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杜順德: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兒科學專家、華西兒科創始人


晚年的杜順德(照片來自網絡,公眾號“永遠的華西”)

杜順德(1900.9.4-1985.11.26),四川遂寧人,醫學博士,兒科學專家,華西醫科大學兒科創始人,是新中國兒科學界最早的一批兒科專家。他是中國蠶豆病的最先發現者和命名人,也是四川省存在黑熱病的最早發現者。他在降低新生兒破傷風病死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寄生蟲病、傳染病及其他兒科疾病方面亦有不少研究成果。1956年被評為國家二級教授。2021年入選“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名錄。

華西醫學博物館對杜順德的介紹(照片自于網絡,胡修原拍攝)

杜順德,號滇光,英文名Du Swun Deho。1900年9月4日,出生于四川遂寧一個貧苦農民家中。他從小學到中學每學期都考第一名,年年獲獎學金。在華西協和高級中學校讀書時,為了早點起床讀書,他用一根繩子一頭拴在自己的手上,另一頭拴在窗戶上,他與學校的更夫約定好,讓他每天四更時路過他住的房間時用手拉繩子把他叫醒,他就起來讀書,這樣還不影響其他同學休息。杜順德1919年畢業于成都華西協和中學,1920年考入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6年學完7年的課程,于1926年畢業,是華西協和大學首批自授學位的五位醫學博士生之一(另4位是費承忠、陳禮輝、袁宗周、羅光壁。在此之前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僅有醫學碩士授予權),同時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會醫學博士學位。

杜順德在華西協合大學的成績表(1925年,部分)(四川大學檔案館藏)

1926年6月,杜順德到北京協合醫院任實習醫師一年,接著任神經科住院醫師一年,又任寄生蟲學部研究員半年。他勤奮學習和工作,打下了牢固的醫學研究基礎。1928年11月,任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講師及附屬醫院內科住院總醫師。

杜順德一向關心勞動人民疾苦,不僅熱情、細致地為勞苦大眾診治疾病,而且經常減免費用,尤其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寄生蟲病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杜順德1930年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上發表的“雞蛋中之吸蟲”一文,報告他在一個雞蛋殼表面發現有西瓜子大小的血點,經顯微鏡下觀察,證實為吸蟲。同年,他又報告他調查425只河蝦和溪蝦,發現173只(占40.6%)感染肝吸蟲,而344只池塘蝦中無一只感染肝吸蟲,認為吃醉蝦是成都地區肝吸蟲病感染方式之一。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發表論文《成都及其附近蝦體之吸蟲初步報告》,在《邊疆雜志》上發表論文《華西常見人體寄生蟲初步報告》。

1931年,杜順德任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寄生蟲學助教。1931年,他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上發表《成都傷寒及副傷寒》一文,報告傷寒26例、副傷寒甲2例、副傷寒乙4例,其中維達爾(舊譯肥達)氏反應陽性者48%,合并腸出血15.6%,病死率15.6%。在報告中,他強調預防和護理的重要性。他還報告華西人體常見寄生蟲病有蛔蟲、蟯蟲、鉤蟲及瘧疾等。他用堿性龍膽紫染色法檢查出血液中梅毒螺旋體,此方法簡便、迅速,得到推廣。于1936年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發表論文《血液螺旋體簡易染色法》。

1933年7月,杜順德去上海利斯特研究院任寄生蟲學部研究員一年。1934年7月返回華西后,任副教授。

四川大學校史館對杜順德的介紹(覃建軍拍攝)

杜順德在醫學上的突出貢獻是首先發現四川存在黑熱病流行區,為四川黑熱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礎。1934年,杜順德從茂縣病人脾臟穿刺涂片中,找到利什曼原蟲,并給銻劑治愈,從而最早發現四川存在黑熱病,并于1936年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發表論文《華西黑熱病》。

1937年10月,杜順德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在兒科研究班攻讀碩士學位一年。該研究班共有學員20余人,最后僅6人畢業,杜順德名列第二。他的論文題目是《One hour two doseblood glucose to lerancete stin normal infants and children》(正常兒童的一小時二劑葡萄糖耐量試驗),當時美國給小兒做糖耐量試驗需多次抽血,抽血量大,杜順德將此法改為兩次抽血,并用微量法測血糖,得到導師贊許。

1938年7月至1939年6月,杜順德任美國費城兒童醫院住院醫師,于1939年獲美國彭省大學兒科醫學科學碩士學位。


1937年教育部對杜順德留學美加的批復(四川大學檔案館藏)

