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洪 紱 曾 同 志 生 平


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我國農業戰線杰出的領導干部,著名的農業科學家,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農業部原副部長,九三學社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洪紱曾同志,因病于2012年4月8日在江蘇省蘇州市逝世,享年80歲。

洪紱曾同志1932年8月出生于江蘇南京,在江蘇蘇州就讀小學和中學,1949年10月考入復旦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52年復旦大學農學院遷至東北創建沈陽農學院,他擔任遷校副大隊長,被選為沈陽農學院學生會主席。1953年至1989年歷任東北農科所助理研究員,吉林省農科院副研究員、研究員,副院長、院長。1989年至1997年任農業部副部長。1997年任九三學社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九屆北京市委員會主委,1998年任北京市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2年后任九三學社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專職副主席,在九三學社中央十一屆十三次常委會上被聘為顧問。是第六屆吉林省政協常委,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洪紱曾同志是我國農業戰線杰出的領導干部。在吉林省農科院工作期間,他堅決擁護并積極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解放思想,破除束縛,為推進科研體制改革做了大量工作,為基層農科院改革創造了寶貴經驗。提出并推動成立吉林省農科院綜合所和長白山所,改變了農科院重微觀輕宏觀、重生產輕服務、重技術成果輕經濟效益的局面。他還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相繼培養出80余名碩士研究生,為吉林農科院的持續發展培養了大批骨干人才。擔任全國農業科學技術管理研究會會長后,著手從宏觀層次研究推動國家農業科研機構的內部改革。在擔任農業部副部長期間,分管科技、教育、環保、農村能源、農業區劃等工作,在部黨組領導下,全力推動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促進科技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積極推進農業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引領農業科技創新發展,使我國農業科研在不少領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努力推進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轉基因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機構建立和法制規范建設,推動建立948項目加強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引進工作,開拓了農業科技發展新領域;協調落實“豐收計劃”,使一批動植物新品種和配套技術得到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洪紱曾同志重視農業教育工作,對部屬農業院校改革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視察了全國90%的農業高校和大部分農業中專學校,協調幫助解決院校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他傾力于農業中專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大力推行“綠色證書”制度,推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著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在國務院領導下,積極推動部際合作,共辦中央農業廣播學校,共同推進農業生態縣、農村沼氣建設,聯合涉農部門協力推進“三農”事業發展。他高度重視全國農業資源區劃工作,提出并推動利用高新技術監測農業資源動態變化、農業資源利用管理綜合立法、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作為第六、七屆中國農學會會長,積極推進學術交流、科學普及、人才培養、咨詢服務工作,團結和帶領農業領域的廣大專家學者,在“三農”建設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洪紱曾同志是德高望重的農業科學家。作為第三、四、五屆中國草原學會理事長,第六、七、八屆中國草學會(前身草原學會)名譽理事長,長期主持中國草學會工作,致力于牧草育種、青飼料作物栽培、草原管理和政策研究,具有深厚的專業學術造詣,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1979年,洪紱曾同志帶領團隊投入聚合草研究,奮戰兩年多完成了任務,獲得省部嘉獎。1982年,他在加拿大圭爾夫大學作訪問學者期間,搜集了上百種牧草品種資源材料,翻譯和編著了多部學術著作,夜以繼日從事牧草育種研究,并作為當地中國留學生負責人,廣交朋友,宣傳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情況。他還將從國外帶回個人節省的生活費用于開展課題研究;組織27省市1100余名科學工作者參與《全國栽培牧草草種區劃研究》課題研究,分別獲得省部嘉獎。為加快農業科技對外開放的步伐,他力促建立與日本、加拿大等國家農業科學研究部門的學術交流關系,為項目引進和加強國際聯系和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提出“小草大事業”,積極促進立草為業,身體力行,長期致力于草業研究,為我國草業學科和草業管理體系以及草業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做出貢獻。他倡導并組織了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為我國牧草育種事業的發展、種子生產、國內貿易和國際交流等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他團結帶領全國草學界同仁奮發圖強,為草業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和行業進步傾注了大量的精力。為加強草業國際學術交流,他力排阻力,爭取到“2008年世界草地與草原大會”主辦權,并作為大會主席成功主持了會議,提升了中國草業的國際地位。近年來,他把目光鎖定在學科升級和草產業發展上,促使中國草業科學提升為國家一級學科,倡導建立了中國草業協會,為推進苜蓿產業發展以及奶業苜蓿產業結合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受聘擔任中國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院校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親自指導了3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他理論功底渾厚,勤于著述,專著及譯著主要有:《苜蓿》、《青飼料輪作》、《禾本牧草育種》、《中國牧草品種登記錄》等,主持編寫了《中國草業發展戰略》、《中國草業史》、《中國多年生栽培草種區劃》、《中國多年生草種栽培技術》等書籍,撰寫、發表論文、研究報告和譯文數百篇,為中國草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洪紱曾同志長期擔任九三學社中央的領導工作,為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1983年加入九三學社,歷任九三學社第一、二屆吉林省委員會常委、副主委,第九屆北京市委員會主委,九三學社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他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他團結帶領廣大九三學社社員,繼承和發揚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優良傳統,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取得了顯著成績。擔任九三學社第九屆北京市委員會主委期間,組織開展北京市農業現代化、農民教育等專題研究,并積極參與北京市人大立法、監督等工作。擔任第九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期間,負責國家《種子法》起草和《草原法》修訂工作,參與《農業法》修訂和《防沙治沙法》制訂等工作,為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做出了貢獻。擔任九三學社中央專職副主席期間,他分管參政議政和社會服務工作,組織社內外專家就國內外形勢以及改革發展熱點問題,開展“議政日”、專題論壇和調研等大量活動,緊緊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區域發展中的難點問題以及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向中央和有關部門提出多項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建議,得到重視。他組織制定的九三學社中央加強社會服務工作的意見,使黨派社會服務工作實現了由一般意義上的支邊扶貧向為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轉變。他積極推進以“助推發展、改善民生”為主要內容的“九地合作”工作。以他為組長的由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和八個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組成的中央智力支邊扶貧協調小組黔西南州“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聯合推動組,倡導并實踐貴州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晴隆模式”,得到有關部門的肯定和推廣。

