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學校唯一一名民主黨派援疆干部,堅定接受黨的領導,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圓滿完成了組織交給的各項援疆工作任務。他是一位有著31年高校工作經驗的人民教師,用專業知識實現教育扶貧,詮釋大愛無疆。他是一位思想境界高尚的伴侶,在自己一年半援疆工作結束后,仍然想法設法通過各種途徑幫助援助地區脫貧,最終帶動妻子援疆,續寫了一段夫妻接力援疆的佳話。
他就是九三學社社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智能制造學院信息安全系副教授、高級工程師于一民。
代課新疆班激發出的扶貧情懷
提起為什么要去新疆進行教育扶貧,不善言辭的于一民打開了話匣子。他們學校有一個新疆班,他曾經給這個班帶過一段時間的課。有一次課間休息的時候,一個新疆學生拿著手機湊了過來,用不流利的漢語求助道:“于老師,我同學的電腦壞了,您快給看看吧。”于一民一眼就看出是電腦中了病毒,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電腦病毒,當地居然沒有人會處理,還需要天津的老師通過視頻進行解決。“一定要幫助新疆地區做點事情”,就這樣,教育扶貧的種子在他的腦海里萌發了。
在2016年底學校接到援疆任務組織報名時,于一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他對口支援的是南疆地區,重點是和田、于田、策勒等縣。剛到當地的時候,由于氣候干燥,他經常流鼻血。當地一年中有多半年的時間刮大風,風沙過后,嘴里牙縫中都是咯吱吱的沙子。由于當地水含堿量過大,洗澡總是感覺沖不干凈,他還出現了嚴重的脫發癥狀。他經常自嘲:“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就怕頭發先行告退。”
在他援疆期間,妻子意外摔傷,尾椎骨折,沒人照顧。但他知道新疆當地的教師和孩子們更需要他,于是夫妻倆互相鼓勵,硬是撐過了那段艱難的時光。老于常說“教育扶貧,來不得半點花架子,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做實,在平凡工作中孕育偉大”。他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他積極投身和田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工作,與援疆指揮部項目組一起多方協調當地各級部門完成審批手續,使學校得以順利開工建設;完成和田地區職業教育與行業狀況、電子商務專業的調研與專業可行性分析報告,為學院初期專業配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按照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結合當地實際規劃學院中長期發展目標,制定學院發展規劃、修訂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劃、實訓體系、實訓項目以及實訓設備選型論證等;兩次參加和田地區職業學校技能大賽的組織和籌備工作,并承擔了賽事的裁判和賽項方案制定,最大限度把天津先進的教育理念帶給受援地區,助推學院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扶貧附加題的精彩作答
援疆期間,于一民利用自身專業特長,主動承擔起指揮部駐地通訊勤務員的工作,負責網絡、空調、暖氣、電梯、電腦及日常設備的維護。他完成了三縣與指揮部間的視頻會議系統及黨建活動室的建設,解決了三縣工作組參加每周一次的例會要跑100-300公里的問題,既避免了因路途較遠易發生的人身安全問題又節省了時間。他利用業余時間,每周為援疆干部放映兩次電影,豐富大家的文娛生活,緩解大家的思鄉情緒。他還經常深入當地困難群眾家中調研貧困原因,探索解決辦法。通過結對子的方式,他主動幫扶了一戶有8口人,年收入只有1400元的困難家庭。通過幫扶活動,他真正了解了當地的需求,進而為做好“附加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發現當地農副產品種類豐富、品質優良,但由于包裝過于簡單,只能以低廉的價格銷售。于是他靈機一動,如果能有專業的人員幫助他們包裝一下,產品的檔次自然能上一個臺階。如何能在少花錢或者不花錢的基礎上,幫農戶做好包裝和銷售,于一民動起了“自家人”的腦筋。他聯系了自己的學校,經多次溝通協調促成了學校藝術學院與當地政府合作,開展文化創意產業幫扶。
藝術學院一方面通過精心設計,先后形成了以庫爾班大叔、戰斗渠等多條主線,進行紅色旅游宣傳設計,開展旅游帶動地方特色文化宣傳,發展當地特色旅游經濟;另一方面還分別與于田縣政府、策勒縣政府簽訂幫扶協議,主動幫扶設計包裝、商街規劃、門店設計與裝修等工作,通過制作統一LOGO、商標注冊等提升當地產品的形象和知名度。“萬方于田”已經成為當地一個品牌、一張名片。為了感謝廣大援疆干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貢獻,于田縣政府設立了文創幫扶紀念碑。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學院、天津市津南區合作交流辦、新疆和田策勒縣人民政府簽署了三方文化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對于這一道道在教育扶貧上出現的附加題,于一民作答的同樣精彩。
伉儷援疆的扶貧佳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于一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本著“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工作思路,通過智力幫扶持續帶動當地民眾思想意識的提高。在他完成一年半的援疆任務后,他仍然沒有停止幫扶新疆的工作,又先后三次赴新疆做好相關后續工作。
在他的感染帶動下,他的愛人南開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尹錦艷同志充分認識到新疆地區文化教育資源的匱乏,以及當地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主動要求參加援疆,成為天津市第九批第二階段的援疆干部。作為南開區通用技術學科帶頭人,她為和田地區第二中學帶去優秀的教學經驗,并接替于一民作為地區聯系人,協助策勒縣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的推進和完成,書寫了一段夫妻接力援疆的佳話。
當天津的援疆干部完成任務準備返津的時候,當地維吾爾族的學生們自發的用漢語唱起了《成都》,以表達對他們的不舍之情。在那一刻,所有援疆干部的眼眶都濕潤了。他們深刻的感受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服務中求支撐,在奉獻中求發展。大家都堅信,只要每一個人都能拿出精力和力量無私奉獻,就能帶動更多的人共同參與支援我國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承載著億萬華夏兒女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能早日實現!(九三學社天津市委宣傳部 姚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