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在四月再度打響。按要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北部院區(簡稱北部院區)改建轉換為新冠救治定點醫院,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各類危重癥患者提供醫療救治服務。在院領導統一部署下,上海市人大代表、九三學社寶山區委原主委方玉明負責一病區(急診科)抗疫救治工作,社區委第五支社多位醫護人員包關水、史海霞、唐宇宏、樊嘯、王蓉、張蘇寧等也在第一時間積極報名,毫不猶豫地加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
上海疫情暴發之初,由于人員緊張,北部院區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包關水就曾一個人擔負起北部院區神經內科整個病區的工作。
4月,北部院區定為新冠救治定點醫院,按規定,超過50歲原則上不進艙工作,但包關水沒有因為超齡而有半點猶豫,也沒有考慮第一批進去會遇到什么困難,立馬報名要求第一批帶隊進艙。逆行入艙后,突增的工作強度、猝不及防的工作量,以及措手不及的突發情況,對他的體力和專業能力都是極大考驗。他盡力克服特殊工作條件和工作方式帶來的各種不便,努力做到對每一位患者負責。
包關水所在的第十一病區承擔了一大批年齡大、病情重的患者。經過團隊不懈努力,目前大多數患者生命體征逐漸平穩,沒有一例轉為重癥。他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讓疫情逐漸緩解,讓工作和生活恢復到正常狀態。
北部院區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史海霞也毫不猶豫,第一時間報名加入一線醫療救治工作。
史海霞被編入第十二病區(老年科),和其余5位醫生一起輪班作戰。他們每天要提前一個半小時出發到達醫院,更換防護服后進入病區。每天艙內工作時間6小時,加上往返和穿脫防護服,工作時間經常超過10小時。
老年科患者基礎病較多,80歲以上患者占2/3以上,且大多生活不能自理。在這樣的特殊環境中,又沒有護工等人員協助,患者所有事務全部由醫護人員完成。
除了常規治療外,史海霞生還積極承擔患者中醫藥治療工作,同時鼓勵患者,幫他們樹立信心,對危重患者,還要時刻關注他們的生命體征。面對艙內的特殊情況和繁重的工作量,她表示要和全體老年科醫護人員一起,共同守護患者生命安全。
北部院區血液內科主治醫師唐宇宏一得知九院北部院區整體改建轉換為新冠救治定點醫院后,就立即報名,匆匆安頓好家中老人和孩子后,于4月18日晚進入隔離病區開展醫療工作。短短1小時內就接診數十位危重患者,其中80歲以上高齡且合并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和多臟器功能減退的患者占了近2/3。直到19日晚8點近24小時內,他所負責的病房患者幾乎達到滿員,而他幾乎沒有停歇,隔離服內衣服已被汗水濕透。他和同事一起,克服病房千頭萬緒的“開荒”工作,使得危重患者都及時得到了有效救治和處置。
目前,他負責的病房各項工作已逐漸進入軌道,收治流程通暢,患者能及時獲得有效的治療,受到肯定和一致好評。疫情無情人有情,他堅信一定能夠戰勝疫情,迎來真正的春天!
4月,作為普外科骨干的主治醫師樊嘯也在第一時間報名入艙。18日凌晨2點結束醫院閉環管理及轉運病人工作后,他接到通知當天下午3點參加培訓并準備入艙工作。
時間緊、任務重!他20分鐘簡單收拾好行囊,便踏上征程。艙內,普遍年齡80歲以上且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治療難度也非常大,但他和同事們不畏艱險、排除萬難,積極救治。有患者行動不便,洗澡時磕破了頭皮,他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及時檢查,并進行清創縫合,充分發揮了外科醫生的優勢。
過去的一個多月里,除了參與新冠救治定點醫院一線抗疫工作外,社區委第五支社的社員們還積極參加各條戰線的抗疫工作,充分展現了九三學社社員的精神面貌。
如淞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喬紅梅就一直奮戰在基層,參與隔離點的采樣保障、疫苗接種保障等工作。3月以來,她還積極報名入駐隔離酒店,從測溫、采樣、消殺,到解除隔離,毫不懈怠。社員范宜峰積極加入所在小區志愿者服務隊,經常穿插于小區的核酸、抗原檢測、生活服務保障、抗疫宣傳等工作,為封控小區的抗疫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五支社社員們還積極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撰寫社情民意信息報送,區政協委員、支社主委黃明哲撰寫的《關于浦東及上海解封后下一步有關篩查等管理工作的建議》等3篇信息,區政協委員、社區委委員王蓉撰寫的《關于疫情下居家隔離人員心理健康疏導的建議》以及社員張士青撰寫的社情民意信息都被區政協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