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漢禮(1919年1月25日~1988年11月22日),男,漢族,浙江諸暨人,九三學社社員,著名海洋學家,我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之一,為建立新中國的物理海洋學做出奠基性貢獻。1943年畢業于浙江大學,1943-1947年在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進修,1951年獲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1954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海洋組成員,第四、五屆山東省政協常委,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海洋學報》、《海洋與湖沼》副主編,國際大地測量地球物理聯合會的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IAPSO)中國委員會主席等職。1980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1988年因病在青島逝世,享年70歲。
漫漫求學路
毛漢禮1919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諸暨縣三和鄉毛家園村一個自耕農家庭。10歲那年,村里辦起了自古以來第一個小學校,毛漢禮成了第一批學生,他只讀了一年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縣里的正式高小。 高小畢業后,毛漢禮考取了浙江省第五中學(現紹興中學)。并以優異成績考取了金華高中。1937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正常的教學無法進行,不得已回到了鄉下。他在家里繼續自學完高中課程,參加了高等學府考試,1938年被浙江大學錄取。但當時由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浙江大學被迫數次內遷,顛簸于廣西、貴州等地。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毛漢禮于1943年以優異成績從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畢業后,毛漢禮被分配到了四川重慶附近的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該所所長由浙大校長、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教授兼任。同他一起分到研究所的有我國現氣象學家葉篤正、謝義炳、黃仕松、高由禧等。從此,他踏上了獻身科學事業的征途。
拳拳報國心
抗戰勝利后,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于1945年底由重慶北碚遷回到南京。1946年國民黨教育廳決定招考部分公費留學生,送往國外學習。毛漢禮決定報名報考留美的物理海洋學。
1947年,他考取并被批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去學物理海洋學。到美國的第一年,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補課。1948年秋回到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1949年毛漢禮攻讀下了碩士學位。1951年8月,毛漢禮獲得了博士學位。他隨即寫了回國申請,但由于中美在朝鮮戰爭中交戰,美國政府規定凡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涉及美國最高利益,一律不能回中國。為了能回歸故土,報效祖國,毛漢禮同美國政府打起了官司,從聯邦地方法院一直打到高等法院。他的愛國行為得到了許多美國科技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三年過去了,這場官司雖然沒有結果。但卻體現了一個中國人的骨氣,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之心。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的妻子范易君提筆寫信直接寄給了周恩來總理,報告了毛漢禮及同學們要回祖國而遭到美國政府拒絕的事情經過。此時,周總理正處在忙于準備出席日內瓦會議的前夕。總理十分重視此事,在日內瓦會議期間向美國政府代表團提出了關于允許中國留學生和學者自愿回國的要求,用在朝鮮戰場上俘虜的26名美國軍官交換了包括錢學森、毛漢禮等26名熱愛祖國的知名科學家。
毛漢禮結束了在美國的七年生活,于1954年8月回到了祖國,來到了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現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在青島,毛漢禮開始了在瀚海大洋里的科研人生。
中國海洋科學的探索者與奠基人
毛漢禮教授歸國之時,正值我國大力發展科學事業之際,他與我國著名海洋學家一起討論制定了“緊密結合生產建設,從海洋調查入手,逐步深入提高”發展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戰略方針,積極支持和鼓勵海洋調查技術、調查儀器設備和海洋調查船的研究與試制工作, 對我國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一整套適用于中國海的調查技術起到很大作用。
1956年,他參加了由周總理親自領導的“十二年科學規劃”海洋學部分的制訂工作。1955~1956年,他與張孝威教授共同領導了我國首次開展的“煙威外海鮐魚漁場海洋學調查”研究。1957~1958年他與山東大學海洋系主任赫崇本教授(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趙九章教授(九三學社社員)以及海軍航保部律巍副部長等共同倡導并組織實施了四次規模宏大的渤海與北黃海西部的多船水文氣象同步觀測, 為在中國開展大規模海洋調查進行了準備。為了迎接“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的任務, 在毛漢禮教授的主持領導下, 1957年6月,選用上海海運局遠洋救生拖輪“生產三號”,由上海中華造船廠改裝了我國第一艘海洋綜合調查船,這就是在中國海洋調查史上立下了豐功偉績的“金星”輪,期間培訓了大批各級專業海洋調查人才, 還研制和訂購了大量的調查儀器與設備,為我國開展正規的海洋調查研究創造了必要的條件。1957年“金星”輪改裝完成之后, 毛漢禮教授立即領導開展了我國第一次大型綜合海洋考察----渤海及北黃海西部綜合調查,并親自帶隊出海負責第一個航次調查,海上作業中,他嚴格要求,精心指導,為以后持續一年的各個航次開展正規調查樹立了榜樣。其后, 他又領導有關同志主編并撰寫了我國第一部海洋綜合調查報告:《渤海及北黃海西部綜合調查報告》。
