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6日上午,我國著名的冶金學家、教育家,我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創建者之一魏壽昆教授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東禮堂莊嚴肅穆,哀樂低回。禮堂正門外懸掛著由徐匡迪、殷瑞鈺、周國治、劉玠、王一德五位院士集體擬就的“桃李遍天下先生雅教高風縈肺腑;鋼鐵成強國后輩求實創新慰恩師”的挽聯和“一代宗師魏壽昆院士千古”的橫幅;禮堂內,正面墻上懸掛著黑底白字的橫幅“沉痛悼念魏壽昆院士”,橫幅下方鮮花襯托著魏壽昆院士的遺像,遺像兩側擺放著為悼念魏壽昆先生而敬獻的花籃,禮堂正中央的魏壽昆院士遺體,鮮花翠柏簇擁,安詳如眠,禮堂兩側花圈環繞。
上午9時,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印紅向魏壽昆遺體三鞠躬,表示沉痛的哀悼。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鋼鐵研究總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殷瑞鈺院士,張壽榮、張懿、劉炯天、沈保根、周國治、葛昌純、蔡美峰等兩院院士,兄弟單位代表,北京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羅維東、校長張欣欣,黨委副書記陳曦、張文明,副校長權良柱、謝建新、張躍、王維才,校長助理薛慶國,學校老領導李靜波、徐金梧等向魏壽昆先生表達無盡哀思,并向其家屬一一握手表示深切慰問。魏壽昆先生親屬、生前好友、各界人士、我校師生代表等600余人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
魏壽昆先生因病于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7歲。魏壽昆先生逝世后,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劉云山、張高麗、胡錦濤、劉延東、趙樂際、朱镕基、溫家寶、羅干、韓啟德、劉曉峰、劉淇、徐匡迪、黃孟復、王志珍等中央領導同志及袁貴仁、白春禮、邵鴻等教育部、中科院、九三學社相關領導,魏壽昆先生生前好友及學生晚輩發來慰問唁電或敬獻花圈表示哀悼。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統戰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北京市政協、北京市委統戰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員會、九三學社北京市海淀區委員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科院金屬所、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攀枝花鋼鐵研究院,寶鋼、鞍鋼、武鋼、首鋼、太鋼、包鋼、河北鋼鐵、唐鋼、邯鋼、酒鋼、馬鋼、中鋁、冶金工業出版社,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中南大學、上海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西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江西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安徽工業大學、遼寧工業大學、武漢工程學院、云南民族大學、貴州大學、西昌學院及天津市第三中學,北京科技大學各地校友會組織等200多家單位發來唁電、敬獻花圈或挽聯。
魏壽昆先生,字鎮雄,男,漢族,生于1907年9月16日,天津市人。1929年畢業于北洋大學礦冶系,獲工學學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35年獲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系工學博士。1935年至1936年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鋼鐵冶金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36年受聘為北洋工學院礦冶系教授。“七七事變”后輾轉多地,曾任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康技藝專科學校、貴州農工學院、重慶大學的教授、系主任、教務主任及重慶礦業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長等職。1946年至1952年擔任北洋大學教授、系主任、工學院院長,唐山交通大學教授、系主任,天津大學副教務長。1952年參與籌建北京鋼鐵學院,并先后擔任教務長兼冶煉系主任、圖書館館長,副院長等職。1956年被教育部批準為一級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魏壽昆先生曾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兼文教委員會主任、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中央顧問。
魏壽昆先生在冶金過程理論和實踐,特別是在高溫活度理論、選擇性氧化、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冶金熱力學在我國特有礦產綜合提取金屬中的應用等領域做出了開創性工作,在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國內外影響深遠。魏壽昆先生共發表學術論文140篇、專著5部,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曾任中國金屬學會籌備委員會秘書長,長期擔任中國金屬學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日本鐵鋼學會名譽會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等。
魏壽昆先生一生治學嚴謹,教書育人,淡泊名利,求真務實,具有崇高的科學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魏壽昆先生從教84年,著作如林、桃李天下,為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和冶金科學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