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莊育智


莊育智(1924年7月27日—1996年3月23日),出生于廣東潮安。材料科學家、物理冶金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

莊育智出生在一個封建大家庭里。其父莊孚初,與朋友在汕頭合伙開布店,母親是家庭婦女,勤勞賢淑。他們共育有三子一女,莊育智排行第三。莊育智五歲時入潮安縣立第六小學讀書,1933年轉入潮安縣立第一小學,畢業后考入潮安縣立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后,又相繼在香港華仁書院、昆明南菁中學、云南大學附中學習。1942年,他考上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礦冶系,1946年6月大學畢業。大學畢業后,在天津煉鋼廠當工務員。

1947年,莊育智到英國留學,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冶金系讀研究生,先后從事鉛錫合金的時效硬化和鋯粉末燒結金相學研究。前者主要是熱處理基本理論的工作,后者是原子能用結構材料。當時英國有好幾種鋯粉,但各有什么特點,哪種鋯粉適合于原子能的研究,還沒有人進行深入的研究。莊育智想辦法制成鋯粉,并對鋯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金相分析檢測研究,終于找到一種適合原子能生產的結構性能良好的鋯粉,并寫出報告給英國的原子能研究機構。他撰寫了《不銹鋼和耐熱鋼組織結構變動》和《鉛單結晶之X光衍射研究》(XrayStudyofSingleCrystalofLead)兩篇論文,其中《鉛單結晶之X光衍射研究》發表在英國Metallurigia雜志上。他先后獲得利物浦大學冶金工程專業的工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莊育智1951年12月拿到博士學位后謝絕導師的挽留,于1952年1月回到祖國,協助李薰創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難熔金屬室主任和金屬所副所長。從此,他四十年如一日,始終堅守在科研第一線,從事和指導科研工作,在難熔金屬材料、磁性材料、相圖學研究及安全科學技術等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莊育智根據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需要,深入撫順、鞍山、大連的幾個大鋼廠,參加對鋼的質量鑒定和分析工作,解決鋼材質量問題。由于非金屬夾雜物的存在,破壞了鋼的結構的均勻性,影響了鋼的機械性能;具有尖銳棱角的夾雜物將導致應力集中,使鋼材易于斷裂;在軋制過程某些分布于晶粒間界的夾雜物也可能引起熱脆現象。因此研究夾雜物的來源,控制它的形成便成為提高鋼的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研究夾雜物一般是用金相檢查來確定它的類型、大小及其分布情況,但在許多情況下,單靠金相方法并不能達到上述目的,還需要用其他方法來分離鋼中夾雜物,再測定其組成和化學成分。莊育智在參考蘇聯學者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首先在國內建立了電解法分離鋼中金屬夾雜物的技術,開創了國內對鋼中夾雜物和薄板夾層的研究。他通過對電解分離低碳鋼非金屬夾雜物進行系統試驗,對已有電解分離夾雜物方法提出了改進意見。他指出,電解分離鋼中非金屬夾雜物時,電解液的成分及破壞碳化物方法,對分離夾雜物結果影響很大。所用化學試劑,在破壞碳化物的過程中都對夾雜物有影響,因而尋求一種只除去碳化物而不損失夾雜物的方法具有重大意義。他在試驗結果中指出,對分離穩定夾雜物而言,用硫酸亞鐵法進行電解,再用過硫酸銨法或硝酸法破壞碳化物是較為適當的;對分離不穩定夾雜物則以用亞硫酸鈉法(兩種溶液)較為滿意。他應用上述方法,并結合金相檢查對鋼廠低碳鋼板材進行了試驗,得到了有意義的結果,為鋼鐵生產部門提高鋼質量提供了技術依據。

