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抗戰勝利,為避戰禍內遷中國西部的國民黨黨政軍機關,以及其他政治、教育、文化、經濟單位,所屬人員等開始大規模回遷——復員。1946年5月4日,九三學社在重慶成立。其后不久,16名理事、8名監事,除留渝2名,其余先后復員南京、上海、北平等地。
一、復員去向
(一)復員南京5人
在復員南京的5人中,潘菽、張西曼、涂長望、梁希為中央大學教授,1946年夏隨學校復員。李士豪為國民政府水利部職員,1946年7月隨政府部門復員。
潘菽,復員繼任中央大學理學院心理系教授。1949年3月,他與梁希、涂長望、盧于道等,由中共地下黨安排赴解放區。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他受命參與接管中央大學,任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1951年被任命為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張西曼,復員繼任中央大學教授。1946年11月,他發表談話,反對蔣介石召開偽國大,1947年,積極參加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學生運動,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免去立法委員等所兼職務。后在中共地下黨安排下,于1949年2月抵北平。7月10日,在北平不幸病逝。
涂長望,復員繼任中央大學教授。作為中國科協常務理事兼總干事,積極開展團結進步科學工作者,爭取科學和民主工作。后由中共地下黨安排,離京赴滬,轉道香港,于1949年3月抵北平。12月,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軍委氣象局局長。
梁希,復員繼任中央大學教授。1947年,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南京分會成立,當選理事長。1949年12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墾部(1951年改為林業部)部長。
李士豪,復員先后繼任國民政府水利部視察工程師、技正兼器材司幫辦。1946年11月,參加了進步組織“中國民主革命同盟”。1948年底,將長江水文地圖秘密交給了中共地下黨組織,支持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1949年3月28日,由南京至上海,繞道香港、朝鮮至大連,任大連工學院土木系主任。
(二)復員上海7人
在復員上海的7人中,除吳藻溪于1946年底抵上海,其他均為是年夏復員上海。
褚輔成,復員復任上海法學院院長。多次以九三學社名義召開會議,開展活動,積極推進中國民主憲政之實現。6月12日,發起成立九三學社上海分社,任主任理事。1946年11月,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國民大會,因政見不同提前離會。1948年3月29日在上海病逝。
吳藻溪,按照周恩來、董必武安排,于1946年底復員上海,參加中共領導的地下軍事、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工作,任九三學社上海分社組織委員會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任國務院參事、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華東軍政委員會士改委員會委員,大夏大學、上海商學院、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張雪巖,1946年6月復員上海,后轉北平,復刊《田家》。1947年10月因開展愛國民主運動被國民政府通緝,前往美國。新中國成立前夕,應中共中央領導之邀,回國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1951年因腦溢血在北京去世。
孟憲章,復員繼任中央銀行專門委員。他利用職務之便,將國民政府財政秘密情報交中共在滬人士許滌新。1946年11月,以湖北代表身份參加國民代表大會,中途離會以示抗議。回上海后,與譚平山協商,與褚輔成、李世璋、孫蓀荃、吳藻溪等組織對日問題座談會,在上海推動全國反扶日運動。建國后,任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經濟研究專門委員,燕京、輔仁大學教授。
笪移今,復員任上海政法學院、上海學院教授、院長等職。九三學社上海分社的成立,任理事兼秘書。他積極參與爭取民主、和平,反獨裁,反內戰斗爭,1948年2月25日被捕,經多方營救,于1949年1月保釋。1949年6月15日,在北平與許德珩、黃國璋、潘菽、薛愚聯合具名向新政協籌委會提交報告,經多方協商,九三學社列為新中國的民主黨派之一。