洪紱曾同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為人師表,深受尊敬。1948年11月,他在直系親屬去臺灣的情況下,毅然決定留在祖國大陸。1953年8月大學畢業后,他主動放棄大城市優越生活,服從分配到偏遠地區工作。無論是基層的艱苦生活還是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受到沖擊,都沒有動搖他獻身祖國的理想信念。他畢生為公,憂國憂民,鞠躬盡瘁,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保持和發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他嚴于律已,堅持原則,維護大局,光明磊落,高風亮節。他謙虛謹慎,淡泊名利,和善處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始終保持學者本色,以德傳人,治學嚴謹,精益求精,殷切培養激勵年輕人成長。他作風民主,團結同志,真誠尊重科技工作者的首創精神,在科技界、農業界和民主黨派內享有很高威望,深受科技工作者和九三學社社員的尊敬和愛戴。

洪紱曾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是為人民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他把畢生精力和全部心血都奉獻給了祖國的“三農”事業和多黨合作事業。他的逝世是我國農業戰線的重大損失,是九三學社的重大損失。他的杰出成就永遠是我們倍加珍惜的寶貴財富,他的崇高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丘市| 获嘉县| 伊宁市| 鸡泽县| 临潭县| 南昌市| 北安市| 建昌县| 五指山市| 花莲县| 皋兰县| 赣榆县| 汉中市| 翁源县| 临清市| 延边| 望奎县| 肥西县| 红桥区| 淅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故城县| 鄂尔多斯市| 恩施市| 依兰县| 广灵县| 平武县| 宁国市| 屏山县| 新沂市| 上蔡县| 油尖旺区| 三亚市| 尉犁县| 福州市| 邵武市| 肥东县| 杨浦区| 商南县| 昭通市|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