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玉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他的一生執著海洋研究,潛心培養后繼人才,60年來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工作”是他的人生格言,也是這位九十歲老人一生的真實寫照。
在我國海洋水產科學研究和發展歷史上,經歷過三次浪潮,劉瑞玉院士是第二次浪潮發生發展的引領人之一。自1952年起,他每年春夏之交,通過海上調查、水族箱飼養晝夜觀察,首次掌握了中國對蝦生活史和繁殖特點。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對蝦產量突破20萬噸,我國由此成為世界第一蝦類產業大國,劉瑞玉院士功不可沒。他還開創了我國海洋荸薺動物生態學研究,并成為首個被授予國際甲殼動物學會杰出貢獻獎的亞洲科學家。
相比劉瑞玉院士,我們更希望用劉老先生這樣一個稱謂。正是這樣一位老人以真正的科學家的姿態投身到海洋科學研究當中,一輩子堅守,嚴謹不松懈;又以英勇的時代先鋒的摸樣捍衛了這一領域,一生奉獻,寫下《中國海洋生物名錄》。他的同事這樣說,劉院士把中國的海洋生物的戶口就像全國戶口普查一樣整個都弄清楚了。他的學生這樣說,他的概念里沒有休息這兩個字,一年365天他每天都是要工作。
劉瑞玉院士不僅自己刻苦鉆研海洋水產,還積極培養科技人才,一直堅持帶研究生,并返聘退休專家聯合執導研究生。絲毫沒有保留的把自己的水產知識傳授給學生們。并在去世前捐出了一生積蓄100萬元。并不是劉瑞玉院士家中有多富裕,相反兒子兒媳都身患重病,可是正是對海洋科研的這種心心念念永不妥協堅持到底的態度展現了這位90高齡老人的高風亮節。世人都說戰爭苦,可是搞過科研的人都知道科研與戰爭一樣苦,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暗戰,沒有醒目的敵人,沒有沖鋒陷陣的廝殺,卻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場戰爭都要周期長投入大條件苦出成果難。如果不是劉瑞玉院士對海洋科研的刻骨銘心的熱情和剛正不阿的堅定,又怎會有如此驕人的成績?又如何在去世后仍然用光芒萬丈的精神影響并激勵后人勇往直前?
我們身為九三學社的成員,將以劉瑞玉院士為榜樣,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服務社會,為社會和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堅信劉瑞玉院士手中的對科學追求的接力棒一定會在后人的手中繼續發揚光大,使真正意義上的科研時代早日到來。(九三學社威海經區支社全體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