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軸承支社、地調一隊支社與耐研院支社共同開展走進大自然——漏明崖喀斯特地貌形成機理探索暨學術講座活動。三個支社共有24名社員參加活動,社市委監督委副主任赫連旭陽以及社市委委員周軍也一同參加活動。學術講座由地調一隊支社社員段存基教授主講。
漏明崖位于新安縣,古稱石門,巖壁薄處厚僅數米,兩側刀削斧斫一般,宛如一道石屏,半崖有一孔,洞穿南北,站在北面山崖下南望,透出一片天光,故稱“漏明崖”,這在北方是非常少見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社員們看到這一奇特景觀,在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不由得好奇這種地貌的形成原因。地調支社段存基教授站在巖石旁現場為社員們進行了一堂地理知識的講座。
漏明崖景區的地層主要由寒武系碳酸鹽巖組成,形成年代距今約五億年。景區舌狀伸出的崖壁,以及崖壁上的漏明洞和其它溶穴、溶洞、溶溝、石芽,是北方地區少見的巖溶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流水的化學溶蝕作用以及流水的沖蝕、潛蝕作用和重力崩塌等地質作用形成。可溶性碳酸鹽巖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物質基礎,充足的巖溶水、濕潤的氣候、層理和垂直節理、裂隙等構造的發育以及地殼隆升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條件。
通過段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社員們頓時豁然開朗,一起分析討論,氣氛非常熱烈。社員們一致稱贊這次活動舉辦的很有意義,領略了崇山峻嶺的秀麗,收獲了天高云淡的心情,增加了社員們之間的認識,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為我們國家擁有如此豐富的地質資源而感到驕傲。
赫連旭陽對三個支社共同開展聯誼活動的形式表示肯定,同時也對把學術講座的課堂開到大自然中、身臨其境的普及地理知識的創新思維模式給予好評,希望支社主委們一定要學會創新,多思維多角度的去把支社工作開展好。(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