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對城市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但不同城市的應對和恢復能力各不相同,這也讓人們對城市韌性有了感知。今年的上海兩會上,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安、原副主委黃鳴、參政議政部部長張磊、社員施華等市政協委員一起提出了關于強化安全韌性適應理念,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議。
城市韌性,指的是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并合理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
“青草沙原水進入市區的連接總管只有一條,全天候處于滿負荷運行,城市污水總管也有類似情況;洋山港東海大橋長期暴露在高鹽腐蝕和海洋沖刷,結構和保養狀況不容樂觀。”李安指出,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高強度的開發,上海城市基礎設施整體進入超長期服役、超負荷運轉、高風險隱患時期,關系民生保障和城市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一旦發生問題,將對城市日常運行產生極大影響。因此,委員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備災能力。對給排水、能源、交通等關系城市運行的重大基礎設施開展全面排摸,對于備災能力缺乏或薄弱的基礎設施,在“十四五”期間立項規劃和投資建設,消除突發狀況時的城市安全隱患。
二是建立健全城市基礎設施定期體檢制度。對體檢發現存在較大風險的城市基礎設施實施升級改造,制定城市基礎設施運行保障預案,強化應急物資儲備與保障,確保災害發生后得到快速處置。
三是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全面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城市運行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確保災害發生后得到快速處置,化解城市重大風險。(轉自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