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6日九三學社袁翰青、黃國璋等四教授同北平10余名教授應傅作義宴請,商談北平和平解放問題。
1949年1月17日 許德珩和北平各大學教授36人發表宣言,勸傅作義順從民意,謀求和平解放之法,將軍隊撤出城外。宣言由許德珩起草。
1949年1月26日九三學社發表《擁護中共“五一”號召暨毛澤東八項主張的宣言》,“去年五月一日,中共中央建議召開無反動派參加的新政治協商會議,解決國是。本年一月十四日,中共毛澤東先生復宣布和平八項主張,同人等認為唯有循此途徑,始可導中國于民主、自由、富強、康樂之境,愿共同努力,以求實現。”此為九三學社公開響應“五一”號召的表態。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3日,解放軍舉行入城式,九三學社許德珩、勞君展等人,被邀請在前門箭樓上歡迎人民子弟兵。
1949年2月12日 元宵節。北平市二十萬群眾舉行游行集會,慶祝北平和平解放。下午一時半,大會在雄壯的樂聲和禮炮聲中開始。許德珩為十七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會后舉行慶祝大游行。此為北京此前有史以來最大的群眾集會。
同日晚,九三學社同人在薛愚家聚餐,許德珩夫婦、張雪巖、黃國璋、方亮、袁翰青、俞平伯、孫承佩、李毅、裴文中、董渭川、王均衡、湯璪貞、薛愚等20余人到會,中共代表徐冰、張宗麟出席,暢談至夜半。
1949年2月14日 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馬敘倫、許德珩、周建人、王紹鏊、錢俊瑞、盧于道、洪深、雷潔瓊、張西曼、沈志遠、沙千里、許廣平、施復亮、茅盾、陳其瑗等20余人,在北京飯店就北平解放后大學教育管理問題進行座談討論,主要討論了:(一)大學機構調整與合并問題;(二)國立大學的課程如何改造問題;(三)對私立大學的方針問題。
1949年2月20日 下午四時,董必武、林彪、葉劍英、羅榮桓、聶榮臻、薄一波等中共領導人于北京飯店宴請知名民主人士。林彪、董必武致辭后,邵力子、張奚若、陸志韋、許德珩、張東蓀相繼發言,許德珩表示,堅決參加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
1949年3月25日 許德珩、勞君展等九三學社成員和其他民主人士在西苑機場歡迎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到達北平。當晚,許德珩應邀出席了毛主席在頤和園召開的民主人士座談會。
1949年3月 由中共中央安排接送南方和香港民主黨派人士到解放區的工作告一段落,其中九三社員有梁希、潘菽、涂長望、盧于道等。
1949年6月11日 中共中央同民主人士、各界代表人物經過反復協商,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了新政協會議籌備會預備會。預備會議商定參加新政協籌備會議的單位為23個,共134人,并商定了籌備委員會的人選。許德珩和中央大學教授梁希等7人作為“民主教授”的代表出席會議。
1949年6月15日—19日 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許德珩參加了會議,在這次會上,九三學社被正式確認為中國民主黨派之一,成為參加新政協的45個單位之一。
1949年6月16日 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組織條例》,確定新政協籌備會由原提議人中國共產黨與贊成中共1948年“五一”口號第五項之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無黨派人士等23個單位組成。晚,籌備委員會常委會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推舉毛澤東為常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批準李維漢為秘書長。會議還通過了《各單位代表參加小組辦法》,規定本屆會議設立六個小組,分別進行以下各項工作:第一小組,擬定參加新政協之單位及其代表名額,李維漢任組長,章伯均任副組長,許德珩為該組成員;第二小組,起草新政協會議組織法,譚平山任組長,周新民任副組長;第三小組,起草共同綱領,周恩來任組長,許德珩任副組長;第四小組,擬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董必武任組長,黃炎培任副組長(離平時由張奚若代);第五小組,起草大會宣言,郭沫若任組長,陳劭先任副組長;第六小組,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馬敘倫任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副組長。
1949年6月17日 毛澤東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黎錦熙、黃國璋等九三學社師友,并和大家同飯。
1949年6月19日 毛澤東在薛愚的來信上批示:“北大醫學院與軍委有房屋爭執,請聶令朱早觀查明處理,以結果告我。如無大礙,宜讓與北大。”
