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學生這樣問他,你為什么那么快?今年剛剛42歲的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科院院士盧柯
在外人眼里,盧柯成長得實在太快,25歲博士畢業,30歲當上博士生導師,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5歲出任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所長,2003年在他38歲時當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隨后又相繼成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年初他出任美國《科學》雜志評審編輯,8月當選為國際納米材料委員會副主席……
難怪有人慨嘆,在盧柯身上,幾乎沒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我自己覺得有兩個原因。”盧柯說,一是“文革”耽誤了整整一代人,我國人才出現了斷檔,正因如此,他們這一批在“文革”后成長起來的科學家被推到了顯眼的“前沿陣地。二是我充分利用了時間。”盧柯說,從大學起他就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時間表和工作計劃。“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每個人的精力也都是有限的,如何將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效能?”通過實踐,盧柯摸索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經驗。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人一天之內可以分為兩種時間,高效率時間和低效率時間,在高效率時間內工作、科研會特別有勁,事倍功半,但它很短,一般只有一兩個小時左右,其余的則幾乎都是低效率時間。”盧柯原本的高效率時間出現在每天上午的兩小時,為了使自己一天內能產生更多高效率時間,他進行積極調整,中午安排小睡一會,下午當身體進入低效率時間時去進行體育鍛煉,然后到晚上,他又能迎來一個高效率時間,持續時間大概為兩到三個小時,“這個時候思路非常清晰和活躍,能思考很多問題,想各種各樣的實驗。”
就這樣,盧柯獲得了超乎常人的工作節奏,他的一天相當于別人的兩天甚至是三天,工作20年就等于工作了40年。并且,多年來他一以貫之,每天都一絲不茍地走在自己的行程中,不受外界干擾,即使他今天成了媒體爭相追逐的名人,依然如此。
盧柯在科學上的貢獻主要體現于納米金屬方面的研究。2000年,盧柯所領導的課題組在實驗室里獲得新突破: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的“奇異”性能——即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沒有加工硬化效應,延伸率高達5100%。論文在國際權威刊物《科學》上發表后,獲得世界同行的普遍好評。他們認為,“奇異”性能的發現,縮短了納米材料和實際應用的距離,意味著和普通金屬力學性能完全不同的納米金屬,在精細加工、電子器件和微型機械制造上具有重要價值。這一新的研究成果還被評為“2000年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