盧于道,復員繼任復旦大學教授。九三學社上海分社成立,任監事。1948年底,由中共地下黨安排,經香港輾轉到達解放區。1949年9月,參與制定《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0月1日,登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后任復旦大學理學院院長、社上海分社主委。
侯外廬,復員上海后,主要從事著述活動,主編《文匯報》之《新思潮》周刊。1947年轉任香港達德學院教授,次年赴東北解放區工作。1949年3月抵北平,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
(三)復員蘇州2人
1946年夏,彭飭三、劉及辰隨社會教育學院復員,繼任教授。該校于1941年8月在重慶壁山成立,1946年夏遷蘇州,1950年1月遷無錫,與原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及中國文學院(即無錫國專)合并,改建為蘇南文化教育學院。
1953年2月17日,九三學社無錫分社成立,彭飭三任主任委員。該分社是華東地區成立較早的地方組織,直屬九三學社中央領導。
蘇州解放后,劉及辰任社會教育學院院務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委員、社會事業系主任。1950年,調北京任出版總署編審、第一圖書處處長,財政經濟出版社第一編輯室副主任。
(四)復員寧波1人
詹熊來,1946年10月當選重慶分社理事。此后復員寧波,以民盟成員身份開展進步活動。1949年9月,作為文教界人士,當選浙江省寧波市人民代表大會一屆一次會議代表。1951年4月,作為民主黨派代表,當選一屆三次會議主席團。
(五)復員北平3人
復員北平3人中,許德珩復任燕京大學教授,黃國璋、黎錦熙繼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許德珩,復員復任燕京大學(后改北京大學)教授。1949年1月26日,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與九三學社北平同仁聯合發表《擁護中共“五一”號召暨毛澤東八項主張的宣言》。建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水產部部長。
黃國璋,1945年9月復員繼任北平師范學院(1948年恢復北京師范大學名稱)地理系主任、代教務長。1949年5月任校務委員會常委。
黎錦熙,1948年秋復員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國文系主任。建國后被毛澤東指定與吳玉章、馬敘倫、范文瀾、成仿吾、郭沫若、沈雁冰7人組成“中國文字改革協會”(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前身),任理事會副主席。
(六)復員沈陽1人
王卓然,1946年8月復員沈陽,開辦中國國際興業公司。1948年1月,到日本從事貿易活動。新中國成立后,他歷經磨難回國,任國務院參事室參事。
(七)復員香港1人
嚴希純,抗日戰爭勝利后,先后在昆明、重慶等地擔任工廠、企業工程設計。1947年赴香港,籌設大千印刷廠,任經理職。1948年初加入中國致公黨,任秘書長。
(八)留重慶2人
稅西恒,1946年10月27日九三學社重慶分社成立,推舉稅西恒、何魯、謝立惠等15人為理事。在重慶,他多次以九三學社或個人名義,參加進步活動。任蜀都中學校長,為中共地下組織提供聯絡據點。重慶解放后,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
何魯,任重慶大學部聘教授(國民黨政府共聘任6位部聘教授)。解放后,任西南行政公署文委主任。1956年,高等院校院系調整,調任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教授。
(九)情況不明者2人
理事張迦陵、監事陳劍鞘情況不明。
二、情況分析
(一)24人理事、監事中,留重慶理事、監事各1人,其余22人復員,占總數的91.7%
22人中,復員南京、上海等蘇浙滬地區的共16人(理事12人,監事4人),占72.2%;北平3人(理事2人,監事1人),占13.6%;沈陽1人(理事1人),占4.5%;香港1人(理事1人),占4.5%,情況不明2人(理事1人,監事1人),占9%。
復員以國民政府公職人員身份的有李士豪、吳藻溪、孟憲章,共3人;以自由職業者身份的有侯外廬、張雪巖、王卓然、嚴希純,共4人,其余以大學教授身份,共13人。
常務理事中,復員蘇浙滬的有褚輔成、潘菽、張雪巖、吳藻溪,共4人,復員北平的有許德珩、黃國璋,共2人,留重慶的有稅西恒1人;常務監事中,全部復員蘇浙滬。
(二)理事、監事中,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共9人,占總數的37.5%
以九三學社代表身份:許德珩、黎錦熙、吳藻溪,共3人;
以致公黨代表身份:嚴希純,1人;
以特邀代表身份:盧于道,1人;
以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代表身份:梁希、涂長望,共2人;
以宗教界民主人士身份:張雪巖,1人。(郭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