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梁 希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字叔五。出生于浙江吳興。林學家、林業教育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參與創建九三學社,并被選為監事。九三學社第一、二屆中央理事會副主席,第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梁希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是光緒初年秀才,長兄是舉人。父母早逝,他自幼跟隨長兄生梁希聰穎過人,16歲中秀才,在當地有“兩浙才子”之美譽。康梁變法失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清朝政府腐敗無能,使他產生了“武備救國”的思想,于是投筆從戎,考進杭武備學堂學習西洋軍事。1906年被選送日本留學,1907年考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海軍。由于受章太炎等人民主思想的影響,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在東京建立的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梁希回國參加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后,又回到日本士官學校繼續學習。因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歧視,他棄武學習自然科學,對林產制造化學和森林利用學有較大興趣。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學習林學。1916年學成回國。

回國后,先在奉天安東(今遼寧丹東)鴨綠江采木公司任技師。該公司為日本所辦,由于對日本人的不滿不久即辭職,接著,應聘在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任教兼林科主任。1923年,自費前往德國德累斯頓薩克遜森林學院研究林產化學。1927年回國,繼續在已改名為國立北京農業大學的原校任教。1929年,受聘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森林系主任。1933年,應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鄒樹文之邀,到該院森林系任教授,講授木材學、木材防腐學、林產制造化學等課程,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他的這些活動為新中國的林業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礎。梁希講授的課程,都是自己編寫教材,并不斷修改講稿,補充新內容。上實驗課,雖有助教,但他總是親臨指導和示范。對一些難于操作的實驗方法,則逐個手把手地傳授給學生。梁希不但在學習、工作上誨人不倦,而且在思想、生活和事業上也十分愛護學生,真正做到了既教書又育人。他教導學生:人生學習求知,好比建高樓大廈,必須先打好地基,然后博覽群書,集思廣益。他還教學生做人之道,要以人民利益為重,切戒利欲熏心,要老老實實做人,扎扎實實做事,決不要有任何驕傲、夸張。1941年中央大學森林系5名學生畢業,他在歡送會上即席賦詩一首,并書贈每人一份。詩曰:“一樹青松一少年,蔥蔥五木碧連天。和煙織就森林字,寫在巴山山那邊。”把5位同學比喻成5棵青松,5木正好構成森林二字,在巧妙的構思之中蘊涵了梁希對學生殷切的希望和深厚的感情。學生經濟困難,他總是慷慨相助。對學生出國深造,他給予積極支持,并教導他們安心學習,不忘祖國。1945年8月,吳中倫赴美留學前,梁希贈詩一首:“大火西流七月光,碧天無語送吳郎,定知三載歸來后,蒼海茫茫好種桑。”

梁希教學一個很大的特點是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實驗教學。他在浙江大學和中央大學任教期間,極為重視實驗室的建設,先后在兩校分別創建了林化實驗室。1937年中央大學本部因日寇侵占南京而遷到重慶沙坪壩,他領導了3個實驗室:木材學實驗室、森林化學實驗室和中央林業實驗所林產利用組實驗室。盡管梁希年近花甲,為了建設實驗室和添加材料設備,常常東奔西跑,有一次為了領取幾加侖酒精,竟跑了8趟,可見當時科研工作之艱難。在他苦心經營下,中央大學森林化學實驗室當時已初具規模,圖書資料和種種設備在國內各森林系中首屈一指。許多專家學者參觀這個實驗室時,無不贊嘆驚訝!

梁希是我國林產制造化學的奠基人。他從1916年開始講授林產制造化學,使之在中國首次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在教學的同時,十分重視科研工作。1929年在浙江大學首創中國第一個森林化學實驗室,而后又在中央大學創立了同類實驗室,進行了松樹采脂、樟腦制造器具、油桐種子分析和桐油抽提、木材干餾、木精定量、木素定量等試驗研究。1935年,他在中大農學院將浙江諸暨制樟腦使用的凝結器加以改良,制造成提煉樟腦(樟油)的實驗裝置,與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三浦伊八郎教授改良的干餾凝結器相比,樟腦得率提高了10%—69%。中國舊法榨取桐油,有25%—50%的桐油殘留在桐餅(粕)內,十分可惜。梁希于1935年做的化學浸提桐油試驗,可獲得桐籽中的桐油99%以上,大大提高了桐籽的出油率。

梁希在30多年的教學實驗中,編寫了許多講義。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他花了一生心血編寫成的《林產制造化學》。這是一本60多萬字的教科書。林產制造化學是以林產品為原料的制造化學,以前統稱林產制造學。由于林產物的機械工藝利用部分已在森林利用學中講述,因此梁希改用林產制造化學這個名稱,專述利用木材或樹皮、樹葉、樹實等副產物為原料制成他種物質的制造化學。此書初稿完成于20世紀30年代,但由于他治學嚴謹,不愿草率付印,以至初稿雖經多次增補,也未問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任林業部部長期間仍繼續收集資料,充實內容。遺憾的是,他生前未能見到該書的出版,直到他去世后,1983年才由他的學生們將原稿加以整理出版。該書內容充實,體例嚴密,立論精辟,堪稱價值很高的林業科學巨著,對當前中國林產化學生產的發展仍有重要指導作用。

