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一度的“國際科學與和平周”來臨之際,九三學社云南省委給云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農大)的師生們贈送了一份別出心裁的禮物——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武維華,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院長馮守華為農大師生們送上了兩場精彩絕倫的專題講座。這也是兩位院士在“國際科學與和平周”活動中赴滇開展的“九三學社院士云南行”的第一站的第一個活動。來到云南,心系云南農業發展的兩位專家將目光聚焦到糧食問題和環境保護上,深入淺出地做起了“環保宣傳員”。
現實 糧食總量連增≠不會挨餓
率先開講的是植物細胞生理及分子生物學家武維華院士,他講演的主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我不知道人類世界未來發展得是否還需要吃飯,但眼下糧食問題還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我們必須客觀理性地看待全國糧食總產量實現‘九連增’的事實。”說起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武維華首先想到了中國的糧食生產。為此,他特意列舉了一份數據來佐證:從2004年到2012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實現了“九連增”,但2012年全國(大陸地區)人均糧食占有量僅與1996年的人均糧食占有量持平。
“相關部門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人均糧食持有量為430公斤。很多人就覺得,‘430公斤’這么多,是自己一年之內完全吃不完的,似乎中國真的不存在缺糧的情況,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武維華介紹,如果仔細一推敲,人均糧食持有量并不算高,“城里的年輕人約會什么的都會吃牛排,看似你頂多只吃了幾百克肉,實際上相當于幾公斤糧食。”
糧食產量趕不上消費需求、糧食進口量逐年攀升、農業生產資源浪費嚴重、持續增產壓力增大、糧食浪費現象驚人……在這位生物學家眼中,一系列與糧食生產息息相關的現實問題都在說明:中國的糧食自給能力并不高,尤其是現代人對畜、禽、蛋、奶等副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糧食、農業生產依舊是當下中國最需要重視的問題之一。
求解 厲行節約與綠色循環勢在必行
“現在大家都在講食品安全問題,但在土、水、肥、種都稀缺的情況下,農作物的‘糧食安全問題’又何在?”武維華認為,中國的土地資源本身就有限,且有限的耕地的利用率也在下降。此外,中國近年來都處在干旱缺水狀態,導致了數億畝作物受旱。
武維華認為,資源稀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浪費”和“污染”。“再以農作物生長所需的肥料氮、磷、鉀為例,中國本身就很缺乏磷、鉀,還需要進口,而在氮的使用上還存有不小浪費與污染。”
給出了農業生產要實現高效化的出路后,武維華痛心疾首地表示,作為每一個公民,最重要的就是真正懂得厲行節約。
“節約是什么?環保是什么?絕不是口號,而是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需要實實在在踐行的事。”早在2007、2008年時,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武維華就提出了要重視糧食浪費的情況,倡導厲行節約。
令武維華欣慰的是,去年以來全國各地的媒體大規模地倡導厲行節約,包括中央電視臺公益廣告所用的“全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2.5億人”的數據,也是由武維華院士給出的,但他認為這個數據還是太保守。
武維華說,每年農村都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以及畜禽糞便糞水。如果能將這些廢棄物有效利用或適當處置,大力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或將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產模式。
武維華和馮守華結束了專題講座后,于昨日下午踏上了前往保山的路途,繼續參與九三學社云南省委、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舉辦的“第25屆中國國際科學與和平周暨百名專家科技下鄉”活動,通過專題報告會、科普專題講座、科普宣傳等方式與當地共話發展。(春城晚報 記者 陸敏 通訊員 趙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