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樓之岑


樓之岑(1920年1月28日—1995年3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孝豐縣(今安吉縣孝豐鎮)北村。生藥學家和藥學教育家。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

樓之岑出生于一個貧困的中醫世家,童年曾在私塾就讀,小學在本村初級小學和縣立中山小學學習。小學畢業后,入浙江省立湖州初級中學。初中畢業后,在縣立南中小學任教一年。1936年,考入浙江省立湘湖鄉村師范學校。1939年2月,轉入浙江省立聯合師范學校學習。1939年夏,他考入貴州的陸軍軍醫學校大學部藥科。1942年畢業,留校任助教。1944年,他編譯了《醫藥拉丁語》,1947年出版,這是國內同類書的第一部。

樓之岑1944年冬考取了留英研究生。1945年9月,入倫敦大學藥學院學習。1947年夏,獲藥學士學位,在校從事生藥學研究。1948年,學校聘他為生藥學研究助理,同時攻讀博士學位。1950年,獲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讀博士期間,他先后發表了6篇研究論文。樓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瀉藥的生物測定法。該成果1949年在英國藥學會年會上宣讀并在英國學術期刊上發表,引起各國學者的重視,并被廣泛采用,被稱為“樓氏法”。他利用這一方法,發現了大黃的瀉下成分是結合性大黃醇,并建立了測定大黃中蒽醌類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1950年,樓之岑被倫敦大學醫學院授予哲學博士學位。他謝絕了倫敦大學生藥學教授的極力挽留以及英國愛文思藥廠的高薪聘請,以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于1951年1月毅然回國。

回國后,樓之岑任浙江大學理學院藥學系副教授,講授藥劑學。1951年秋,受聘于北京醫學院(現北京醫科大學),組建了該校生藥學教研室,先后任生藥學系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他編寫了我國第一部富有特色的生藥學教科書,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我國生藥學教學目的不明確、教材內容陳舊、實驗方法落后的狀況,為我國生藥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從1953年起,他還兼任衛生部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和中央衛生研究院的生藥研究指導。

樓之岑致力于我國生藥教學和科研工作。他注重應用多種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為發展我國生藥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現代生藥學的開拓者之一。他在學術上最突出的貢獻,是在國產生藥形態組織和中藥材品質評價的研究方面,進行了大量開拓性的研究工作。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樓之岑就首先提出,生藥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具有鑒定生藥真偽優劣的能力。他編寫了我國藥學教育方面的第一個《生藥學教學大綱》,編寫了全國高等學校統編教材——《生藥學》。他十分重視培養青年教師,教導他們要因材施教,在科研上要有創新精神。在他的努力下,我國生藥教學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樓之岑為我國藥學方面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不少人在教學、科研、生產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由于他在藥學教育工作中成績卓著,1988年,被評選為北京市高教系統先進工作者;1989年,又被國家教委和北京市分別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獎和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1991年國務院為他頒發了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為了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他十分重視中藥材實際問題的研究。在他指導下,開展了生藥形態組織學、化學分析及生物測定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完成了數十種藥材的鑒定研究,為中藥整理、品種鑒別和編寫《中國藥典》、《中藥志》提供了科學資料。此外,他對波希鼠李皮、西黃芪膠、阿拉伯膠、胡黃連、安息香、毒毛旋花子等外國產生藥的國產代用品以及資源開發利用等,也進行了研究。這些工作的成果,有些已發表在國內外的期刊雜志中,有些收載于《中國藥典》和他主編的《中藥志》與《生藥學》等著作中,有的已經在生產中應用并產生經濟效益。如國產安息香已可滿足國內需要,不再依賴進口。1954年,他發表了《國產甘草的化學分析》的論文,為我國甘草首次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科學依據。1964年,天津藥材公司積壓了大批不符合傳統規格的大黃,在他指導下,對這批大黃進行了分析鑒定,確認質量完全符合英國藥典規定,使這批大黃得以銷往歐洲,創匯數百萬美元。1966年,他又為天津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解決了中藥槐米在雨季迅速干燥的難題,保證了槐米出口任務的順利完成。1973年,為了解決如何利用河北承德藥材公司積壓的大量黃花敗醬,他根據植物分類學理論,設計研究方案,指導實驗研究,結合臨床試驗,研制成功鎮靜安眠的新藥“眠爾靜”,由北京第四制藥廠投入生產。其后,為了摸清該屬植物的資源與應用情況,他親自帶領學生到四川南部山區,并沿長江而下,經湖北到湖南登南岳衡山,又到江西井岡山區和浙江天目山區,進行調查,采集了大量標本,行程數千里,解決了該屬植物分類定名上的一項難題。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更是精神煥發,忘我地進行工作。1982年,關于中藥細辛揮發油的研究獲得了北京市學術成果獎;1985年,在中藥大黃的系統研究中發現了根莖中呈蛇管狀的特異導管,在秦艽中發現了特異的內、外周皮及其在根的分裂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關于中藥材同名異物品種的系統研究(大黃類)獲得了1986年國家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和衛生部科技成果獎。1987年,在國產麻黃形態組織學研究中發現了我國西南產麻黃草質莖中具有陡度較大的三生螺紋的導管、木纖維和管胞,在麻黃生物堿類含量測定中建立了同時測定三對立體異構的生物堿的高效液相色譜法。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常用中藥材的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對促進中藥標準化和進一步修訂《中國藥典》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該項目中,由樓之岑擔任北方組組長。所承擔的61個專題,于1989年和1991年春通過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驗收鑒定。其中他指導的防風、秦艽、龍膽等10個專題研究受到專家們的高度評價,認為在深度、廣度和創新性等方面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另外5個專題也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由他指導的“電腦在中草藥鑒定中的應用——中草藥化學成分的指紋鑒定”課題也于1989年通過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驗收鑒定,被認為立題新穎,結果可行,獲得了一致好評。

