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費用支付體系應如何適應數字化轉型時代的發展趨勢,滿足市民對支付“快速、便捷”的需求?上海市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社員許麗萍在今年“上海兩會”呼吁,推進醫保“融合支付”,實現醫療服務數字化轉型。
許麗萍通過調研發現,全社會除了國家推行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外,還有商業醫療保險(個人或團體)、互助醫療保險、職工傷殘險、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以及工會、婦聯、殘聯等機構和慈善組織提供的幫困基金等其他醫療保障資源。這類保險理賠、互助或救助補貼的線下辦理流程繁瑣、周期長,成為許多上海市民在就醫支付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在患者就醫過程中,按目前規定必須先完成自費部分的醫療費支付,才能配套醫保支付,住院等醫療過程中產生的費用還需要患者進行預付;而其他醫療保障都需要在就醫結束后,由患者自己攜帶各種醫療記錄和發票申請線下理賠或補助,不僅手續復雜,而且周期冗長。廣大群眾因此對醫保“快速支付、融合支付”有著迫切的需求。
許麗萍認為,導致醫保支付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各類數據不通與理賠流程后置。目前市民就醫的信息未同步傳輸給商業保險機構、工會、婦聯、殘聯、慈善組織等。相關機構辦理理賠或補助的依據,需要市民自我提供(即市民自己復印相關資料、自行到上述機構提交),導致市民多跑路。因此,只有通過打通數據授權和流通環節、優化醫保支付流程,實現醫保融合支付,才能系統改善市民就醫支付狀況。
同時,實現醫保融合支付已經有了基本保障。目前憑社保卡、醫保卡進行醫保支付系統已運行多年;2020年推行的“醫療付費一件事”已基本實現可憑電子醫保憑證關聯銀行卡進行在線繳費、無感支付;各種社會化醫保和其他保險已普遍實現電子化。此外,區塊鏈具有數據不可篡改、可追溯性強等特點,也可為醫保融合支付體系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許麗萍建議先對市醫保局、市衛健委、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工會等組織,銀保監會、保險公司、保險代理等部門開展醫保融合支付體系的調研,進一步梳理需要融合的類型、流程及機制瓶頸問題。在此基礎上,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聚焦醫保融合支付流程再造、數據授權和監管機制、區塊鏈技術支撐應用等內容開展深化研究,為醫保融合支付提供科學支撐。隨后,由市衛健委和醫保局聯合牽頭成立專門調研組,由市大數據中心指導“隨申辦市民云”搭建平臺,整合各方資源,開展試點示范,并邀請市民志愿者參與試點體驗,提出優化改進建議。最后,在認真總結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適時編制相關管理辦法,完善流程,制定標準,全面實現上海醫保融合支付“一鍵結算”。(中國經濟導報 繆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