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難免會遇到煩惱、焦慮等情緒,如何科學疏解負面情緒?在社區中推進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能從根本上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對于建設平安成都、健康成都、文明成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2022年召開的成都兩會上,成都市政協副秘書長、九三學社成都市委員會專職副主委、心理學教授盧勤帶來了加強成都市社區心理服務的相關建議。
建議:衛健委協同網絡理政辦
搭建心理健康網絡服務平臺
盧勤認為,成都市社區心理服務存在障機制支撐不足、專業人才非常短缺、服務形式有待提升等問題。應拓寬服務途徑,提供線上線下多元服務。
應立足各個階層的心理需要、關注各類群體的心理問題,發布“社區心理服務需求清單”,線上線下提供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服務形式和豐富的活動內容,提高社區居民活動的參與度與滿意度,切實提高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建議成都市衛健委協同網絡理政辦,搭建心理健康網絡服務平臺,將大數據引入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整合數據庫,政府、社區、學校、醫院、居民通過這一平臺及時溝通,及時協調,多方支援,共享資源;面向社區居民開展網上心理測試,健全心理健康檔案;建立居民心理危機預警平臺,發現問題及時干預,提高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各區市通過自建、引進、共享等方式建設心理健康數字化學習資源,并輸送到各類人群中,促進居民零距離接觸心理健康知識。
同時,根據居民興趣和實際需求,利用社區宣傳欄、公告板、自助手冊、講座沙龍等形式,對不同年齡段社區居民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集中解答居民共同關心的心理問題;通過團體心理輔導解決居民的共性心理困擾,如培養居民情緒管理能力、改善親子關系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建立相應的輔導模塊,通過個別心理咨詢,疏導社區居民負面情緒。
激勵:推進人才服務梯隊發展
合理配備社區人力資源
心理服務下沉基層,需要專業人才隊伍。對此,盧勤建議,將心理健康服務專業技術人才納入區市高層次人才服務專窗,完善包括職稱聘任、崗位設置等在內的人才政策;鼓勵醫療機構多渠道引進臨床與心理咨詢專業人才,促進精神科醫師、心理咨詢師等職業的發展;培養應用型技能隊伍,激活社區沉淀資源,選拔有一定心理學知識且對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有熱情的社區居民擔任志愿者,發揮志愿者熟悉社區民情,對居民心理有較深入了解的優勢,參與社區心理宣傳及心理疏導工作。
同時,整合成都市內心理服務力量,最大限度實現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人力資源配置,分工合理,責任明確,優勢互補,靈活機動。每個社區心理服務人員比例可設置為1:1:1:2,即每個社區包含有1名社區專職心理服務人員,1名市級專業醫療機構的心理醫生,1名學校心理教師,2名心理服務志愿者。社區專職心理服務人員主要負責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日常工作,如接洽社區居民來訪,收集信息,確定時下居民最關切、最關鍵問題,針對居民需要擬定心理服務內容,并及時反饋給心理醫生或學校心理教師;心理醫生需根據社區心理工作者收集的信息,集中某一時間段解決居民心理問題,提供心理講座、個別咨詢、心理治療;心理教師可根據自身專業特長負責理論指導,心理問題的測量與篩查,知識、專題的講授;心理服務志愿者負責心理問題人群心理檔案的建立,愈后長期追蹤,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識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