華西醫學博物館展覽杜順德1938年11月的論文手稿

1939年7月至1940年6月,杜順德到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任住院醫師。在美加期間他生活簡樸,學習、工作刻苦,受到院方多次表揚和獎勵。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杜順德日夜牽掛著災難中的祖國,于1940年8月返回成都,任華西協合大學內科教授,兼成都實業街傳染病院代理院長。那時華西的兒科還屬于大內科范圍,沒有單獨成為一個專科科室,杜順德感到兒科有必要發展成獨立的學科,他研究了國外兒科的發展史,深感兒科已發展成獨立的學科,因此,他反復說服大學領導,在華西創建了兒科。從此他一心撲在兒科事業上,一方面抓醫療、抓質量,另一方面抓教育、抓育人,使兒科教學科研和醫療發展成如今聞名的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該院是西部地區唯一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預算管理的三級甲等婦產兒童專科醫院,源于百年華西醫學沉淀和濃厚的華西文化,得以杜順德、張君儒(兒科專家,九三學社社員)、樂以成(婦產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九三學社社員)等幾代前輩的共同努力,兒科學在醫療、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打下的厚實基礎,讓華西第二醫院成為我國西部地區兒科疑難重癥轉診收治中心。

杜順德(前排右三)、樂以成(前排左一)、張君儒(前排右一)(照片來自華西醫院官網)

1943年,杜順德在華西首先報告一例牛痘腦炎。同年,又從四川汶川縣病兒胸骨穿刺涂片中證實黑熱病。為此他調查了四川16個縣區,證明這些地方均有黑熱病小流行,并證實當地人稱的“痹子病”就是黑熱病。在中華醫學雜志發表了論文《四川黑熱病》《牛痘大腦炎》。

1945年,杜順德還向醫務界及民間介紹消滅臭蟲的簡單有效方法,在中華醫學雜志發表了論文《殺滅臭蟲之簡易法》。

杜順德在醫學上的又一突出貢獻是首先發現新生兒破傷風的死因,并獲得國際高度評價,獲得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的科學博士學位。1947年,杜順德在接診中就注意到了新生兒破傷風病死率高是長期困擾廣大農村新生兒的難題。由于廣大農村大多采用舊法接生,新生兒破傷風患病率、病死率很高。他觀察發現新生兒破傷風的死因主要是頻繁抽搐,造成窒息及肺炎。據此,他制定了新的醫療護理方案,而且身體力行。整天守護在病兒床旁,觀察病情發展,細心掌握鎮靜劑的用量,管理好呼吸。1947年至1949年,經他處理的11例新生兒破傷風中,8例痊愈,病死率下降到27.2%,這在當時世界醫學文獻中是絕無僅有的。杜順德將這一成功經驗,寫成《新生兒破傷風的治療》一文,在中華醫學雜志上發表,并寫成英文稿寄給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他們對論文及研究成果評價甚高,認為有獨創性,因此,于1950年6月授予杜順德該院最高學位“醫學科學博士”。

杜順德于1950年代初填寫的簡歷表(四川大學檔案館藏)

1950年7月,杜順德受中華全國兒科學會委托在成都建立中華兒科學會成都分會,他當選為成都分會主任委員。1950年起,杜順德任《中華兒科雜志》編委。1950年至1958年,任四川醫學院兒科教研組主任。應邀參加了《實用兒科學》《系統兒科學》《小兒血液病學》等大型參考書的編寫工作。

杜順德在中國最早發現并命名“蠶豆病”,是醫學史上的又一重大成果。蠶豆病在我國雖已存在多年,但一直被誤診。1951年4月至5月間,四川醫學院兒科收治了8例病兒,其共同臨床特點是突然尿呈醬油色,貧血及脾大。杜順德聯想到1944年他見過的2例和1947年見過的1例,他診斷為急性溶血性貧血,但病因是什么不得而知。于是他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終于在《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查到地中海地區有一種類似的急性溶血性貧血是由于食用馬豆(favabean)引起的。馬豆就是中國的蠶豆。接著杜順德對8名病兒的家屬補問了病史,得知8名病兒病前2—3天都吃過未煮熟的蠶豆,其中一例還在吃母乳的嬰兒曾吃過保姆嚼爛的蠶豆。這樣杜順德在中國最先將吃蠶豆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貧血命名為蠶豆?。ㄋ追Q胡豆病)。他將這8例病案加上過去收治的3例,共11例,詳細寫成論文《蠶豆病》《中國西部的蠶豆病》《成都蠶豆病28例臨床報告》發表在1954年的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和中華兒科雜志上。這一研究成果很快引起了國內醫學界的重視,隨后四川各地、貴州、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及浙江等省,陸續有蠶豆病的報告。截至1980年,華西兒科共報告蠶豆病500例以上。杜順德總結了蠶豆病的特點:發病多在3月至5月蠶豆成熟之季節,男孩多,嬰幼兒多見,大多在吃蠶豆后2天發生急性溶血性貧血。杜順德當時認為蠶豆中有一種蠶豆素,能使個別人發生過敏而生病。但發病的內因是什么,他一直在探索中。