1956年3月,莊育智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撫順石油三廠高壓加氫裝置發生重大爆炸事故。莊育智從現場取回樣品進行金相、X光和力學性能檢測,仔細分析材料的爆炸原因。經反復研究,終于查清了材料爆炸的原因是高壓加氫反應裝置管道材質老化所致。在原油生產提煉過程中,高壓加氫裝置把氫加入原油中要經過2—3米長的不銹鋼管,這種不銹鋼管具有奧氏體、鐵素體兩種相組織,在使用時溫度不能過高,如果過高,其中的鐵素體相在高溫中不穩定,會分解轉化為很脆的δ-相。不銹鋼管長期使用已經陳舊,加上使用時沒有很好地控制溫度,使材質中的δ-相逐漸增多,一旦壓力超過負荷就會發生爆炸事故。找到事故原因后,莊育智和他的助手李有柯對管材的試樣不斷地做熱處理實驗,終于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摸索出修復原有不銹鋼管材的熱處理辦法,圓滿地解決了工廠面臨的難題。隨后,莊育智又針對爆炸事故,結合我國石油化工工業所用的耐熱不銹鋼設備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分別開展了鋼中非金屬夾雜物、鋼中板鋼夾層來源、耐熱不銹鋼中相變與變脆等方面的研究課題。σ-相是一種極脆且硬的金屬互化物,若這種組織沿著鋼的晶粒間界分布,則使鋼變得更脆。當時大多數學者認為,18/8型不銹鋼材在高溫保溫后,其室溫沖擊韌性的降低是由于σ-相的沉淀所引起的。莊育智應用金相法研究了18/8/3CrNiMoTi不銹鋼經1300℃固溶處理后在950℃、850℃及750℃恒溫分解初期金相組織的變化,并用電解分離及X射線衍射方法鑒定在不同恒溫分解階段δ-鐵素體分解的產物。他觀察到:由于提高了固溶處理溫度,高溫固定下來的鐵素體極為不穩定,在分解為奧氏體的同時有TiC的沉淀出現。當δγ的轉變,由于Cr、Mo等合金元素的偏聚不能進行時,才發現殘留的δ-鐵素體轉變為σ-相。這表明在σ-相出現之前,鋼的沖擊韌性已顯著下降,這可能與δ-鐵素體分解初期TiC的沉淀有關。深入了解σ-相形成的過程,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莊育智先后在《金屬學報》和《中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18/8/3/1CrNiMoTi不銹鋼中δ-鐵素體的恒溫分解》、《含鉬復相不銹鋼中X相的形成》等一系列學術論文,從理論上闡明了這類鋼變脆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熱處理工藝,對當時的生產起了很大的指導意義。1959年,莊育智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國勞模群英會。

1958年,當金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由為鋼鐵工業服務轉向為國防技術服務時,所領導讓莊育智帶領幾名年輕人開辟我國冶金科學的尖端——難熔金屬合金的新領域。莊育智回國后一直是研究鋼的,當時已經有了一些基礎,也培養出一些年輕同志,可以說是成果在望了。現在讓他改行去研究難熔金屬,莊育智自己也感到有些可惜。但國家的需要和科學工作者探索未知世界的責任感,使他無條件地服從組織的安排。他領導創建了難熔金屬研究室,開展高溫鉬合金和難熔合金相圖的研究。難熔金屬合金也就是高熔點合金,主要用于航天技術和原子能工業。當時這在我國還是空白研究領域,是一項十分保密的研究課題,既得不到國外的有關技術資料,也找不到現成的熔煉和測試設備。莊育智帶領助手,克服重重困難,自行設計和研制了難熔金屬真空熔煉、加工、測試等許多實驗設備,并順利調試投入使用。他們還建立了相應的測試方法,使難熔金屬實驗室很快完備起來,到1964年基本上接近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這些設備包括:15kg真空自耗電極電弧爐、25kg真空自耗電極電弧爐、小型真空非自耗電極電弧爐、真空淬火爐、真空退火爐、真空持久強度實驗機、小型真空壓蠕變試驗機和真空高溫維氏硬度計等。其中小型真空壓蠕變試驗機和真空高溫維氏硬度計因結構和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1964年全國工業新產品展覽會上獲得三等獎。

莊育智在領導實驗室基本建設的同時,還積極開展高溫鉬合金的難熔金屬合金相圖的研究,建設了相圖實驗室。他系統地研究了鉬合金真空自耗電極電弧熔煉過程中雜質的脫除、合金的凝固和結晶規律;探討了合金元素改善鉬合金韌性的機理。他和他的學生指出:鈦改善鉬合金脆性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增加了氧在鉬合金中的固溶度,改變了晶界上氧化物的分布形態。他們還系統地測定了NbMoZr、MoTiZr、MoWZr、MoB和MoGd等系列相圖。1964年在全國首次難熔金屬學術會議上,莊育智和他的學生共發表了有價值的學術論文30多篇,對我國難熔金屬的科研和生產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研究工作中,他們分析討論后認為,鉬在難熔金屬中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金屬。鉬的一系列工藝問題如果能夠得到解決,其他難熔金屬就不難解決了。經過兩年多時間,他們做了大小上百爐的試驗,經歷了許多次失敗,終于找到了制備鉬合金的一套工藝,煉出了性能合格的鉬合金,并及時進行總結,寫出了十幾篇研究報告和論文,為我國發展鉬合金奠定了基礎。

