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以前,一共29年。在這個時期,廣大知識分子克服種種艱難困苦,為發展我國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促進經濟技術發展
1953年至1957年,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我國科技發展和工業化建設的一個黃金時期。1953年12月,鞍山鋼鐵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舉行開工生產典禮。1956年,長春汽車制造廠和沈陽第一機床廠、北京電子管廠相繼建成投產,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研制成功。
1958年,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1960年,也就是在國民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廣大知識分子干部和科技人員開始在草原進行勘探開發,利用短短幾年的時間迅速建設起大慶油田。1963年國家制定的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基本實現,大大縮短了我國科學技術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1964年,我國研制的第一枚運載火箭試驗成功;同年,我國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這一年我國主要機器設備的自給率達到90以上。我國于1955年創建的核工業發展很快,1964年10月16日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5月9日進行了含有熱核材料的核試驗。1956年至1966年,我國共修建鐵路近8000公里,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區都有了鐵路。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動亂年代,我國廣大知識分子仍然克服重重困難,在工業交通、基本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1967年6月17日,我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69年9月23日,我國首次成功地進行了地下核試驗。運載火箭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20世紀60年代后期成功研制了中程及中遠程運載火箭。我國的空間技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制訂了研制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空間計劃,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研制計劃到發射成功僅用了5年時間;1971年3月3日發射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26日發射一顆科學探索和技術實驗衛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后第三個掌握了人造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推進國家工業化建設
我國還取得了包括建成一些新鐵路和南京長江大橋、開辦一批技術先進的大型企業、育成和推廣秈型雜交水稻在內的許多重要成就。在“文化大革命”中,幾千萬知識分子到祖國的農村和邊疆勞動和鍛煉,他們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前,在知識分子的參與下,我國開發了大慶、大港、勝利等大油田,實現了石油自給;通過地面、地下、空中和海上作業,相繼找到燃料、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冶金輔助材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稀有和分散元素、放射性元素及其它非金屬、地下水等礦產,共計100多種,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礦種比較齊全的國家之一;許多工業部門,例如礦山設備、冶金設備制造業,發電制造設備制造業,高精度機床制造業,拖拉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飛機工業,造船工業,以及新興的石油化學工業、電子工業等,都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工業地理布局大為改觀,廣大內地和邊疆省區都新建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工業也有了很大發展。農業現代技術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水利設施、化學農藥、農村用電、農業機械等大大增加,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有了較大改進。我軍由單一的陸軍發展成為包括海軍、空軍和其它兵種在內的合成軍隊,部隊的武器裝備不斷更新,由“萬國牌”到制式化,進而向機械化、自動化、電子化方向發展。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29年中,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17年中,廣大知識分子在教育、文藝等戰線辛勤耕耘,繁榮了社會主義文化。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高等院校共招生56.3萬人,畢業26.9萬人;中等專業學校共招生112萬人,畢業84.2萬人;普通中學共招生874.9萬人,畢業430.5萬人;小學共招生8800萬人,畢業5492.9萬人,這是新中國教育事業的一個飛躍發展時期。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國家于1977年恢復了“文化大革命”中被廢除的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當年底全國約有570萬青年參加了高校招生考試,各大專院校從中錄取新生27.3萬人;到1978年底,全國高校在校生85萬多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88.9萬人,中學在校生6540萬人。29年中,高校教師為國家培養大學生累計120萬人;知識分子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由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的200多萬人上升到1978年的1726.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由0.37上升到1.8。改革開放初期在我國各條戰線成為中堅力量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是在建國后的29年中培養的。在文藝領域,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戰爭年代生活,歌頌新中國,歌唱新生活的優秀作品,為廣大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糧。
從建國到“文化大革命”以前,廣大文藝工作者辛勤耕耘,創作和出版了各類文藝書籍6.5萬多種,生產故事片600多部,美術片270多部。“文化大革命”破壞了我國文藝的繁榮景象,但是經過文藝工作者的努力,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拍出《閃閃的紅星》等較好的影片,在戲劇舞臺上出現了晉劇《三上桃峰》、湘劇《園丁之歌》等一批較好的劇目,使文藝園地出現了復蘇的跡象。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前,知識分子為發展我國的經濟技術和文化事業所做出的寶貴貢獻,將永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輝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