梁希是新中國林業的奠基人、領導者、綠化祖國的積極倡導者。新中國成立前,梁希對森林的功能、作用和重要性就有充分認識,早在1929年他寫的《民生問題與森林》一文中就做了精辟論述:“森林是人類的發祥之地,人類所以發達到現在的地步,都是森林的功勞。”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5月上旬,梁希作為民主人士在北京參加了中央人民政府籌備會議。在9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周恩來提名梁希為林墾部部長。梁希感到很不安,就寫了一張條子送給周恩來:“年近七十,才力不堪勝任,仍以回南京教書為宜。”周恩來看后提筆寫了一句話:“為人民服務,當仁不讓。”回復給梁希。梁希看了回條,激動地寫下了“為人民服務,萬死不辭”交給周恩來。從此,這位年近古稀的林學家在林業領導崗位上為林業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為新中國林業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林業在極為薄弱的基礎上開始大發展,到處感到林業技術人才的缺乏。梁希身為第一任林業部部長,又身為教育家,深感培養新中國林業技術干部的重要性,立即與林業部幾位領導商議,提出了盡快發展林業教育,解決干部缺乏問題的意見。1952年,在梁希的建議下,經國務院領導同意,林業部配合教育部對農林高等院校做了調整,分別在北京、哈爾濱、南京成立了3所獨立的林學院,并在13個農學院擴大了森林系,增加招生名額。從此,林業界形成了“辦學熱”。全國各大區都有了林學院或森林系。到1953年,全國高等林業院校、林業專修科和中等林校的畢業生增至15000多人。而1950年初全國高等院校森林系在校學生還不到100人,可見發展之快。為此,梁希曾激動地說:“我在舊中國教了30年的書,培養了那么多學生,想改變中國林業面貌,想讓中國的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我的宣傳活動只不過是書生的議論,紙上談兵,毫無用武之地。只有解放后在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理想才能實現……國民政府幾十年培養的林業技術人員沒有新中國兩年培養的多,中國的林業是大有希望的。”

梁希在林業建設工作方面既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想,又非常注意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善于抓重點,掌握要害,開創新的工作局面。舊中國沒有林墾部的機構,新中國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梁希和林墾部副部長李范五等商量,決定首先抓三件事:一是搭架子,組建林墾部機關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健全林業機構;二是摸清情況,查明全國現有森林資源;三是打好基礎,為林業事業的大發展做好準備。為了辦好這三件事,梁希常常深入各地調研,并和周圍同志反復研究問題。在中央領導的關懷和他的主持下,在全國范圍內很快地建立了一大批林業機構,并根據中央民主改革工作的統一部署,進行了東北、內蒙古林區改造和建設工作,有秩序地將舊林區把頭制改造成社會主義的企業,又將一部分手工作業逐步改造為半機械化或機械化作業,為中國林業建設奠定了初步的技術基礎。

梁希經常把綠化全中國的愿望和林業科學理論,用形象感人的詞句表達出來。他在1958年3月為《人民日報》寫了一篇文章《讓綠蔭護夏,紅葉迎秋》,這是他為林業建設寫的最后一篇論文,他歌頌祖國的明天,歌唱為之獻身的事業:“綠化,這個詞太美了,山青了,水也會綠;水綠了,百川匯流的黃河也有可能漸漸地變成碧海,這樣,青山綠水在祖國國土上織成一幅翡翠色的圖案。……林業工作是做不完的,綠化要做到栽培農藝化,撫育園藝化;要做到工廠如花園,城市如公園,鄉村如林園;綠化,要做到綠蔭護夏,紅葉迎秋。……這樣,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全部都成一個大公園,大家都在自己建設的大公園里工作、學習、鍛煉、休息,快樂地生活。”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他深知,要想實現這個遠大目標,不是幾個人、幾十個人能完成的,必須喚起民眾共同奮斗。因此,要廣泛地宣傳林業的重要性,要發動人民群眾參加植樹造林運動。他利用各種場合、機會做林業的宣傳普及工作。1950年春,全國開展春季造林運動,他滿懷喜悅的心情揮筆撰文:“用造林來迎接新中國的春天。……春,替我們帶來了活潑的生活,使萬物由舊而新,由死而生,由黃而青,表示著無限的前程。”梁希利用各種機會與條件宣傳綠化祖國,在許多報紙、雜志上發表文章,普及造林、綠化知識。梁希寫下的詩文中,有許多為林業界傳誦為佳句,如“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新中國的林人,同時也是新中國的藝人”。