40多年里,樓之岑和他的合作者先后發表科研論文、學術報告與綜述文章共150余篇,著書21部。他深深感到,祖國醫藥學蘊藏著豐富而寶貴的經驗,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用科學方法整理和研究中藥遺產,并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交流,是藥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1953年,中國藥學會成立了中藥整理委員會,他積極提倡和參加中藥材的調查與研究,主編并出版了《中藥鑒定參考資料匯編》第一集,收載了50種中藥。1958—1961年,他主編了《中藥志》,先后共出版了四冊,得到了國內外讀者的一致好評,尤其引起了日本生藥學界極大的重視,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用現代科學觀點編寫的中藥巨著。美國《經濟植物》雜志亦發表文章贊揚此書內容豐富。該書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目前,已完成《中藥志》第二版(6冊)的修訂工作,并出版了4冊。此外,他還參加了《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匯編》、《漢英常用中醫藥詞匯》、《漢英醫學大辭典》、《原色中國本草圖鑒》(英文本)、《中藥彩色圖譜》(英文本)等書的編寫和審改工作。

樓之岑除擔負教學和科研任務外,還先后擔任中國藥學會理事、常務理事、秘書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藥學會中藥和天然藥物學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設在德國的藥用植物研究學會會員,中國藥學會北京分會理事與常務理事,中國化學會永久會員。他先后兼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生藥室顧問,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植物室顧問,衛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世界衛生組織藥品質量保證合作中心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藥研究中心名譽顧問,衛生部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名譽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醫藥工業顧問組顧問,衛生部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及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特邀審查員,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他曾擔任《藥學季刊》編委,《藥學學報》常務編委、副主編,《中國藥學雜志》(原名《藥學通報》)常務編委、主編、顧問,《中國中藥雜志》(原名《中藥通報》)主編、顧問,《中成藥研究》顧問,《中西醫結合雜志》編委,《中醫雜志》(英文版)編委,《中國海洋藥物雜志》顧問,《中國藥學年鑒》副主編、顧問,《中草藥》雜志顧問,《中國藥學》(英文版)主編。

他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活動。1979年,他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的邀請,赴日內瓦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總部藥用植物顧問,為制定國際植物藥標準起草了植物性生藥的一般檢驗法,并對13種藥典的有關規定進行了比較和討論。這個文件曾由WHO印發世界各國有關機構和科學家征求意見,受到了普遍好評。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天津召開關于植物藥標準化與應用的國際會議,他當選為會議主席。1982年,聯合國世界工業發展組織(UNIDO)在北京舉辦傳統醫藥講習班,他參加籌備并親自講課,深受各國學者的歡迎。他還數次率代表團出國參加學術會議,并在國外大學中做學術報告,積極宣傳我國醫藥事業的成就。1981年,他和日本著名生藥學家柴田承二教授共同發起組織“中日天然藥物學術討論會”,每兩年輪流在中、日兩國舉行,對兩國學術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1987年,67歲的樓之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實現了他多年的夙愿。在他的人生征途上,又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樓之岑的一生,每一步都是堅實的,每一個臺階都是用拼搏精神攀登的,每一項成就都是用忘我的勞動取得的。他的一生,為祖國、為人民、為科學,孜孜以求、永無止境,把自己的熱血和才智,全部奉獻給了人類的科學事業。

主要論著

1樓之岑,醫藥拉丁語,當代醫學出版社,初版,1947;再版,1953。

2樓之岑譯,青霉素之制造與應用,當代醫學出版社,1947年。

3Lou T.C.,The Biological Assay of Vegetable Purgatives,Part I,Senna Leaf and Fruit and Their Preparations,J.Pharm.Pharmacol, 1949,1:673~682.

4Fairbairn J.W.,Lou T.C.,A Parmacognostical Study of Dichroa Febrifuga Lour,A Chinese Antimalarial Plant,J.Pharm.Pharmacol, 1950,2:162~177.

5Lou T.C.,Fairbairn J.W.,The Biological Assay of Vegetable Purgatives,Part Ⅱ,Rhubarb and Its Preparations,J.Pharm.Pharmacol, 1951,3:225~232;Part Ⅲ,Cascara and Its Preparations,J.Pharm.Pharmacol, 1951,3:295~297.

