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的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全國人大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叢斌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付排污企業要嚴查不能只處罰,要罰到他們傾家蕩產,一定要重典治亂。另外,環保部門也要加大監測力度,要全天候、持續性、系統性的加強監管。
加強了監管,是否會跟經濟發展出現沖突,會否影響當地的GDP呢?叢斌表示,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一直出現矛盾,產業必須要發展 還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環境污染已經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必須向污染宣戰,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就是把生態環保的工程理念納入到產業發展體系當中,生態文明建設和產業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體系。
叢斌指出,在實際操作上,肯定還是會出現“撞車”的問題,那就要壯士斷腕;產業發展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心 這是底線。如果產業發展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 這樣的產業就不能建設,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
對于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問題,叢斌表示,這是兩個概念,落后產能一定要淘汰。在現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當中還需要的產能,我們還是讓他納入環保理念去發展,但是一些不可能取消的,那就從其它方面來遏制,比如火力發電,就要配置脫硫設備,有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就不上這個設備或者偷偷排放,那么對這樣的企業就要加大處罰力度,要罰到他們傾家蕩產;另一方面就是要進行全天候監管,只要是一排放就馬上就能監測到。
叢斌強調,淘汰落后產能的補貼,政府不能全包,社會也要投資。要先進行頂層的體系性設計,既有政策體系、制度體系,也要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主要起一個監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