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張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的珍貴老照片、毛澤東在特園坐過的椅子,鎮(zhèn)館之寶《范樸齋日記》,跟著錢昌照走過大半個地球的箱子……昨日,在特園新落成的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正式開館,這些寶貝都“躺”在展位上,市民可免費前往參觀。
新館面積是舊館的5倍
記者從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獲悉,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新館總投資1.5億元,總建筑面積10341平方米,是舊館的5.1倍,其中展覽面積6453平方米。陳列館采取主題雕塑、場景復(fù)原、繪畫以及多媒體等多種展覽形式,充分展示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lián)和無黨派人士同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jié)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國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事業(yè)的風雨歷程。
陳列館由序廳,8個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lián)和無黨派人士展廳等12個單元組成。記者在序廳看到,一座巨型雕塑位于大廳中央,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毛澤東等共產(chǎn)黨人與民主人士共商國事的場景。雕塑背后的展廳中央,是一個多面投影成像儀,通過影像、聲音全方位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及其背后的故事。
為了通俗易懂,“開國大印”選擇宋體
在序廳中,記者看到了多面投影成像技術(shù)展示的“開國大印”。“開國大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字樣用宋體刻成。對于字體的選擇,還有一段小插曲:
1949年6月,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委員會在北平成立。推選毛澤東為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新中國即將誕生,刻治國印的工作迫在眉睫,周恩來將這個任務(wù)交給了陳叔通。
陳叔通邀請到當時刻銅藝術(shù)京城一絕的張樾丞。中國歷朝歷代的國印都是用的篆體,此次的國印卻為宋體。負責刻印的張樾丞知道后,激動萬分,不住地點頭,連聲說:“好極了!好極了!”他還對家人和伙計們說:“毛澤東這個人了不起,歷朝歷代的國印都是篆書字體,他卻定為宋體。宋體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認。共產(chǎn)黨的心里果然是念著老百姓的。”
7張毛澤東重慶談判期間的珍貴照片首次亮相
據(jù)介紹,新館內(nèi)存史實資料120余萬字、歷史資料圖片1500余張,展出文物1100件,國家一級文物15件。
展出的文物中,有很多珍貴的文物都是第一次亮相,比如: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的7張圖片,是首次與祖國大陸觀眾見面。
2010年9月,重慶紅巖連線文化發(fā)展管理中心組織13位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遠赴臺灣,進行了為期12天的抗戰(zhàn)重慶照片征集,最終籌到9萬余幅珍貴畫面。
已經(jīng)來渝的第一批5600張照片,大多集中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其中,重慶談判期間,11張毛澤東在渝參加抗戰(zhàn)勝利茶會的照片格外搶眼,而本次展覽挑選出了其中7張。這7張老照片中,有不少毛澤東個人獨照,顯得尤為珍貴。”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
“鎮(zhèn)館之寶”日記都寫了些什么
在展覽區(qū),記者終于看到了鎮(zhèn)館之寶———《范樸齋日記》。日記是2010年4月范樸齋之子范炬明先生捐贈的,總共16冊,約32萬字,時間起自1944年10月21日,截至1949年7月7日,逐日記錄,未曾間斷。
范樸齋是張瀾的重要助手,日記主要記錄了范樸齋先生在民盟工作期間的政治活動和個人生活情況。當時,像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孫科、張瀾、黃炎培、董必武、邵力子、王世杰、左舜生、羅隆基、蕭毅肅等的活動,日記中均有反映。且日記全部都是當天寫的,現(xiàn)場感很強,沒有脫漏,內(nèi)容比較翔實,反映了民國政治舞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研究民主黨派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互動合影墻讓觀眾和歷史名人“合影”留念
除了這些文物和珍貴照片外,新館的多媒體運用也是一大亮點。其中,新館利用電子相框擴充展線空間,對展板以外的珍貴照片分類播放;對于觀眾感興趣的文物,可通過觸控式液晶操作進行放大觀看;嵌入式電子翻書可讓觀眾直接在屏幕上拖拽畫面達到翻書的效果;當觀眾走入?yún)⒂^感應(yīng)區(qū),大屏幕顯示屏將走出虛擬講解員,介紹事先錄制好的講解內(nèi)容。
此外,位于新館3樓的互動合影墻,將助你完成穿越時空,與歷史、老重慶街景、民主人士合影,并打印成照片作為留念。民主人士中,有著名的郭沫若、周海嬰、邱哲等。新館還在4樓特設(shè)了電子留言墻,觀眾通過多媒體軟件手寫的留言,將全部在電子留言墻上滾動播放。(李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