1965年2月,鞍鋼鋼鐵研究所派人找到金屬研究所,希望幫助無縫鋼管廠解決生產上穿管用的頂頭效率低和壽命短的問題。無縫鋼管是用頂頭穿出來的。頂頭的好壞,直接影響無縫鋼管的產量和質量,過去沿用蘇聯牌號的合金鋼頂頭,每個鋼頂頭在6—7秒鐘內,僅穿一根1米長的不銹鋼管坯就報廢了。由于鋼頂頭耐高溫強度低,穿孔中頂頭軟化劃傷鋼管內壁,造成鋼管內壁不光潔,必須經過一道鏜磨工序,不僅工人勞動強度大,而且產品質量合格率也低。更突出的問題是鋼頂頭只能穿出4—5米長的不銹鋼管,不能生產國家建設迫切需要規格為8—9米長的無縫鋼管。通過在鞍鋼進行調查研究和試探性的試驗,他們決定全部用鉬合金做頂頭。要做全鉬頂頭困難很多。首先必須煉出直徑不小于100毫米的大鉬錠,而過去沒有煉過這樣大的鉬錠;其次必須解決大鉬錠的開坯和模鍛的工藝和設備問題。經過多方積極努力,1965年6月5日,莊育智領導研制出的鉬頂頭在無縫鋼管廠開始了試驗。試驗的最高紀錄是,一個鉬頂頭穿成48根4—5米長的不銹鋼管,而且還在國內第一次穿過了5根8米以上的不銹鋼管,突破了蘇聯專家說的“鞍鋼不能生產長不銹鋼管”的洋框框。試驗結果表明鉬頂頭可使成品率提高15%—20%,還可以省去鏜磨工序。1965年12月最后一批生產性試驗效果更好,一個鉬頂頭以一米長的坯計可穿制150多根不銹鋼管。比鋼頂頭的壽命高150多倍。中國科學院和冶金工業部對該項成果進行鑒定,使之廣泛用于全國耐熱鋼管制造部門,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當時《人民日報》、《遼寧日報》和《沈陽日報》都相繼報道,稱之為工業生產上的一項重大技術革新。此成果1965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64年莊育智被評為沈陽市勞動模范、中科院先進工作者。

十年動亂期間,莊育智克服了極左路線對科研工作造成的嚴重困難,開展難熔金屬高溫宇航結構材料的研究。1968年,莊育智在李薰所長的指導下,接受了代號“705-Ⅱ”工程任務,為我國第一顆返回地面的人造衛星——“尖兵一號”偵察衛星研制外蒙皮的材料和成形工作。人造衛星重返地面時要通過地球的稠密大氣層,高速運動的人造衛星在通過大氣層時,發生空氣動力加熱,產生很高的溫度,足以使一般鎳基高溫合金軟化、甚至熔化。由于材料極易氧化,需要加抗氧化的防護涂層才能使用,因而對衛星蒙皮材料的質量要求很高。當時莊育智已被錯誤地打成里通外國的特務、反動學術權威,但他排除各方面的干擾,與同志們投入精益求精的研制中。選用鉬合金作為板材,要經過熔煉成錠、沖壓成形、淬火、酸洗和焊接等工序。莊育智每道工序都在現場,一道道工序嚴格把守質量關。鉬合金板材經過淬火后,表面有一層氧化皮,要有酸洗工序。鉬合金板材遇濃硝酸產生強烈的刺鼻黃煙。他們共清洗了2000多塊鉬合金板材。每塊板材在焊接前要形成一定的尺寸和弧度,如果尺寸與弧度不對,則整個蒙皮連起來就會變形。通常需要幾十塊板材拼成一個弧板,稍不留心就會出錯。莊育智領導大家克服了沖壓成形、焊接中的種種困難,終于按期完成了人造衛星鉬合金蒙皮的研制。他主持研究的“遙測鈮合金天線”取得成功,從而保證了1975年11月我國第一顆返回地面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按計劃安全降落在地面上。由于貢獻突出,莊育智獲1977年冶金工業部工業學大慶會議表彰,沈陽市、遼寧省科學大會獎和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天線和蒙皮研制分別獲國防科委科技成果獎三等獎和四等獎,所屬總項目獲198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鈮合金耐熱天線的研制成功還為我國各種新型導彈做出了重大貢獻,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十年動亂后,金屬研究所由為國防尖端服務轉到研究材料科學和材料工程。莊育智又走在開拓者前列,開辟了功能材料研究領域。在他的領導下,開展了鈮鈦合金和A15化合物實用超導材料、稀土-過渡金屬化合物永磁材料和貯氫材料、難熔金屬合金耐蝕材料、熱彈性馬氏體效應和形狀記憶合金以及夾層化合物的研究。1980年,他領導研制了鉬-30鎢耐鋅液腐蝕合金,為葫蘆島鋅廠試制成功的耐腐蝕合金揚鋅泵豎軸,比原來豎罐鋅蒸餾爐用的石墨豎軸壽命提高了100多倍,填補了國內空白,榮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領導的稀土-過渡金屬間化合物結構和磁性研究,為發展利用我國豐富的稀土資源和永磁材料提供了理論基礎。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1994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鈮鈦合金超導線研究1988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結合發展稀土磁性材料和稀土巨磁致伸縮材料(TerfenolD合金)的合金相圖和磁性能,先后研究了ErCo和DyCo二元系相關系,(Pr08Tb02)FeAl和(Dy065Tb025Pr01)FeAl贗三元系富Fe區及(Dy06Tb03Pr01)(Fe1xMnx)185系富Fe部分的相圖;Er2Fe17Cx、Dy2Fe17xAl(N或H)y、RCo12xTi(x=1,2)、RCo10Mo2和RT10Si2(T=Co,Co和Ni,Fe和Ni)等稀土-過渡金屬間化合物的結構與磁性。發現了具有應用前景的含Pr新型巨磁致伸縮稀土合金:(Dy,Tb,Pr)FeAl和(Dy,Tb,Pr)FeMn化合物。自1986年起,他先后承擔了8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稀土金屬間化合物和稀土合金相圖或相關系研究、制備稀土金屬間化合物功能材料新工藝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撰寫了許多具有獨到見解的論文,如“Y(Co1xMx)5化合物的結構和磁性能”、“Gd(Co1xNix)5化合物的穩定性與分解機制的研究”等。自1981年起,他先后在國際、國內刊物上發表稀土合金相圖、稀土金屬間化合物結構與磁性的學術論文40多篇,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交流。1981年和1982年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黨員。1982年12月獲全國歸僑、僑眷、僑務工作者先進分子表彰。

