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黨史工作者多把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領導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視為我國最早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也有的學者把“社會主義研究會”與“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兩個組織混為一談。筆者認為,中國最早學習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的團體,應是1919年下半年張西曼在北京大學組織的“社會主義研究會”。
筆者曾就這個問題于1979年10月訪問當時健在的當事人原北京大學教師張申府(崧年)先生。當時張老先生年過八旬,仍思維敏捷、記憶清晰。他告訴筆者說:這兩個“研究會”都是在北京大學成立的,但有許多不同點:第一,組織者不同。“社會主義研究會”是張西曼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是李大釗組織的。第二,成立的時間不同。“社會主義研究會”是1919年下半年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是1920年上半年成立的。第三,參加的成員不同。“社會主義研究會”參加者成年人居多,間有部分青年學生,“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參加者主要是進步的青年學生。第四,成立的宗旨不同。“社會主義研究會”,主要是介紹十月革命的經驗,為國家培養人才,“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主要是為建立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組織上打下基礎。張申府說“社會主義研究會”他也參加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是他協助李大釗組織成立的。
張西曼,又名張百祿,1895年6月15日生于湖南省長沙,是晚清學部尚書張百熙之堂弟。父親張梓林是個醫生,曾供職太醫院和大理院,熱心維新運動。胞兄張仲鈞是同盟會員。1908年張西曼13歲時,即由宋教仁、譚人鳳介紹,加入了同盟會。1909年,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學習。因清廷對革命黨人的活動防范加嚴,其父為防不測,于1911年讓他離開北平到海參崴,進入帝俄國立東方語文??茖W校(后改名為東方大學)學習政治經濟,當時他同俄國革命黨人有所接觸,萌生了中俄革命互助的思想。1912年,張西曼到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考察,接觸了正在俄國秘密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從此更加注意俄國革命的發展。1914年回國后,1917年與鄧潔民、鄧西園、霍占一等在哈爾濱創辦東華學校(現哈三中)。周恩來也曾一度幫助籌建,張太雷、馬駿等均在該校進行過革命活動。以后該校成為傳播革命思想、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建黨和革命者赴蘇聯學習的據點。在蘇聯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下,張西曼又于1918年特往西伯利亞考察,在這里讀到了大量有關俄國革命的宣傳材料,相信十月革命必有遠大的前途,遂翻譯了許多有關俄國革命的資料,向國內介紹十月革命。并于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向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提議在北京大學建立“社會主義研究會”。“五四運動”爆發后,張西曼應蔡元培的邀請,于1919年7月回到北平,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編目員,兼任俄文系教授(蔡元培曾讓其任系主任未就)。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遂聯絡李大釗、陳獨秀等一起創立秘密的“社會主義研究會”,以“接受十月革命的組織方法和經驗”。
“社會主義研究會”參加者有各地的先進知識分子一百幾十人。初期開會的地點不固定,以后多設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內。在天津、上海、長沙、漢口、廣州、日本東京等地設有分會。“絕不夸張宣傳,極力避免北洋軍閥的非法干涉”。故后來留下的文字很少。當時先后參加該會有的:李守常(大釗)、陳獨秀、張申府、郭夢良、徐六幾、陳顧遠、朱謙元、費覺天、易家鉞(君左)、孟壽椿、范體仁、易克嶷、毛澤東、周恩來、鄧仲夏、張國燾、瞿秋白、施復亮(存統)、周佛海等。(注:本段內容多引自張西曼《歷史回憶》,會員名單稍有補充)
以后因參加者主張差異,意見不一,組織發生了分化:郭夢良、徐六幾等組織了“基爾特社會主義研究會”;陳顧遠等組織了“工團社會主義研究會”;朱謙元等組織了“無政府主義研究會”。李大釗、陳獨秀繼承和發展了該會的宗旨,于1920年3月、5月,分別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毛澤東、周恩來、王盡美、惲代英等在長沙、天津、濟南、武漢等地也成立了相應的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團體。
張西曼回憶他組織的“社會主義研究會”是可信的。香港《祖國周刊》二二七號曾登載的易君左《五四人物雜憶》和張申府介紹的北京大學的“社會主義研究會”均可相互印證。
張西曼是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是孫中山聯俄、聯共政策的建議者和忠實執行者。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和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清共時,張西曼積極營救被捕學生。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為抗日救國奔走呼號。他支持“救國會”,聲援“七君子”,援助綏遠抗戰,發起“中蘇文化協會”,出版《民主與科學》雜志。他嚴斥散布叛國投敵言論的汪精衛是“秦檜第二”,直至把矛頭指向不抵抗主義的蔣介石。當年他也是重慶《新華日報》的撰稿人,曾為王明、康生誣陷陳獨秀為漢奸辯解。他是反對內戰、反對獨裁的民主斗士,曾因反對國民黨獨裁專政、鎮壓革命的民主運動被國民黨開除了黨籍。
1948年年底,張西曼化妝攜帶夫人、女兒離開南京,在中共地下黨護送下來到解放區。經過長途跋涉,于1949年3月到達北京。1949年7月10日因患肺癌病逝于北京,時年五十四歲。逝世前一周,他參加了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他的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沈鈞儒等領導人組成,周恩來為之題寫了墓碑。曾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的王兆國評價他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和英勇投身于抗日運動的民族英雄。(周子信:國防大學離休干部,長期負責中國共產黨黨史黨建研究,現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