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菽先生親身參加五四運動,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運動,發起和領導九三學社,是一位卓有影響的社會活動家。潘菽先生1920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考取官費留學,次年赴美攻讀心理學,從此走上心理學研究道路,為我國心理學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潘菽先生是中國現代心理學和理論心理學的主要倡導者和奠基人。他早年從事心理學實驗研究,重視通過實驗方法積累科學資料,取得可靠成果,為科學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后期,他致力于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帶領和指導我國心理學工作者研究心理學的一些根本性理論問題,并逐步形成中國特色辯證唯物論心理學理論體系,對心理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影響。他強調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并重,強調心理學科學研究和應用普及并重,強調有鑒別地繼承我國古代心理學思想遺產,有批判地吸收國外心理學有價值的內容,這些思想今天看來仍然很有指導意義。
潘菽先生是我國心理學隊伍和心理學工作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他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次年回國擔任第四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擔任南京大學首任校長兼心理學系主任,在南京工作了30年,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心理學家。1956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室與南京大學心理學系合并,成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他一直擔任所長,直至1983年因年事已高而擔任名譽所長。中國心理學會重建后,他當選為第一屆理事長并連任三屆,后改任名譽理事長。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不少坎坷,在每個發展關鍵時刻,潘菽先生都發揮著領軍人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我國心理學在經歷文革磨難后迅速恢復,教學和科研體系不斷完善,與國際心理學界交流不斷加強,進入快速穩定發展階段,并為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很多有重要貢獻的成果。
潘菽先生于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是當時心理學領域唯一的學部委員。潘菽先生始終關心學部工作,甚至在上世紀80年代,耄耋之年的他仍多次參加學部委員大會,積極為學部發展建言獻策,為學部發展和科學思想庫作用的發揮作出了重大貢獻。
潘菽先生在心理學研究上走過的道路,可謂是中國現代心理學發展的縮影,他的奮斗精神也堪稱中國老一輩心理學家拓荒奠基的楷模和典范。潘菽先生對心理科學的熱愛和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來者,為心理學的美好未來不懈努力。
今天,我們深切緬懷潘菽先生,繼承他的學術思想,發揚他的優良品格,并不斷向他學習,從中汲取科技創新的動力!
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推進。面對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科學院發出的“四個率先”的召喚,面對心理科學的新發展,我們更要傳承潘菽先生熱愛祖國、獻身科學的崇高品德和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堅持“三個面向”,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做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重大創新貢獻。(本文系中科院副院長張濤在在紀念潘菽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