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生平不見良師友,得吾兄恨晚……”

——毛澤東與黎錦熙的師友情


“生平不見良師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趨前請教。”這是毛澤東1915年給黎錦熙信中的話。黎錦熙是我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詞典編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教務長、校長。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擔任第一、二、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亦師亦友,也如兄長一般,便是毛澤東對黎錦熙的情感。從1913年相識于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到毛澤東逝世,兩人60余年的情誼超越了生死、貧富、貴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之際,回首這穿越時空的世紀佳話,仍然引為世人美談。

黎錦熙是怎樣的一個人

或許你不曾聽說這個名字、不知其為何許人也,那么你只需在任意搜索引擎中輸入這三個字,然后你會發現,哦,原來他是這樣一位有大作為的人,而且離我們如此之近。

他是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他22歲開始執教,26歲受聘國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特約編審員,自此一生潛心研究語言文字,致力于創建漢語拼音、推廣普通話、普及白話文、改革文字、編訂《國語辭典》,在語音、音韻、語法、修辭、漢語史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著述。今天的我們以黎錦熙發明的漢語拼音作為認識漢字的入門;我們雖來自大江南北、海峽兩岸、不同民族,但可以暢通地交流,得益于黎錦熙和其他先輩的努力;我們翻開書本、打開電腦,入眼的文字和入心的文章是黎先生所倡導的簡體字和白話文;我們為解疑釋惑尋求答案而翻開的辭典,也凝注著黎錦熙的心血。

他是九三學社的創始人之一。抗日戰爭后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頗負才學、他們思想進步、他們熱愛祖國、他們崇尚民主與科學,他們在重慶發起組織“民主科學座談會”,討論時局,發表政見,黎錦熙就是其中一位。為紀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民主科學座談會”改建為九三學社,黎錦熙被公推為九三學社監事,后歷任九三學社第一、二屆中央理事,第三至五屆中央常委。

他是響當當“黎氏八駿”之首。熙、暉、曜、紓、炯、明、光、揚,多以光明之意命名的八兄弟,他們中有教育家、音樂家、礦學家、出版家、工程師、作家,為我國文化、科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從而名副其實,可謂熠熠生輝、光耀門楣。

那些年 他們風華正茂

20來歲的黎錦熙是一個思想進步、富有革命精神的年輕人,但不屑與官為伍,曾經作了10日公務員就炒掉了老板。之后,他改辦《長沙日報》,創辦《湖南公報》,寫社論、時評,他為振興中華而疾呼,甚至不惜犧牲個人。這些都使這個小青年兒譽滿長沙城,受到其他年輕學子的崇拜。同時期的毛澤東剪辮子、退學,十足一個“不安分”的學生,也是黎錦熙眾多粉絲中的一位。

1913年,23歲的黎錦熙和20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省第四師范學校相遇了,因為年齡相當、因為同一個故鄉、更因為思想上的認同,二人一見如故。一個說,“晚,在潤之處觀其日記,甚切實,文理優于章甫,篤行倆人略同,皆大可造,宜示之以方也。”一個說,“聞黎君劭西好學,乃往詢之,其言若合,而條理加密焉,人手之法,又甚備而完。吾于黎君,感之最深,蓋之有生至今,能如是道者,一焉而已。”惺惺相惜,相見恨晚。 

毛澤東和黎錦熙在一校為師生的時間只有兩年,兩年中,二人教學相長、相得益彰,尤其是毛澤東在治學和為人方面深受黎錦熙的影響。黎錦熙生平最服膺“勤”“恒”二字,當中“恒”字最重要。他常對毛澤東說,世人多是“勤于始而怠于終”,所以無所成。毛澤東后來作對聯一副,曰:“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足見其受黎錦熙持之以恒思想的影響。

黎錦熙贊賞“安貧樂道”精神,并身體力行。他的這一優良品行也感染了學生,這是為師者以“身教”的方式達到“傳道”的目的。他曾經對毛澤東講,刻苦儉樸的生活,能夠磨煉人的意志,培養人不畏勞苦、戰勝困難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又是成大器者不可缺少的。以老師為榜樣的毛澤東在生活上嚴格自律,從不亂花一分錢。將“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課堂感想寫在書本、銘記于心。