1949年7月1日 許德珩簽發九三學社致中共中央電,祝賀中國共產黨誕生28周年:“在中國人民從事解放戰爭接近全國勝利的今日,適逢中國共產黨28周年誕辰,本社同人以無比的愉快心情,致其崇高的敬禮。中國人民一百年來,受盡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之循環往復的壓迫剝削。由于中國共產黨之正確領導,使中國人民終于從這種壓迫剝削之中解放出來。我們今日,除表示衷心祝賀外,更當堅決地在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的英明領袖毛主席領導之下,為肅清反動殘余、建設新中國而奮斗。”
1949年7月10日 張西曼病逝。張西曼(1895—1949),湖南長沙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他病中留下遺囑:“一生受孫毛兩公精神感召,努力革命,不辭勞瘁,不幸因癌魔難治,竟至不起,曼生不能多作貢獻于中國受苦的人民,死亦不愿玷污凈土,累新國家之興盛。”
1949年8月25日在歐美同學會舉行九三學社座談會,許德珩等16人出席,討論美國白皮書及社務工作。
1949年9月3日 九三學社在北京飯店舉行座談會,許德珩和吳藻溪、黎錦熙、孟憲章、張雪巖、袁翰青等10人出席,孟憲章報告上海分社情況,許德珩報告新政協開會情況。決議暫不吸收新社員。
1949年9月11日 在南池子箭廠胡同2號張雪巖宅舉行九三學社座談會,許德珩等20人參加,推舉薛愚替補因出訪蘇聯不能參會的潘菽為出席新政協代表。
1949年9月14日 在歐美同學會舉行九三學社座談會,許德珩等11人參加,討論通過抗議英美侵略臺灣和西藏的聲明。
1949年9月21日—30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下簡稱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九三學社正式代表許德珩、黎錦熙、袁翰青、吳藻溪、薛愚,候補代表葉丁易出席了會議,以其他各界身份出席會議的社員還有梁希、嚴濟慈、涂長望、孫蓀荃、樊弘、張雪巖、盧于道等10人。九三學社與其他各界代表一道積極參與了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作。
1949年9月24日 許德珩作為九三學社首席代表在政協全體會議上發言:“我們(九三學社同人)很榮幸地參加了這個劃時代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這個會議是結束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統治,百余年來的帝國主義買辦統治,二十二年來以蔣介石為首的官僚法西斯反動統治政權,使之進入于獨立、民主、和平、統一,達到富強康樂之途的會議。由于這個會議,古老的、專制的舊中國,將變成為人民的、民主的新中國!”他高度評價了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領導的人民革命后,說中國人民能夠站立起來,應當感謝中國共產黨,“應當向中國共產黨致敬,向人民解放軍和朱總司令致敬,向人民領袖毛主席致敬!”
同日,九三學社發表《粉碎美英帝國主義侵略臺藏的陰謀》宣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許德珩、梁希、盧于道等應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三次會議。九三學社梁希被任命為林墾部部長。
1949年10月21日在北京大學孓民紀念堂舉行九三學社座談會,許德珩等22人出席,許德珩報告一月來九三學社工作及出席政協會議情況,黎錦熙、袁翰青、張雪巖、嚴濟慈、涂長望也談了出席政協會議的感想。
1949年10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法制委員會成立,許德珩被任命為副主任委員。
1949年12月17日涂長望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局長。
1949年12月,沈鈞儒向許德珩提出希望九三學社并入民盟,許德珩未予同意。
1949年9月—1950年2月新中國成立后,九三學社一些社員擔任了國家政權機構的領導職務,廣大社員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崗位。這時,有些同志認為民主黨派“任務已盡”、“組織可有可無”了,主張解散組織。1950年1月21日晚,在北大五院舉行九三學社座談會,許德珩等14人出席。黃國璋、許德珩報告了九三學社工作及與中共中央統戰部協商九三學社今后去向問題。決議九三學社暫不結束,但要做結束的準備,推舉許德珩起草文件,分送各地社友征求意見再做決定。其時,沈鈞儒領導的救國會已宣布解散。適值毛主席正在蘇聯訪問,回國后他得知救國會解散,深表惋惜,并立即派中央領導同志轉達他不同意九三學社解散的意見。九三學社經鄭重研究,并經各方面多次商議,決定九三學社繼續存在下去。九三學社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關懷幫助下,遂得以保留下來,并得到發展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