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能源領域清潔低碳發展是關鍵,也尤為緊迫。面對復雜形勢和諸多挑戰,我們要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按照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的要求,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一要大力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是高碳能源結構和高耗能、高碳產業結構問題。構建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與環境質量根本改善“雙贏”的必然選擇。我們要系統謀劃減污降碳路徑,加快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立法進程,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頂層設計和政策措施,強化區域協同、任務協同、機制協同,形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工作格局。
二要著力推動能源領域綠色低碳發展。能源領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我們要全面貫徹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實施碳排放強度與總量雙控,將“‘十四五’碳強度下降18%”的約束性指標分解到地方加以落實,加強考核評估。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推進鋼鐵、石化、建材等產業優化升級和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煤電能源基地、現代煤化工示范區等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區域削減措施,重點區域內新建耗煤項目嚴格按規定采取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措施。推進北方地區冬季取暖散煤替代。把綠色低碳理念融入能源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
三要積極穩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碳市場是中國落實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既能夠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又能夠為碳減排提供相應的經濟激勵機制,降低全社會的減排成本,帶動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今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2162家發電企業,覆蓋了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我們正持續完善配套制度體系,加強對碳市場各環節的監管,將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覆蓋范圍,納入更多高排放行業,逐步豐富交易品種、方式和主體,實現全國碳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四要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我們要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前沿關鍵技術,特別是顛覆性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二氧化碳移除技術的研究示范,夯實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人才和技術基礎。
五要積極開展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合作。堅守氣候公約精神,落實《巴黎協定》、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疫情后的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仍任重道遠。在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既有制度規則的基礎上,開展綠色低碳發展的國際合作,既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世界各國應加強綠色低碳發展的對話交流與務實合作,取長補短、互學互鑒,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