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1896—1989),江蘇鎮江人,中外著名的橋梁大師。茅以升是九三學社第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
毛澤東親切稱之為“本家”
新中國成立后,茅以升被推舉為自然科學代表,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9月21日,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隆重開幕。會議期間,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全體代表,與茅以升等科學家親切握手,并說:“你們都是科學界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很重要,我們要建國,沒有知識分子是不行的。”
這是茅以升第一次見到毛澤東。當天晚上他將毛澤東的話寫進了日記。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茅以升應邀到天安門城樓參加觀禮。萬眾歡騰,慶祝翻身解放的空前盛況令茅以升熱血沸騰,他決心以全部智慧和力量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
1951年元旦,在中南海勤政殿新年團拜聚餐時,茅以升和毛澤東同桌,周恩來把他介紹給毛澤東。毛澤東和他握手時親切地說:“我們是本家吶。”茅以升倍感溫暖。從此以后,每逢見到茅以升,毛澤東總要這樣說,總要與他這個“本家”談談天。
茅以升此時擔任北方交通大學的校長。席間,茅以升向毛澤東提出了一個醞釀多時的請求:“主席,我們北方交通大學的全體師生,都萬分渴望您為我們學校題寫校名。”
毛澤東笑著說:“我的字寫得不好,我給清華大學題的字,有個同學來信說,你的字算個啥,有的字,我就認不清楚。山東一位老先生寫給我一封信,說有一篇文章中有一個字,用的不恰當……一字之師嘛。”
話是如此說,毛澤東還是答應了茅以升的要求。過了幾天,由鐵道部轉來兩張毛澤東在信箋上寫的“北方交通大學”的手跡,讓茅以升從中選用一個。茅以升同北方交大的師生們一起仔細欣賞毛澤東的字,一致認為那個已經在邊上劃了好幾個小圈的一幅更好;而從劃的圈看,毛澤東也是認為這個更好。很快,毛澤東題寫的校名就高懸在了校門口,全校師生胸前也佩戴上了毛澤東親筆題寫的字做成的校徽,至今依然。
毛澤東勉勵“再立新功”
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人民的夙愿,但一直未能實現,以至于民謠說:“黃河水,長江橋,治不好,修不了。”
1951年秋天,茅以升參加政務院一個會議,周恩來對他說:“現在我們要籌建武漢長江大橋,討論建橋的各種方案,你有修錢塘江大橋的經驗,請你多多出力呀!”從此,茅以升便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武漢長江大橋上面,并于1955年出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他領導全體技術顧問,解決了建橋過程中的14個技術難題,保證了工程的質量。
武漢長江大橋自1955年9月正式動工興建,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僅用兩年時間,完全靠我國的力量,建成了亞洲第一座現代化大橋。
長江大橋建造期間,茅以升參加了1955年訪日的中國科學代表團,并向外國朋友介紹了武漢長江大橋工程。12月回國后,代表團在杭州又一次受到毛澤東的接見。郭沫若團長把各位科學家介紹給毛澤東,當他介紹茅以升時,毛澤東立即爽朗地說:“啊,我們是本家嘛!你的錢塘江大橋我已經走過八遍了,你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現在又主持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希望你再立新功。”
晚上,毛澤東設宴招待載譽歸來的科學代表團。宴會上,茅以升作為鐵道科學院院長向毛澤東扼要匯報了鐵路建設的情況,毛澤東聽了匯報,用充滿期望的語氣說:“在今后15年內,應該完成八條鐵路新線,其中包括成都至昆明、昆明至貴陽、貴陽至長沙等線,用來連通四省,形成大西南的鐵路交通網。”
聽了毛澤東氣魄宏大的明確指示,茅以升深受鼓舞。宴會結束時,毛澤東把大家送出來。路上他問茅以升:“你是哪里人?”茅以升回道:“鎮江人。”毛澤東接著說:“鎮江有個甘露寺,是全國出名的。 《三國演義》上說,劉備在這兒招親,實際不對。孫權是把他妹妹送到荊州成婚的。”茅以升點頭稱是,十分佩服毛澤東精深的歷史知識。
毛澤東也為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這一中國建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而深感自豪。他于1956年6月所作的《水調歌頭·游泳》,以“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千古佳句對武漢長江大橋給予高度評價。
毛澤東鼓勵科普寫作
茅以升不僅是一位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科普工作旗手。他認為,科普“是祖國通向現代化的橋梁”,“要培養兒童熱愛科學,使他們從小得到啟發。”為了普及科學技術知識,他親自寫了許多寓意深刻、生動感人的科普名篇。早在1950年,他就擔任了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的副主席,科普從此也成了他的終身事業之一。
1963年2月,茅以升傾其精力所寫的著名科普作品《橋話》開始在《人民日報》上連載。這是一篇將科學與文學巧妙結合的文學佳作,立即引起極大的反響,收到了極好的社會效益。
3月,茅以升在參加全國農業科技會議時,又一次見到了毛澤東。毛澤東高興地拉著茅以升的手與他一起合影。照相時,毛澤東對茅以升說:“你寫的《橋話》我都看過了,寫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學家,還是文學家呢!”
在毛澤東的鼓勵下,茅以升投入更多精力從事科普作品的寫作,畢生著有科普科技專著11卷。他的科普著作寫得生動、簡練,富于文學,深刻感人。
(來源:九三學社中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