1955年,粵東地區發生蠶豆病大流行,患者達1000人以上。廣東省很重視這一問題,特邀杜順德及其在中山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工作的長子杜傳書,為了搞清發病機制,深入疫區做深入調查研究。杜傳書對蠶豆成分進行了研究,終于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證實患者紅細胞內缺乏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在蠶豆的作用下,造成紅細胞大量溶解,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杜傳書于1963年至1964年在中華醫學雜志相繼發表了《蠶豆病病因發病機制研究》《遺傳性紅細胞G-6-PD酶缺乏及有關溶血機制》等論文。同時,建立了幾種采用微量血的診斷方法,簡單準確,他們父子的研究成果在全國范圍得到推廣應用。繼后領導開展了全國性普查,了解G6PD缺乏在國內地區分布,還新發現了16種變異型G6PD,獲得國際認可。他們的研究使該疾病基本得到預防,住院死亡率由8%降至1%以下。杜傳書將研究成果寫成《蠶豆病》一書,該書于1987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杜順德對該書進行了評審,并寫了前言。

1956年,杜順德加入九三學社。1963年、1965年,當選為成都市第五、六屆人大代表。

杜順德于1974年退休。1979年,杜順德被選為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委員。1985年11月26日,因患肺炎、下消化道出血病逝于成都,享年85歲。

2021年,杜順德入選“四川百年百杰科學家”名錄。

在杜順德的影響下,他的三個孩子后來都成了所在醫學領域的專家。其女杜傳詩(1928-),系著名口腔修復學專家,1953年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與丈夫胡允誠(大學同班同學,兩次評為“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一起志愿來到藏區,系中國最早一批援藏的醫生。杜傳詩曾當選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個人”,獲國務院頒發的“對醫療衛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者”證書,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其長子杜傳書(1929-2021)系醫學遺傳學家,原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著作多部,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的科技類獎。其次子杜傳禮(1930-2020.12.4),1954年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系心血管病學家,原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內科主任、主任醫師、院長,是成都心血管病研究所創始人,并任院長,是《心血管病學進展》雜志創始人,曾任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自1978年以來作為主要研究人員獲四川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獎6項、省衛生廳科技進步獎3項、成都市政府科技進步獎13項。先后發表論文70余篇、譯文80余篇。多次被評為省市科技先進個人、四川省勞模。1988年被國家人事部批準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照片左起:杜傳書、杜傳詩、杜傳禮,拍攝于1977年,杜傳禮提供)

杜順德的水粉畫,圖片來自網絡,胡修原拍攝


參考資料:1.百度百科詞條《杜順德》

華西協合大學教職工簡歷《杜順德》

中國當代自然科學人物總傳(第一卷),吳仲強主編,湖南出版社,1990年

“我鏡頭里的華西人”之“華西壩上的園丁宋蜀芳”,戚亞男文,2019年9月

“發現蠶豆黃病的杜順德”,《百年耀千秋——華西協合大學建校百年歷史人物薈萃》,金開泰,中國文化出版社,2010

“華西醫學博物館參觀紀實”,胡修原圖文,2018年9月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官網

公眾號“永遠的華西”


本稿為九三學社成都市委課題《社史研究:九三學社四川大學先賢》(九三蓉發【2022】30號)

本稿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精神傳承弘揚計劃”資助

2021年檔案和校史研究專項重點項目資助 作者覃建軍

(課題編號:daxs2021-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江| 中西区| 喀喇| 临江市| 吴旗县| 治县。| 涡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抚宁县| 柳河县| 台南市| 通河县| 绥化市| 益阳市| 麟游县| 太仆寺旗| 原平市| 霍州市| 济南市| 临朐县| 湟中县| 洛川县| 安顺市| 筠连县| 衡东县| 江华| 江川县| 南宫市| 黄石市| 湾仔区| 焦作市| 理塘县| 乌拉特前旗| 南充市| 沁水县| 原阳县| 平度市| 盐城市| 泸定县| 徐闻县| 泸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