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一場強寒潮突然向華北地區襲來,這讓廣大農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毛澤東主席聽聞此事,立即在一張便條上寫道:“氣象部門要把天氣常常告訴老百姓。”
毛主席所寫的“告訴老百姓”,背后有著什么樣的含義呢?
人民氣象事業誕生于抗日戰爭時期,因保障軍事行動的需要而建立,那時候的氣象信息屬于軍事情報,需要絕對保密。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氣象事業進入新的紀元。但當時全國解放戰爭尚未結束,美帝國主義又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紤]到氣象情報與軍事行動休戚相關,氣象部門將首要任務定為為國防和軍事服務,氣象信息的傳送再次開啟加密模式,并被列入國家機密。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已經開始執行,工農業越發需要天氣信息指導生產,氣象信息的解密也由此提上日程。
不過,當時的中國還并沒有形成完備的氣象觀測和預報業務,即便氣象解密,也很難向全國人民提供準確的天氣預報。
為了拉開新中國氣象事業的帷幕,軍委氣象局的第一任局長涂長望做了十分細致的規劃,他計劃的第一步就是開辦氣象觀測人員訓練班,開展大規模的氣象臺站建設工作。
涂長望
為了讓氣象站覆蓋到中國的每個角落,當時氣象人員建站的地點往往都是交通最不方便、生活最艱苦的地區。
我們這一批的同學,有的分到了四明山到了浙江,四明山山頂一到夏天雷打得不行,雷都打到觀測室那里,也是冒著生命危險。
同時,涂長望還寫信給海外的留學生,號召他們回國效力,共同開拓新中國的氣象預報業務。在他的號召下,葉篤正、謝義炳、顧震潮、朱和周等一大批氣象人才,沖破重重阻撓,毅然歸國。
為了組織各單位的氣象科學家們共同工作,緊接著,涂長望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趙九章協商決定,將該所的部分精銳人才借調到氣象局,成立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簡稱“聯心”。中國現代天氣預報業務由此起步。
當新中國氣象事業的建設即將進入到第五個年頭時,一場對新中國氣象預報水平的考驗不期而至。
1954年7月,長江流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工業重鎮武漢危在旦夕。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聯心”的氣象工作者們所做出的天氣預報至關重要。
郝愛群 陶詩言氣象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陶先生跟我說是周恩來總理,就差坐鎮在他們這了,就是報這個上游的雨,要求他們能夠報出來以便中央來決策。
陶詩言等氣象工作者們所做出的準確及時的天氣預報,既為武漢暴雨保衛戰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也驗證了新中國氣象事業建設的成果。
1956年6月1日,在經過了將近6年的準備后,氣象部門終于向大眾發布天氣預報。
在當年7月1日的《人民日報》上,人們也第一次讀到了天氣預報的信息。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上的天氣預報
從此,公眾氣象服務如魚得水,有了廣闊的活動天地。
經過多年的發展,天氣信息已通過報刊和電波傳播至全國各地,但海峽對岸的臺灣省卻一直處于信息封鎖狀態,直到1972年8月14日,周恩來從天氣公報中得知,一場強臺風將正面襲擊臺灣省。
周總理當即提筆批示,要向臺灣同胞發布臺風警報:“ 可立即經氣象局系統 (或經總政)告我福建前線,用作向臺灣同胞的宣傳消息,告以預防臺風襲擊和祖國同胞的關心?!?/p>
在正式發布臺風警報前,周恩來又親自審定了稿件,他在稿件的最后加了一句:“祝祖國同胞晚安”。
正是這樣一條充滿溫暖的臺風警報,向臺灣同胞送去了來自祖國的關切,拉開了大陸向臺灣海峽發布天氣預報的序幕。
1973年10月1日,福建省氣象臺克服海峽氣象資料短缺的困難,擔負起每日正式向臺灣海峽地區發布天氣預報的任務。
自此,臺灣海峽天氣預報成為海峽兩岸漁民安排生產活動的有力助手。
1979年,為了更生動地向百姓傳播氣象信息,中央氣象臺的工作者們開始醞釀新的氣象服務手段——電視天氣預報。
1980年7月7日,中國第一期電視《天氣預報》終于與觀眾見面。
李援 第一期電視天氣預報主持人:
一開始的時候就是新聞稿,然后就是拿著新聞稿在念。可能就是說你新聞稿說完了,大家是不是能夠把這些東西完全能夠消化,能夠理解,那時候實際上還是在摸索。
在第一代制作者的用心摸索下,這種貼近百姓生活的天氣預報形式,隨著電視的普及,走入了中國人的尋常生活中。
后來,電視《天氣預報》又經過不斷改革和升級,發展成為如今親民而貼心的模樣。
距離1956年氣象信息解密,已經過去了60多個年頭。歲月流轉,天氣預報變了,變得更貼心也更與時俱進;天氣預報也沒變,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