1958~1960年期間,我國執行“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中規定的任務:“中國海洋綜合調查及其資料與圖集的編輯”,這次調查簡稱“全國海洋普查”,其規模之大世所罕見,是我國海洋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毛漢禮教授在這次調查中, 除了擔任領導小組成員之外, 還擔任組織領導這次調查的國家科委海洋組海洋綜合調查辦公室的技術指導組組長, 負責全國海洋普查的技術問題。重任在身,不辱使命,毛漢禮教授全力以赴領導這次調查,足跡遍及中國沿海,為這次調查的順利完成并取得足以說明中國近海基本海洋學特征的大批、系統的數據、圖集與研究報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這項任務中, 他主編出版了逾百萬字的我國海洋科學歷史巨著《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報告》,在這個調查報告中,他還親自負責并與邱道立合作撰寫了《中國近海躍層現象》的專題研究報告,這一專著在我國首次對中國近海的躍層現象作了精辟的劃分與闡述, 其創見性成果迄今仍為海洋學界所引用。
完成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后,毛漢禮在“普查”基礎上開展一些較為深入的專題調查研究, 1960~1965年他先后開展了黃、東海水團與環流的調查研究;長江口和杭州灣對流、混合與擴散的調查研究;舟山群島一帶漁場海洋學的調查研究等,這些專題在當時國際上均屬前沿課題, 都獲得大量有價值的資料, 其中一部分已經寫成論文發表,迄今仍是闡述黃海水文與水團最全面、最系統的文獻,為國內外同行所矚目。
后期毛漢禮與管秉賢先生(九三學社社員)合寫的《東海的環流》一文,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東海環流幾個主要分量的基本特征,是30年來關于東海環流的扼要而系統的全面總結。在他指導下進行了數年之久的東海北部冷渦的調查研究工作及所寫出的幾篇論文,成為淺海區域海洋研究的楷模。
1977年,毛漢禮突患心肌梗塞癥,從此身體欠佳,但他仍堅持工作。70年代后期主持了中國科學院重點課題“黃、東海大陸架綜合調查研究”和“黃東海環流結構與海氣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他領導的這兩項研究中,共完成重要論文報告30余篇,其中《東海環流結構中的兩個主要分量(長江沖淡水及東海北部氣旋型渦旋)》和《黃東海水文物理學的調查研究》分別獲得了中國科學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
1986年他作為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的研究”的課題負責人之一,親自與他的學生承擔了其中“中國海溫躍層基本特征及數值預報”專題的研究工作。同時還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南黃海海流的熱鹽輸送及其動力學研究”的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他在晚年時期積極投身國際交流工作中。1979年11月他代表中國赴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議;接著又去澳大利亞堪培拉參加國際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學會(IUGC)第17屆大會;1981年他以中國科學院觀察員身份出席美國邁阿密舉行的海浪動力與海面雷達觀測技術學會會議;1982年赴加拿大參加國際聯合海洋學大會第五屆會議;1983年赴德國漢堡參加IUGC第18屆大會;1984年隨“科學一號”考察船赴日本考察;1985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和伍茨霍爾海洋研究所訪問講學近半年;1987年赴加拿大溫哥華出席IUGC第19屆大會。他是我國重要的國際學術交流學者。
1988年11月20日,他在青島出席了歡送“極地號”考察船赴南極考察的歡送儀式之后,又出席了青島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協會全體大會,并在大會上做“當前海洋科學研究的重點:近海應抓與海洋資源開發的有關研究、大洋應抓與全球氣候變動有關的科學考察”報告,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他給中國海洋學界留下的最后遺言。11月22日,正當毛漢禮興高采烈地與同事和學生們奮力完成海洋科研任務時,不幸心臟病突發,猝然逝世 [5]。
毛漢禮是我國物理海洋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研究成果先后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山東省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等 。
毛漢禮院士一貫重視人才培養工作,他指出海洋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重點應放在建立專業配套的科學集體上,他認為發現和培養科研工作中的“將才”和“帥才”是科研工作的頭等大事,他常講“沒有一個能打硬仗的科學集體,是不能進行科學攻關的,更不能達到科學的最高峰。”回國之初,鑒于當時多數年輕人英文水平較低,為了讓大家借鑒西方經驗,不惜日夜操勞,在其夫人范宜君的幫助下,短期內就翻譯出了200萬字的經典著作,其中1956~1963年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有:《動力海洋學》(英國Prodman,J.著);《海洋》(美國Sverdrup,H.U.等著);《灣流》(美國Stommel,H.著),這些譯作對培養中國海洋科學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6]。1956年,在我國開展大規模海洋調查之前, 他領導開辦了一期相當于大專水平的培訓班。1960~1963年,中科院為適應科技飛速發展對科技人員的急需,決定采取加快培養的方法,毛漢禮在海洋學界又承擔了這一任務,從全國理工科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中招收了40名學員,進行專業定向培養,開辦了一屆物理海洋專業大學本科培訓班,這些人后來被分配到全國各海洋科研機構,他們大部分大部分成為科院與管理中堅力量。為了培養高層次科研人才,1961年他開始招收研究生,到80年代共培養了近20名碩士和博士,80年代他還推薦了40余人出國進修和工作,這些人陸續回國,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他所培養的研究生和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物理海洋學方面的研究員有 20 人,副研究員有50余人,其中3 人已當選院士。
毛漢禮院士正直不阿、治學嚴謹、譯著頗豐、獎掖后學、熱心公益、參政議政、獻身科學,是廣受海洋科技界稱頌愛戴、德高望重的科學家。
(作者:陳長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研究室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