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維華近照 中新社記者 泱波/攝
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進步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九三學社是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充分發揮科技界人才比較集中的優勢,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獻計出力,是九三學社的重要職責。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九三人”秉持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懷揣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從“向科學進軍”到實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都以滿腔熱情投身其中,竭誠為國家創新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港珠澳大橋 視覺中國/供圖
一、立足“四個面向”,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建功立業
長期以來,九三學社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本職崗位上擔當盡責,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孜孜以求、貢獻卓著。新中國成立之初,九三學社聚集了一批從國外歸來、有重要影響力的杰出科學家,他們懷揣科學報國初心,在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領域頑強拼搏、孜孜以求。在“向科學進軍”時期,廣大九三學社社員激情迸發。66位社員參加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簡稱《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的擬定,5人被任命為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12位社員榮獲新中國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鄧稼先、王淦昌、趙九章、陳芳允、程開甲為我國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研制成功作出突出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黃汲清、謝家榮在陸相生油理論指導下,為新中國甩掉“貧油國”帽子作出劃時代貢獻;師昌緒帶領中國航天發動機科研團隊,“從0到1”地攻克了當時只有美國掌握的“空心渦輪葉片”技術,實現了從實心到空心技術難題的突破。當前,面對“缺芯少魂”等“卡脖子”技術和國家重大需求,不少九三學社社員正在著力攻關,并不斷取得研究成果。
二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刻苦鉆研、碩果累累。當今世界,誰掌握了前沿技術,誰就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1986年3月,九三學社社員王淦昌、陳芳允與另外兩位科學家王大珩、楊嘉墀共同向國家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的高技術,推動了“863計劃”出臺,為我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這也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新舞臺,許多九三學社社員在科技前沿領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如潘建偉、陸朝陽領銜的“量子團隊”,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盧柯在納米金屬材料領域取得系統性原創成果,對納米結構材料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劉忠范在石墨烯、碳納米管的化學氣相沉積生長方法研究領域做了一系列開拓性和引領性的工作;我國行星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萬衛星,擔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對中國行星科學發展作出了開拓性貢獻;喬紅從事機器人“手”“眼”“腦”融合智能研究與應用 , 為我國機器人高端應用的推廣作出貢獻;等等。
三是面向經濟主戰場開拓創新、不遺余力。通過科技創新服務和支撐經濟發展,是九三學社許多科技人員的不懈追求。以農業領域為例,早期如中國現代小麥科學研究主要奠基人金善寶,在小麥的育種和分類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并選育出一批優良品種進行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增產作出突出貢獻。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決策。廣大九三學社社員振奮精神,以高度熱忱投入工作,為“四化”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如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王選,不僅成功研制出漢字信息處理與激光照排系統產品,還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場化,引發了出版印刷產業的一場技術革命。橋梁工程專家秦順全參與設計和建設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這座大橋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橋梁”。九三學社先后組織大批專家圍繞區域協調發展,綠色低碳發展,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以及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課題開展調研,引導社內科技工作者深入一線發現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搞科研,把論文寫在經濟建設主戰場。不少九三學社社員創辦了科技型企業,九三學社中央和一些地方組織適時成立促進技術創新工作委員會,搭建起促進科技和經濟相結合的平臺。我們堅持組織社員專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打造了“九地合作”品牌。
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懈求索、攻堅克難。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秉持的價值取向。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把“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為重大任務進行部署,強調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九三學社一大批醫衛科技工作者為捍衛人民生命健康積極貢獻力量。如王應睞、鄒承魯等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成為人類生命科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陳化蘭依靠自主研制的多項國際領先成果筑起安全“防疫墻”,為我國成功阻擊H5N1、H7N9等禽流感疫情發揮了關鍵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黃愛龍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首個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產品和新冠抗原快速檢測試劑盒;趙振東擔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新冠疫苗研發專班技術組組長,夜以繼日奔波在疫苗研發一線,直至獻出寶貴生命;九三學社一大批醫衛工作者盡銳出戰,奮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線;等等。圍繞醫療衛生領域體制機制改革,九三醫衛專家學者積極建言獻策。九三學社中央還針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知識需求,組織醫療專家和科技工作者到基層開展醫療健康科普宣傳,同時開展醫療幫扶和救助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1999年7月,中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王選院士在合肥江淮晨報社調研報紙激光照排技術。人民圖片/供圖
