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是毛主席《水調歌頭•游泳》里的名句。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視察了武漢長江大橋的施工,并暢游長江寫下該詞。這首詞描繪了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了突飛猛進的新局面,表達了毛澤東對中國人民建設祖國和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對未來景象的展望,也表達了一橋飛架南北的歷史意義。
茅以升是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者。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建造了我國第一個跨越長江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 1955年9月,大橋正式開工,1957年9月25日建成,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舉行落成典禮,比原計劃提前兩年。武漢長江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雙層鋼桁梁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下層為鐵路橋,寬18米。正橋長1155.5米,連同兩端公路引橋,總長1670.4米。大橋將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銜接起來,成為我國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并把武漢三鎮聯成一體,其更大意義是把我國南北地區鐵路和公路聯成一體,具有跨時代性。
1958年修建人民大會堂時,周恩來總理在審查工程設計時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簽名來保證。”可見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對人民大會堂的結構設計作了全面審查核算,最后簽了名。
茅以升造橋的英名是從設計制造錢塘江大橋開始的。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主持修建我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兼用的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等,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經過5年努力,錢塘江大橋終于建成,茅以升的名字也傳遍大江南北,乃至影響我國橋梁界、工程界至今。
2016年1月9日是茅以升誕辰120周年紀念日(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他離開我們27年了。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我國已經跨入世界造橋強國,神州大地各種結構的新型橋梁貫通千山萬水。
在此時刻,我們更加懷念我國現代橋梁建設的開拓者茅以升。
茅以升的造橋才華是從哪里來的呢?這要從他小時候的志向說起。
茅以升10歲那年,過端午節,家鄉舉行龍舟比賽,看比賽的人都站在文德橋上,而他因為肚子疼沒有去。那天橋上由于人太多把橋壓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壓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結實的橋。從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橋,不管它是石橋還是木橋,他總是從橋面到橋柱看個夠。茅以升上學讀書后,從書本上看到有關橋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關橋的圖畫就剪貼起來,時間長了,足足積攢了厚厚的幾本……,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茅以升橋話》的初稿。
茅以升中學畢業后,先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系。1916年畢業后,由唐山路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清華學堂官費保送留美,9月起程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報到。茅以升于1917年獲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專業碩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加利基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橋梁桁架之次應力》,這篇論文,在當時具有世界水平,因而榮獲康奈爾大學頒發的金質研究獎章。1920年,茅以升毅然回國。先后任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教授,南京東南大學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天津北洋工學院院長兼教授,江蘇省水利局局長,交通部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北方中國交通大學校長等職。茅以升認為,中國的大川大河上,已有一些大橋了,但都是外國人造的。濟南黃河大橋是德國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橋是美國人修的,哈爾濱松花江大橋是俄羅斯人修的,云南河口人字橋是法國人修的,沈陽渾河大橋是日本人修的……。我們中國人要修自己設計制造的橋!就是靠這股信念和學識,茅以升對錢塘江大橋開始了總體設計。
1934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浙江省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掛此職到1949年),在自然條件比較復雜的錢塘江上主持設計、組織修建了一座全長1453米,基礎深達47.8米的雙層公路鐵路兩用錢塘江大橋。大橋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施工的第一座現代鋼鐵大橋,是中國橋梁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1937年12月23日,為了阻止日軍攻打杭州,茅以升親自參與了炸橋。抗日戰爭勝利以后,茅以升又受命組織修復大橋,1948年3月,大橋修復通車。建橋紀念碑的碑文記錄了這段悲壯的史實:
“時值抗日戰爭爆發,在敵機轟炸下晝夜趕工,鐵路公路相繼通車。支援淞滬抗戰、搶運撤退物資車輛無數,候渡過江,數以數十萬計。當施工后期,知戰局不利,因在最難修復之橋墩上預留空孔,連同五孔鋼梁埋放炸藥,直至杭州不守,敵騎將臨,始斷然引爆,時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當時先生留下“斗地風云突變色,炸橋揮淚斷通途,五行缺火真來火,不復原橋不丈夫。”之誓言,自攜圖紙資料,輾轉后方。”
在國家受到外敵入侵之時,為了阻斷敵人,茅以升受命炸斷了親手建造的大橋,這悲壯的義舉,也是錢塘江大橋永載史冊的特殊意義??箲饎倮?,茅以升實踐誓言,又主持修復了錢塘江大橋。建橋、炸橋、復橋,茅以升先生始終其事,舉世鮮有。 茅以升、錢塘江大橋和那段中國歷史從此凝聚成一種堅強的中華民族精神!茅以升的愛國志向、科研才華和他設計的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可謂當驚世界殊!
錢塘江大橋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展示了中華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茅以升為首的我國橋梁工程界先驅在錢塘江大橋建設中所顯示出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敢為人先的科技創新精神,排除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永遠是鼓舞我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不懈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
茅以升是九三學社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堅持愛國主義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是九三學社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堅持弘揚民主科學精神,是九三學社始終不渝的價值追求。1946年5月4日,九三座談會改建為九三學社。“九三”之命名,既是對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慶祝和紀念,同時也寄托了九三學社的先賢們對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期冀和企盼,對民主與科學的追求和渴望,具有非常深刻的含義。茅以升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正是九三學社愛國民主科學精神的代表。從成立到現在,九三學社有一批像茅以升這樣的科學家,如梁希、嚴濟慈、金善寶、周培源、鄧稼先、王淦昌、趙九章、謝家榮、黃汲清、涂長望、王選、黃昆、師昌緒、謝家麟、程開甲,他們不僅在各自科研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共有一種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勇氣和自信,為中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輝煌的貢獻!可歌可泣!彪炳史冊!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以“四個全面”戰略目標,帶領全國人民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邁進,中華民族正在崛起!國家面貌蒸蒸日上!但是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還不平衡,在世界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新發展還相當薄弱,教育事業還有待從灌輸知識的模式向培養更多探索型創新型人才目標努力。我們更要向茅以升學習,弘揚他的精神,以堅定的愛國主義,頑強的探索勇氣,踏實的敬業工作,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為民族的科技振興,做出新的貢獻。(昝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