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潤茶飄香,茶農采摘忙。5月17日至20日,九三學社張家界市委聚焦鄉村振興工作重點,積極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組織社內農林專家、科技特派員,深入莓茶種植基地、走進加工生產車間,進行莓茶種植生產技術指導,提升農民栽培技術和企業生產水平,助力莓茶產業發展。
田間地頭“送技術”
走進永定區三家館鄉,千畝莓茶種植基地迎來采摘季,一株株綠油油的莓茶吐露新芽,碧綠連綿,茶農們穿梭在茶壟間,雙手熟練地采摘茶葉。
“要想種出高產優質的莓茶,就需要在基地開墾、定植和田間培管方面用心。”“這片苗圃葉子出現白化現象,我們應該要注意……”九三學社社員、吉首大學植物學專家廖博儒邊說邊一頭扎進茶園,從土壤到雜草,每一個細節他都仔細觀察,還不時向莓茶苗圃園技術人員詳細講解。
“以前培訓大多是在會議室,現在專家到種植基地手把手、面對面傳授栽培技術,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我們一學就會,這樣的指導直觀、易懂、實用。”莓茶企業基地負責人說。
精準指導“促提升”
在制茶廠,社員專家們現場查看加工情況和安全生產環境,為工人系統講解殺青、揉捻、發酵、烘干等茶葉加工技術,并詳解了解莓茶加工的每道程序,查看生茶和加工后的莓茶,現場解決茶葉生產加工中的問題,并對標準化規范化生產、企業品牌建設等提出指導建議。
“廖教授、張主任是我們的老朋友了,遇到問題我們就打電話向他們求助。”張家界黃土城食品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黃輝說,這兩年在兩位老朋友的幫助下,莓茶產量和品質都得到很大提升。
建言獻策“謀發展”
“全市莓茶種植面積14.6萬余畝,其中永定區13.2萬余畝。在永定區,從事莓茶種植加工的經營主體120余家,年產干茶9500噸,創產值22億元,5.5萬多名農民靠種植、加工、銷售莓茶致富增收。莓茶產業已經成為永定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市莓茶協會會長何禮向專家組一行介紹全市莓茶產業狀況。
“農業區域經濟要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打造特色品牌,延長產業鏈,突出專業化,帶動周邊農戶協同發展。”“在研學項目上要進一步優化基地建設,加強與高校資源對接,在研學基地標準上要向省級對標看齊,積極參與相關標準的制定,向行業引領者的方向發展。”“加強與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合作,培育優質莓茶品種、提升產量和穩定性,在培育優質高產的莓產品種上作出創新探索。”……座談會上,一位位專家的發言,一條條中肯的建議,凝聚著九三人的智慧結晶,并一點點匯聚助力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
“自2017年以來,社市委連續五年聚焦莓茶產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撰寫了《關于大力發展莓茶產業發展》等7篇提案,其中3篇獲得市政協重點提案或優秀提案,組織社市委會副主委、吉首大學教授田春蓮等6名社內農林專家、科技特派員,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對接,深入基層,包村包企,開展點對點科技指導服務,為推動市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撐。”九三學社市委專職副主委譚猛介紹說。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譚猛也談到,“目前我市莓茶產業發展依舊存在產品單一而缺乏精深加工、傳統加工而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大而不強等問題,我們一直在關注和研究這些問題,這也正是市委市政府當前要解決莓茶產業發展的難點問題。”下一步,九三學社將繼續發揮人才智力優勢,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民主黨派特色的幫扶農業路徑,助力農村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持續貢獻九三力量。(作者:李蓓 張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