6Fairbairn J.W.,Lou T.C.,Vegetable Purgatives Containing Anthracene Derivatives,Part Ⅳ,The Active Principles of Rhubarb,J.Pharm.Pharmacol, 1951,3:93~104.

7樓之岑,常山和蜀漆的生藥學研究,藥學學報,1953,1:111~132。

8樓之岑,藥師手冊,當代醫學出版社,1953年。

9樓之岑、沈圓,益母草的生藥學研究,藥學學報, 1954,2:129~138。

10樓之岑、張卓英,幾種辣椒的辣度測定及形態組織學的研究,藥學學報, 1955,3:137~148。

11樓之岑,生藥學,人民衛生出版社,上冊1955;下冊1956。

12陳俊華、樓之岑,川楝皮及其偽品苦樹皮的形態組織學研究,藥學學報, 1959,7:10~16。

13樓之岑主編,中藥志,第一版4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1961;第二版6冊 ,1979~1992。

14樓之岑主編,生藥學(高等醫藥院校教科書),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

15丁林生、樓之岑,杠柳化學成分的研究Ⅱ,杠柳植物體中強心甙含量的化學測 定法與生物測定法,藥學學報,1966,13:337~349。

16樓之岑主編,中草藥學講義,北京醫學院,1979。

17Lou Zhicen,General Control Methods for Vegetable Drugs,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hods included in Thirteen Pharmacopoeias and Proposals on Their International Unification,97 Pages,Geneva:World Health Orga nization Document,WHO/PHARM/80,502,1980.

18樓之岑、宋之琪,本草學對植物學發展的某些影響,科技史文集,第4輯,上 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23~130。

19田珍、董善年、王寶榮、樓之岑,國產細辛屬植物中揮發油的成分鑒定,Ⅰ-Ⅲ,北京醫學院學報,1981,13:179~181,282~284,327~329。

20樓之岑(第一編審),原色中國本草圖鑒,全25冊,人民衛生出版社,日 雄渾社,日文版1982年起已出版8冊;英文版第1冊1985交稿,待出版。

21王建華、樓之岑,中藥旋覆花的本草考證和形態組織學研究,藥學學報,1983 ,18:950~964。

22童玉一、肖培根、樓之岑,國產烏頭類生藥的形態組織特征初步探索,藥學學 報,1984,19:701~705。

23童玉一、商建華、樓之岑,國產烏頭類生藥的形態組織學研究,藥學學報, 1984,19:849~855;1985,20:766~771,852~855;1986,21:51~60,137~147。

24王夭志、羅集鵬、樓之岑,中藥敗醬草的形態組織學研究Ⅰ,Ⅱ,Ⅲ,藥學學 報,1985,20:123~136,530~535,666~681。

25Lou Zhicen EditorinChief,Colour Atla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rugs,3vols,Beijing:Science Press,1987,1.

26羅集鵬、樓之岑,中藥龍膽的形態組織學研究,藥學學報, 1987,22:619~635。

27樓之岑主編,中藥彩色圖譜,第二冊,科學出版社,1987。

28Zhang Jiansheng,Tian Zhen,Lou Zhicen,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ix Alkaloids in Ephedrae Herba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lanta Medica,1988,54:69~70.

29胡碧煌、田珍、樓之岑,大葉白麻葉中黃酮甙的分離和鑒定,植物學報, 1988,30:565~568。

30Lou Zhicen,Wang Xuan,Masayuki Mikage,et al,Pharmacognostical Studies on the Chinese Drug“Dahuang”(Rhubarb)Ⅰ,Ⅱ,Shoyakugaku Zasshi,1988, 42:291~301,302~309.

31王英、樓之岑,秦艽根中特殊周皮的研究,植物學報,1989,31:235~237 。

32Lou Zhicen,Wang Xuan,Masayuki Mikage,et al,Pharmacognostical Studies on the Chinese Crude Drug Dahuang Ⅳ,On the Abnormal Vascular System and Coillike Vessel in the Rhizomes of Certain Rheum spp,Journ.Jap.Bo t.,1989,64:97~107.

33張建生、李勝華、樓之岑,國產麻黃的形態組織學研究Ⅰ,Ⅱ,藥學學報,198 9,24:937~948;1990,25:54:65。

34Zeng Lu,Zhang Ruyi,Meng Tong,Lou Zhicen,Determination of Nine Flavonoids and Coumarins in Licorice Root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ly,J.Chromat.,1990,513:247~254.

35樓之岑主編,葉類生藥鑒定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桑植县| 日土县| 安宁市| 西乌| 迁安市| 苏州市| 宁明县| 广水市| 合川市| 茌平县| 金湖县| 桐梓县| 平舆县| 马鞍山市| 达日县| 高邑县| 万年县| 汉阴县| 陕西省| 扬州市| 黑河市| 阿巴嘎旗| 清水河县| 育儿| 诸暨市| 班戈县| 德阳市| 射洪县| 确山县| 平和县| 苍南县| 长汀县| 邢台县| 府谷县| 泰来县| 仪陇县| 拜泉县| 张北县| 扶余县| 崇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