二、發揮中國特色協商民主優勢,為科技自立自強獻計出力
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2015年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強調,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中開展廣泛協商。作為以科技為界別特色的參政黨,在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圍繞科技領域建言資政是九三學社的重要政治使命。具體主要體現為“四個專注”。
一是專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九三學社長期關注包括科技體系建設在內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通過調研我們認識到,要適應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需要,就必須盡快改變我國科技體系中存在的“散、弱、小”狀況,就此提出了圍繞國家戰略目標整合國家層級科技體系的建議。我們聚焦科研經費管理、人員管理、科技人才項目評價、科技領域“揭榜掛帥”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改革痛點、難點提出建議,推動完善科技自立自強的制度保障。
二是專注強化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重大科技突破有賴于源頭創新和多學科交叉,目前我國在精密儀器設備、高端半導體芯片、基礎與工業軟件等許多關鍵領域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其根源還在于相關基礎研究薄弱。圍繞重視和加強基礎研究、切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我們先后就加強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平臺建設統籌布局、強化基礎研究穩定性投入、加強需求導向基礎研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加強基礎研究數據和資源平臺統籌建設與共享等方面提出建議,為相關改革舉措的制定提供了參考依據。
三是專注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是破解科技與市場“兩張皮”、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效對接的關鍵。為更好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我們圍繞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科技型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國企創新能力提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強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導向作用、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等問題廣泛深入調研,通過多種協商渠道提出意見和建議,為推動相關政策出臺提供了參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九三學社長期關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所提建議推動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進一步激發了企業開展創新性研發的積極性。
四是專注發揮青年科技人才作用。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力軍。九三學社在社內大力開展扶持幫助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工作,組織專家學者指導青年科技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一大批作為業務骨干的中年社員,正在科技戰線上發揮引領作用;不少青年科技人才已經在科研上挑大梁、擔重責。在今年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九三學社中央作了題為《充分發揮青年科技人才作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注入不竭動力》的大會發言。
2021年9月7日,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九三學社中央聯合主辦,以“科技促發展·創新謀未來”為主題的第十九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在四川成都啟幕。中新社記者 安源/攝
三、弘揚愛國民主科學優良傳統,繼續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添助力聚合力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九三學社將進一步弘揚愛國民主科學優良傳統,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按照“四新”“三好”要求履行好參政黨職能,為促進科技強國建設續寫新的篇章。
一是更好彰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九三學社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發揮作用、作出貢獻的根本前提和政治基礎,是我們最重要、最根本的政治選擇和政治經驗。我們切身體會到,新時代多黨合作舞臺廣闊、大有可為。我們要積極通過政黨協商、政協協商等制度化機制,商以求同、協以成事,努力就推動科技創新獻諍言、謀實策。
二是更好把握科技自立自強的內涵要求。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任務艱巨,需要全國科技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創新合力。其主攻方向為“四個面向”,關鍵在于堅持走中國自主創新道路,解決各類制約科技創新的瓶頸問題,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供給,重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我們要準確把握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內涵要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高質量建言獻策。
三是更好團結引領科技界知識分子勇攀科技高峰。我們要充分發揮九三學社與科技界聯系密切的優勢,把更多優秀科技人才團結在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中,引導動員大家共同為科技自立自強而奮斗。繼續大力實施“人才強社”戰略,更好發現、培養和使用科技人才,支持和鼓勵他們瞄準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執著追求、攻堅克難,在“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上潛心研究,在攻克“卡脖子”技術上狠下功夫,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不斷貢獻智慧和力量。
四是更好在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上雙向發力。我們要組織廣大九三社員真正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客觀了解情況,科學研判問題,釋疑增信、凝聚人心;聚焦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的重要問題,利用九三學社科學座談會、九三論壇等機制性平臺,把科技界的有關意見建議和愿望訴求匯集起來,積極向國家和有關部門反映,廣泛凝聚推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舉措的共識,形成促進科技創新的合力,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目標勇毅前行。
(來源:《中國新聞發布》雜志 作者武維華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