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九三學社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委員會第10期青年學術沙龍在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舉行,本期青年學術沙龍由東海站支社和上海硅酸鹽所支社聯合承辦。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站長許偉杰,社上海分院委員會秘書長羅麗慶、委員王雋潔,上海硅酸鹽所支社主委張景賢,上海光機所支社主委魏榮出席學術沙龍,東海研究站支社主委曾精武主持。
社市委原副主委、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研究員顧亞平作了題為“多傳感數據融合處理算法和自動駕駛關鍵技術”的學術報告,系統介紹了汽車自動駕駛的數據獲取、決策和執行三大關鍵技術,多傳感數據的獲取手段以及數據融合處理方法。未來期望能夠設計一款高性能的芯片,實現算法計算能力、功耗和成本的有效兼容。
社員、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研究員李國榮作了題為“壓電效應和應用”的學術報告,從壓電效應的基本物理原理開始,淺顯易懂地將壓電原理分享給青年學者,并講述了壓電陶瓷的分類,以及不同類型陶瓷的主要應用領域,最后結合聲學所東海站的特色,表達了共同研究和設計性能優異聲學換能器的期許。
許偉杰作了題為“地形匹配導航技術”的學術報告,介紹了水下慣性導航、聲學導航、磁導航、重力導航和地形匹配導航等多種技術手段的優缺點。地形匹配導航結合地形海圖和主動(成像)聲吶聯合使用,確認水下航行器水下的大概位置,解決長時間航行誤差累加難題。他還就10月2日美國“康涅狄格”號核動力潛艇在中國南海事故的問題同與會者展開討論。
張景賢作了題為“高導熱氮化硅陶瓷基片” 的學術報告,介紹了導熱材料的應用價值和目前被國外技術“卡脖子”的難點,從氮化硅的導熱基本原理、流延成型和變形控制三大難點出發,討論了可行的解決方案。通過加入碳元素,降低氮化硅中氧含量,解決了氮化硅全國產的技術難題。
活動現場氣氛活躍,多學科交叉探討,引發創新火花激情碰撞。40余名社員和學生參加本次活動。與會者還參觀了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成果展示廳。
2019年以來,社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員會舉辦了一系列青年學術沙龍活動,為青年社員搭建交流平臺,鼓勵青年社員立足本職、勇于鉆研、開拓創新,進一步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努力成長為各自科研領域的優秀分子。青年學術沙龍將對標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的全國青年論壇,體現中科院的科研特色,打造成社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員會的品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