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典(1891-1958),字叔雅,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為??睂W、版本目錄學、莊子研究、唐代文化史等研究領域的大師,曾任孫中山先生英文秘書,先后執教于北京大學、安徽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云南大學,系安徽大學創始校長,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過卓越貢獻。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
1938年劉文典先生輾轉入滇,赴任西南聯大教授,后轉入云南大學任教授,直至1958年去世,他人生歲月的最后20年是在云南度過的。在云南大學任教期間,他在九三學社創始人許德珩先生和九三學社社員、云南大學教授曲仲湘先生的介紹下,加入了九三學社,并承擔社組織的參政議政工作,成為了云南省最早加入九三學社的成員之一。做為現代杰出的文史大師,??睂W大師與研究莊子的專家,劉文典先生二十歲就已名滿天下,他師承劉師培、章太炎,結交胡適、陳寅恪,追隨過孫中山,營救過亦師亦友陳獨秀,驅趕過章士釗,痛斥過蔣介石,人稱“二云居士”……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他是一位自命不凡、清高傲世、我行我素的“狂士”,他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并飽受外界爭議。
正當對劉文典先生這樣一位“狷狂”之士能加入九三學社而感到好奇時,有幸結識了劉文章先生哲嗣——劉平章先生,通過與這位耄耋之年的老先生多次詳談和參閱各種史料后,對劉文典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為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之一,劉文典先生身上既有為學人氣節而堅守的士大夫精神,也有因時代弄人而無奈妥協的悲鳴與不屈。探究先生的世界,能觸碰到那個時代中華民族頑強不息的精神命脈,更能從其“一字之微 征集萬卷”的治學理念中感悟中國學術傳統的精髓,對吾輩九三人來說,是極大的鞭策和激勵。
一、“一字之微”的“慎”
從青年時代的《淮南鴻烈集解》到晚年的《群書校補》,劉文典先生用力最勤、成就最巨、功力最深、影響最大的是古籍??睂W。劉文典先生認為文獻??薄笆莻€專門的業務,你要沒有“日思誤書 更是一適”的癖性,千萬不要去嘗試。得筌忘魚,誤了你自己,把“己亥”改成“三家”,又害了別人”。在劉文典先生學生——云南大學張文勛教授的回憶撰文中寫到:“劉文典先生常說,讀古書,做學問,有三大忌:一是望文生義,二是似是而非,三是憑空臆斷。做??庇燃纱巳摺9糯浼谄滢D抄、轉刻過程中,常有錯簡、衍文、漏字、錯字發生,??本褪且堰@些錯漏校正。糾正一個錯字,或訂正一段文字,都需要找到實證材料,望文生義或憑空臆斷是絕對不行的。”
同時,劉文典先生鼓勵學生身邊不離字典,常說:“讀古書先要過文字關,千萬不可主觀猜測,似是而非。不懂的字一定要去查字典,或者請教老師,養成查字典的習慣,這是讀古書的入門功夫?!睂Υ?边^的古籍也總是反復核證,例如《淮南子》的??保瑒⑽牡淝昂髱状畏磸托薷模踔劣谛轮袊闪⒑罄^續對《淮南子》進行??庇栐b的工作,足見其治學的嚴謹與審慎。
二、“征及萬卷”的“勤”
在??睂W中有一條規矩,就是:“孤證不能立論,兩證方可立論,三證方能做結論?!痹趧⑽牡涞膶W術生涯中,他對古典文獻學版本的認識,對古典文獻學的考證理解和研究手段都有獨特的見解,在學術上劉文典先生主張重視實證研究,盡可能地搜輯各種原始素材,在擁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以科學的方法作為指導,做出來的學問才能扎實。
據劉平章先生回憶,父親劉文典做學問很投入,大多是晚上做學問,他覺得白天不太安寧,一般晚上九點鐘后開始,一直到天亮以后才睡覺。中午母親做好飯后,把父親叫起來,他還是迷迷糊糊的,母親夾菜給父親說:“叔雅吃這個、叔雅吃那個”,此時父親就是個暈暈叨叨的人,在朦朦朧朧中吃飯,就靠母親把菜夾到他碗中。在當時,大學都是以學術立足,一位教授如果在學術方面沒有什么成就,是會被別人非議的。一個毛頭小伙子做點翻譯或寫點感受之類的,難
登大雅之堂,必須有一兩部有影響的學術著作才行。壓力成了動力,父親就拼了命地做學問。父親曾經為了一種資料專門跑到日本去。當時北大規定,教授任期滿五年可以休假,也可以出國,他就到日本看書查資料,還專門寫了首詩感慨這件事。
劉文典學術人格的產生有其深厚的時代背景,也與他嚴于律己分,勤學不輟分不開。??惫偶?,涉及文字、音韻、訓詁多方面的學問,在對于如此枯燥繁復的學科,劉文典先生卻以其持之以恒的毅力,扎實嚴謹的態度,無征不信的方法,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進行不懈研究,六年完成《淮南鴻列全集》、十六年完成《莊子補正》,對待學問研究的勤勉與執著,體現了中國學術傳統的精髓,對于后人有普遍的教育意義,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范。
三、賡續傳承“慎”與“勤”
劉文典先生具備扎實的文字、音韻、訓詁和目錄、版本、校勘學功底以及對文、史、哲諸學科融會貫通的能力。他不僅通國學,而且中外貫通,對翻譯學作用的認識也非常深刻,在他擔任《新青年》英文編輯時積極宣傳科學與民主,抨擊封建和愚昧,熱情啟迪廣大青年。其一生,經歷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巨大變遷,可謂跌宕起伏,從“一字之微 征集萬卷”中能清晰地看到他嚴謹科學的治學精神,并從一個側面彰顯其勤勉審慎的學術人格。這種“慎”與“勤”的精神,不論是對于日常的讀書學習,還是作為參政黨成員履行我們參政議政的職責,不但學之必須,更是叔雅先生留給我們的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慎”與“勤”不僅是對待工作的兢兢業業、腳踏實地,更是鉆研學問持之以恒的“滴水穿石之功”,九三先賢劉文典用“一字之微 征集萬卷”為我們最好的詮釋了兩字的精髓。做為九三學社基層組織的社員,我們是新時代參政黨建設中的一枚“小細胞”,如何在黨派工作中發揮自身能量,實現作為民主黨派成員的價值,成長為“大基石”,參政議政是必不可少的抓手,而要能參好政,建好言,做好參謀和助手,傳承和秉持劉文典先生“慎”與“勤”的精神尤為重要,一是能用“征集萬卷”的勤勉深入調研,掌握大量實證,求真務實,提高參政議政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避免調查研究浮于表面;二是擅以“一字之微”的審慎,深入思考,通過發現問題,查找原因,加強研究和分析,最終提出破解問題的方法和建議,才能使參政建言更具價值和影響力。
斯人已逝,風范永存!我們同先生雖未同處一個時代,未曾頂著同一片天,未曾腳踏同一塊地,但是,我們能從先生治學理念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精神和力量,更感慨于九三先賢們的廣博與深邃,他們的精神在時間的長河中川流不息,始終感召著我們要銘記初心,鏗鏘前行?。ň湃龑W社昆明市委 尹鴿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