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三學社重慶市委宣傳處有關人員到巴南區考察九三學社重要創始人吳藻溪在重慶的歷史活動,實地踏訪了吳藻溪參與革命工作的西南學院舊址(位于巴南區南泉鎮白鶴村,重慶正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內的彭氏民居),聽取了巴南區文物管理所負責人的介紹,表示要深入收集挖掘九三學社前輩在抗戰時期及創社之初的歷史活動,豐富社史,引導社員在鮮活的社史人物及史實中,薪火相傳九三學社“愛國民主科學”的精神。
吳藻溪,1904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崇陽縣南鄉峰堡老屋畈,是我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科學家、教育家、詩人,九三學社重要創始人之一。他一生始終追求革命與真理,追求民主與科學,是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者。1938年夏,吳藻溪隨東北救亡總會(抗日救亡團體)輾轉到抗戰大后方重慶。董必武認定他“稱的上是自己的同志”,指示他到《新華日報》找吳克堅(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潘梓年(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聯系。此后,他與中共中央南方局始終保持非常親密的合作關系,并以《新華日報》及其副刊為陣地,廣泛宣傳抗日、宣傳科學。皖南事變后,《新華日報》發行受阻,他和熊雯嵐(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等應周恩來要求,主動提供支持,并在報上發表署名文章,表示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聲援共產黨。國民黨特務煽動一些人砸《新華日報》營業部,吳藻溪、熊雯嵐毅然到現場慰問報社人員,抗議特務暴行,并將一部分同志疏散到四川鄰水,加以保護。
1939年春夏間,徐冰(建國曾任中央統戰部部長)向吳藻溪、熊雯嵐傳達南方局指示:自然科學界有人在社會上散布唯心主義思想,希望以“自然科學”為名稱,成立一個組織,進行批判。經多方籌劃,不久,“重慶自然科學座談會”正式成立,發起人有他和葛名中(春霖)、孫克定、熊雯嵐、張申府、李伯剛、潘菽、涂長望、梁希等40多人。為團結廣大淪陷區來重慶、有科學技術專長的青年,按董必武指示,他與徐冰、吳敏(楊放之)、熊雯嵐、張申府、鄒明初、王克誠、周建南、漆文定等發起成立“中國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協進會”。 1945年夏,根據中共南方局關于“為了迎接抗日戰爭勝利,在科技界要作好準備工作”的指示,吳藻溪作為主要發起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工作協會”。
1946年5月4日,作為重要發起人之一,吳藻溪與許德珩等發起成立九三學社,他親自起草《九三學社緣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張》、《對時局主張》,并擔任理事。成立日,宣讀了由吳藻溪主持的農村科學出版社、南泉實用學校校友會的賀電。5月14日,九三學社召開蘭園會議,他與許德珩當選為常務理事。1949年9月,作為九三學社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后,任國務院參事、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華東軍政委員會士改委員會委員、行政九級。
此外,吳藻溪在重慶期間還積極開辦學校,培養青年人才。在董必武、徐冰、吳克堅、潘梓年等人的支持下,他與王克誠等先后開辦了重慶私立農村合作函授學校、重慶戰時工商講習班、重慶私立實用會計高級職業補習學校、重慶私立實用工商專科學校、私立西南學院、重慶私立儲材農業專科學校等。其中以在原巴縣南泉彭氏莊園創立的西南學院在當時影響較大。
西南學院開辦時由中共中央南方局資助300銀元,按照董必武“不要讓他們發現主線”要求,學院邀請孔祥熙任名譽董事長,吳藻溪、鄒明初(曾任遼寧財經學院圖書館館長)任董事長,王克誠、漆文定等先后任過校長,彭友今、張友漁、熊復、熊雯嵐、孟憲章、何公敢、潘大逵等參加過學校的工作。中共巴縣縣委和團地下組織以該院作掩護,設立地下機關,開展革命工作。由于學校與中共南方局的特殊聯系,同時隱匿中共地下黨、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抨擊國民黨政權,被國民政府視為眼中釘,不時使出查封、搜查勾當。1947年6月1日凌晨,重慶警備司令部派兵包圍西南學院,按名單逮捕師生30多名,還有10余名逃脫,為重慶各高校被捕最多。吳藻溪已到上海,幸免于難。按照董必武指示,他積極營救師生,以世界科學社總干事地位和西南學院校董事會負責人的身份,同蘇、英、美、法等國家科學研究機構和教育團體及進步人士進行廣泛聯系,向他們揭露、譴責國民黨反動派毒害教育、侵犯人權的罪行,經過多方努力,大部分師生被釋放。為建立新中國,曾在西南學院就讀犧牲的英烈有江竹筠等近20名。(劉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