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5月19日下午在京召開第五十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加強城市規劃工作”建言獻策。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會議并講話。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賴明,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游慶仲,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清大筑境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許進在座談會上發言。
賴明就如何科學編制規劃和如何“一張藍圖干到底”提出3點建議。一是以科學規劃為龍頭,確保規劃權威性。加強城市發展規律,尤其是產業布局、人口分布、城鎮體系、資源秉賦和區域統籌等關系的研究,明確規劃為什么、怎么干。規劃要給未來留有余地,發展要為后人留下空間,制定國家層面城鎮體系規劃指導意見;規劃應“法條化”,做到剛有原則、柔依法規,不因領導變動而隨意修改。確立符合國情的城市宜居性指標,如市民居住成本、康養設施配套、服務業供給等;重視存在問題,既償還“舊賬”又提升發展,尤其要妥善處理大量城市違法建筑。二是以“多規合一”為抓手,確保改革舉措落到實處。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試點地區調整有關法律,明確“多規合一”審批程序,主體功能區規劃只在國家和省級層面編制;條件成熟時,逐步將市縣空間規劃統一到一個部門;建立統一土地分類和建設用地標準,統籌各類規劃期限,適度延長規劃時限,提高規劃前瞻性;處理城中村問題,既要兼顧經濟效益又要保護傳承好歷史和傳統文化。三是以協商民主為手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將構建動態調整后評估機制、完善城市規劃民主協商機制,加強民主監督,作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工作;推廣一些城市設立總體規劃師、建筑師制度,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
游慶仲說,我國城市交通擁堵呈加劇和蔓延趨勢,導致經濟損失加大,空氣污染加重、生活質量下降、消防應急弱化等社會問題。交通擁堵成因是多方面的,國際研究認為50%的擁堵是交通能力不足造成的。我國許多城市交通擁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城鎮化進程特別快,機動化發展速度遠超預期,城市規劃前瞻性不夠,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不盡合理,交通參與者文明素養不高等。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交通擁堵問題,社會各界形成共識,也開了許多藥方,并見療效。治理城市交通擁堵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久久為功。游慶仲提出3點建議。一是明確政府主體責任。國家和省級政府把治理城市交通擁堵作為宜居城市建設重點,明確牽頭負責和參與部門,以城市公共交通服務、交通擁堵指數等為標尺,全面推進實施“公交都市”建設,并建立對城市治堵工作有效指導和專項督查考核制度。各城市政府建立主要領導掛帥的治堵領導小組和多部門聯合、社會各界協同的長效工作機制,創新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充分運用信息化和智慧交通技術成果,落實主體責任,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上取得成效。二是突出交通剛性約束。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機動車限量發展目標,引導和有效調控分區機動車增長;制定TOD(公交引導城市發展)規劃導則并納入城市規劃編制法規,修訂城市規劃編制導則,建立全面系統地開展交通分析并與城市發展動態反饋機制,把公交優先戰略落到城市規劃各方面各階段,推進土地利用向公共交通型、交通減量型落地。創新公共政策,運用價格杠桿等舉措,合理擴大公共交通與私人機動化的成本差距,激勵市民綠色低碳出行的文明和自覺。三是城市群地區 “未堵先治”。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新型城鎮化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城市群地區產業一體化,高端人才、交通通道、樞紐和功能設施共享,使得城市具有向外擴散的趨勢和相互影響的特征,交通上具有城市內和城市間疊合等復雜特點。在構建城市群進程中,堅持交通先行方針,科學引導空間布局優化,從源頭上緩解交通擁堵;研究明確城市群規劃法律地位,建立城市群規劃與城市規劃和綜合交通等專業規劃有機融合并明確資源配置和規劃實施辦法,協調推進城市群重大交通項目規劃優先落地,引導區域一體化發展和功能布局優化。
許進認為,人口是社會發展重要指標和城市規劃重要參數。我國人口問題缺乏長期穩定規劃。一時任其增長,一時將限制人口增長作為重要國策,最近又實行放開“二胎”政策。欲使社會穩定增長,需要對于人口增長和教育做出科學長遠規劃,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合理設定人口指標,依此制定城市總體規劃。如果不能合理地設定人口指標并嚴格執行,總體規劃其他指標都無法實現。許進建議,控制大城市人口規模,發展中小城市,激發中小城市生產力和創造力,改善縣域城市居住環境,緩解經濟增長和就業壓力,減少進入大城市就業人口。
陽安江、于迅、吳超、王志良、單霽翔、任海泉、陳紅天、夏先鵬、高玉葆、黃艷、蔡玲,以及專家學者李曉江、石楠、趙燕菁也在會上發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介紹有關情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連維良、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參加會議并與委員互動交流。全國政協一直關注城市規劃工作,十二屆全國政協以來政協委員提交相關提案300多件。會前,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赴廣東、海南、北京開展專題調研。
全國政協副主席杜青林、張慶黎、盧展工、王家瑞出席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