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在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展望“十四五”,上海如何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此次上海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認為,上海應瞄準三大先導產業,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加強基礎研究,用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打造創新策源的“上海高地”。
更好發揮科創中心的創新策源功能,除了要有“往前沖”的速度外,更要有“往下鉆”的精神,特別是在中國較為薄弱的基礎研究領域,亟需補齊短板弱項。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界別召集人、社市委原副主委黃勇平關注基礎研究領域多年,他認為,基礎研究就像“百年老店”,一直需要增加新內容,直到出現“質的飛躍”。為了解決“卡脖子”難題,科研工作者要敢于“坐冷板凳”,在堅持中完成科技創新,但后續的支持也必須跟上,“現在很多科研任務都是項目制,有時間節點,并不利于基礎研究”。
今年上海兩會上,黃勇平會遞交一份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的提案,建議建立“上海實驗室”,為一批從事相關研究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協同交流的平臺,保障基礎研究發展。“解決基礎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才能讓他們持續輸出創造力。”黃勇平建議,一方面需要科研院所、相關部門為基礎研究提供穩定的支持,以解決科研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申請資金”的難題;而另一方面,可以改變考核評估標準,讓基礎研究人員不再為“頭銜”“名稱”所困,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
上海擁有豐富的院所資源,居于國內前列,為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和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張全認為,應進一步激發主體活力,針對科學家、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等不同主體,圍繞穩定資助、自由探索、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等方面,盡最大可能破除制約基礎研究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力爭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技術群體突破。(摘自文匯報 徐晶卉、占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