需要在證偽和試錯中取得進步,只有不怕失敗、寬容失敗,才能為那些勇于打破常規的“出頭鳥”提供寬廣舞臺。
民主黨派的履職盡責只有秉持科學性才能碩果不斷,才能不斷發展進步,始終如一地與共產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
五是人民性。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政黨的各項政策、方針、舉措,歸根到底都是服務于廣大人民的。參政黨的各項工作,本質上也是為人民群眾,為國家的發展大計服務的。民生是最大的國是,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在新的歷史階段做好民主黨派的工作,就要切實保持和增強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首先要感知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與人民群眾相知、相行。如,我們的社會服務工作經常要到“老少邊窮”地區,熱心服務于包括廣大民族同胞在內的困難群眾,“零距離”地接觸基層群眾,以增強民主黨派成員對老百姓真實、質樸的關愛。我們九三學社中央在偏遠山區開展“亮康行動”,有的老人,失明了十幾年,通過我們“亮康行動”提供的免費手術,一夜之間重見光明,他們發出的肺腑之言是“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九三學社”。我們的社會服務工作通過關注民生,凝聚民心,推動了經濟發展、維護了社會穩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堅持群眾想什么、我們就干什么,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項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統一。民主黨派成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爭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忠實踐行者和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堅定執行者。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挖掘服務資源,更多把注意力放在困難群眾身上,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真心換真情,只有真心為人民群眾辦實事,人民群眾才會把真情送給你。我們在學習實踐中體現的人民性與中共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實現了有機的契合。
同時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參政黨的政治性、政黨性、科學性、實踐性和人民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地通過主題教育活動才能鞏固和加強,才能不斷夯實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不斷為思想根基淬火,不斷強化價值追求。(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叢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