梁希一生還擔任了許多學術和社會團體工作職務。1935年被選為中華農學會理事長,任期6年;1945年九三學社成立,被選為監事,1950—1958年任九三學社副主席;1947年成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南京分會,梁希被選為理事長;1950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主席;1951年當選為中國林學會理事長;1954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8年全國科聯和科普聯合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決定科聯和科普合并,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梁希當選為副主席。

1958年12月10日凌晨5時,這位人民的林學家,新中國林業建設的領導者——梁希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75歲。

主要論著

1.梁希,民生問題與森林,林學,1929(創刊號)。

2.梁希,西湖可以無森林乎,中華農學會報,1929(67)。

3.梁希,兩浙看山記,中華農學會報,1931(89)。

4.梁希,對于浙江舊泉唐屬創設林場之管見,中華農學會報,1931(90)。

5.梁希,日本近來試行木炭汽車之成績,中華農學會報,1932(98~99)。

6.梁希,中華農學會報·森林專號(弁言),中華農學會報,1934(129~130)。

7.梁希、王相驥,松脂試驗,中華農學會報,1934(129~130)。

8.梁希,樟腦(樟油)制造器具之商榷,中華農學會報,1935(140~141)。

9.梁希、張楚寶,幾種油桐種子之油量分析,農學叢刊,1935(3):1。

10.梁希,涇河、無定河流域考察報告,中國林業,1935(8)。

11.梁希,近世甲醇定量之新方法,林學,1936(6)。

12.梁希、王相驥,木素定量,中華農學會報,1936(153)。

13.梁希,造林在我們自己的國土上,廣播周報,1939(163)。

14.梁希、周慧明,中國十四省油桐種子之分析,中華農學會報,1939(167)。

15.梁希、陶永時、鄭兆松,重慶木材干餾試驗,中華農學會報,1940(168)。

16.梁希,用唯物辯證法觀察森林,群眾,1941:5~6。

17.梁希、周慧明,中國十四省油桐種子分析第二報,中華農學會報,1941(171)。

18.梁希、周光榮,川西(峨眉、峨邊)木材之物理性,中華農學會報,1941(171)。

19.梁希、周慧明,油桐抽提試驗,中華農學會報,1941(172)。

20.梁希、周光榮,竹材之物理性質及力學性質初步試驗報告,林學,1944,3(1)。

21.梁希,林鐘(復刊詞),林鐘,1946。

22.梁希,科學與政治,科學工作者,1948(創刊號)。

23.梁希、朱慧方,臺灣林業視察后之管見,林產通訊,1948,2(7)。

24.梁希,中國林業(發刊詞),中國林業,1950,1(1)。

25.梁希,這一次的春季造林,中國林業,1950,1(1)。

26.梁希,我們要用森林做武器來和西北的沙斗爭,中國林業,1950,1(5)。

27.梁希,西北林區考察報告,中國林業,1950,1(6)。

28.梁希,在中南區農林生產總結會議上的報告。中國林業,1951,2(2)。

29.梁希,新中國的林業,中國林業,1951,2(3)。

30.梁希,兩年來的中國林業建設,中國林業,1951,3(4)。

31.梁希,組織群眾護林造林,堅決反對浪費木材,中國林業,1951,3(5)。

32.梁希,三年來的中國林業,中國林業,1952(10)。

33.梁希,在林業干部教育座談會上的總結報告,中國林業,1953(11)。

34.梁希,有計劃地發展林業,中國林業,1954(10)。

35.梁希,做好春季造林工作,中國林業,1955(4)。

36.梁希,有關水土保持的營林工作,中國林業,1956(1)。

37.梁希,開化縣不應該開山,中國林業,1956(2)。

38.梁希,綠化黃土高原,根治黃河水害,旅行家,1956(2)。

39.梁希,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中國青年,1956(4)。

40.梁希,爭取做到全國山清水秀風調雨順,中國林業,1956(8)。

41.梁希,婦女有權利要求科學家普及科學,中國婦女,1956(10)。

42.梁希,人民的林業,知識就是力量,1957(10)。

43.梁希,林業工作者的重大任務,光明日報,1957年10月30日。

44.梁希,貫徹農業發展綱要,大力開展造林工作,中國林業,1958(1)。

45.梁希,進一步擴大林業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中國林業,1958(2)。

46.梁希,每社造林百畝千畝萬畝,每戶植樹十株百株千株,中國林業,1958(3)。

47.梁希,讓綠蔭護夏,紅葉迎秋,中國林業,1958(12)。

48.梁希,林產制造化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峡县| 翼城县| 上虞市| 石嘴山市| 黄陵县| 安吉县| 新民市| 平安县| 碌曲县| 潼南县| 华池县| 密云县| 山东| 拜城县| 顺昌县| 无棣县| 建平县| 伊宁市| 昭苏县| 黑山县| 肇源县| 岳阳市| 壶关县| 崇左市| 华亭县| 南江县| 隆化县| 南汇区| 平度市| 祁门县| 新河县| 崇阳县| 明水县| 潜江市| 南和县| 丹东市| 柳林县| 淮安市| 岑溪市| 久治县| 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