毛澤東不僅在學習和為人上深受黎錦熙影響,而且在生活上也得到黎錦熙的照顧。當時毛澤東是實實在在的一名寒窗學子,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長衫,從年頭穿到年尾,天暖時單穿,天涼了就在里面加衣褲,一些同學跟他開玩笑說:“毛潤之的‘算術’學得好——冬天用加法,夏天用減法。”黎錦熙并沒有以貌取人,反而更為器重,時時處處關心毛澤東。他請毛澤東幫忙抄寫稿件,給適當的酬勞。

1915年9月,因黎錦熙赴北京任職,使這對摯友被迫分離。此后二人便開始書信往來,毛澤東在信中談理想、談抱負,感嘆知己離去的苦悶。1918—1919年毛澤東因組織湖南青年留法和驅逐張敬堯事曾兩次到京,都得到黎錦熙的幫助和關心。黎錦熙經常為毛澤東特別準備飯菜,讓他打“牙祭”,還邀請毛澤東一起過春節。期間,他們評論時政、探討學問,尋求思想上碰撞出的火花。1920年5月,毛澤東離京返湘,不曾想這一別近30年。

30年后再叫“黎老師”

1949年6月17日上午,一輛汽車緩緩駛入和平門北京師大宿舍區,從車上下來的毛澤東直奔早已等候多時的黎錦熙,一聲“黎老師”和著眼淚喊出口,也換來黎錦熙的淚水雙流。一別經年,風華正茂的意氣書生不復存在,歷經30年動蕩歲月,再次緊握的雙手已屬于兩個年近花甲的老人。          

當時,中共中央剛從西柏坡遷進北京城。毛澤東給北京師范大學代校長湯藻貞打電話時得知黎錦熙等在北京,很是高興。當湯說要讓他們來看毛澤東時,毛澤東忙說:“不要,不要,我去看他們。”于是就有了上面令人動容的一幕。當天中午,毛澤東掏錢置辦酒菜,與黎錦熙和其他幾位教授一起把酒言歡,直到天色將晚。

再次相見,一個還在三尺講臺,另一個已是國家元首,這似乎是個不可逾越的鴻溝,但依然影響不了他們的友誼。毛澤東經常趁人不注意就一個人跑到黎錦熙家去做客,因為安全原因不能成行,就邀請黎錦熙去中南海。他幾乎每個月都在家中設宴請黎錦熙敘舊,或共飲暢談、或泛舟賞花,有時也把黎錦熙的世交齊白石一同請去共敘。開國大典時,毛澤東還請黎錦熙登上了觀禮臺。

建國以后,國事繁忙的毛澤東更加不容易抽出時間去看望黎錦熙,就常常委托秘書去看望,并捎去一些喜愛之物,慢慢地也就形成了習慣。

毛澤東曾想請黎錦熙在政府部門擔任實質性職務,被黎婉言謝絕。后來,毛澤東指定黎錦熙和吳玉章、范文瀾、成仿吾、馬敘倫、郭沫若、沈雁冰等7人,共組“中國文字改革協會”。黎錦熙如魚得水,為漢字改革殫精竭慮,作出了重大貢獻。對黎錦熙的其他學術研究,毛澤東都給予充分支持和肯定。

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也為這段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友誼畫上句點。得知毛澤東逝世的噩耗,黎錦熙數日不思茶飯,本已孱弱的他再次病倒。一年多以后,黎錦熙駕鶴西歸。(劉曉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湖市| 永善县| 丹寨县| 壶关县| 荣成市| 阳泉市| 玉屏| 城口县| 资兴市| 葫芦岛市| 宜川县| 汶上县| 元江| 黄龙县| 融水| 九龙城区| 板桥市| 新巴尔虎左旗| 西林县| 焦作市| 长垣县| 咸丰县| 武隆县| 禄劝| 万山特区| 莎车县| 元谋县| 原阳县| 青海省| 忻州市| 武胜县| 万年县| 宜兰市| 永春县| 西乡县| 政和县| 满洲里市| 罗山县| 鄄城县| 梨树县| 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