由于他在稀土-過渡金屬間化合物結構和磁性研究的成就,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物理實驗室和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實驗物理所先后主動提出建立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合作關系,雙方由1983年起開始進行合作研究。已培養畢業的博士生10人、碩士生30多人,后又與中國科學院金屬所、有色金屬研究總院、華南理工大學等單位合作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20多人。

莊育智還是中國金屬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相圖專業委員會主任,合金相圖國際委員會成員,《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稀有金屬》編委會副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報》、《稀土學報》編委。

1984年11月,莊育智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人事部任鍋爐壓力容器檢測中心主任兼總工程師,從事中心的實驗室建設工作。

1987年9月至1993年9月,莊育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其間,先后于1990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津貼。1994年1月,莊育智任中國勞動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安全科學技術是新興的邊緣學科,也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勞動保護、安全生產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學化和標準化的軌道。隨著勞動安全衛生大量的法規技術標準的頒布和安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概念、新名詞;而從國外翻譯介紹的大量專業術語,不規范,名詞不一,解釋各異,應用困難。因此,急需一部有權威性的綜合的安全科學技術詞典,為安全衛生專業科技詞匯做規范性釋義。1987年3月,勞動部組成以李伯勇副部長為主任委員,莊育智、傅師榮、隋鵬程擔任主編的編委會,組織有關方面專家75人進行編寫工作。該詞典編寫工作歷時5年,共收詞3000條,分為安全管理、工廠安全、礦山安全、勞動衛生工程和裸露壓力容器安全5部分,主要解釋安全科學技術專業術語,或在勞動保護工作中常用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詞匯,并適當介紹了安全生產的法規、標準、機構以及有參考價值的國外情況。莊育智除擔任主編外,還承擔了壓力容器安全部分的編寫工作。在勞動部期間,他還參加安全生產中長期發展綱要、八五規劃的討論,壓力容器國家標準英文本的審定,同時繼續在科學院培養博士研究生,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評審和學部委員增補的評審工作。

1994年12月,莊育智盡管已70歲高齡了,但在要為家鄉教育事業做些事情的想法促使下,他說服老伴,毅然來到華南理工大學任教授。他到華工后不久,不但提出了學科建設的戰略思想,還提出了許多新的學術思想、觀點和戰略措施,并且身體力行去實踐。在他的領導下,機電工程系籌建了磁性材料實驗室,申報的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博士點也獲批準,進一步密切了與中國科學院及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建立了交流網絡,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德·波爾教授也受邀來校講學,并簽訂了合作科研和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協議。在他的帶動下,金屬材料學科老師奮發努力,僅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就獲得了19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莊育智廢寢忘食地工作著,在他的工作日程表上沒有休息日。即使是春節,也在加班加點伏案工作,為申報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新型重稀土金屬間化合物功能材料的研究撰寫申報書。其間還不斷與國內多家高校和科學院系統的有關研究所共同商討申報事宜。

1996年3月7—10日,他為原來所承擔的課題結題和新項目的申報工作,冒著嚴寒只身上北京,一干就是7天;回校后又開始主持研究生論文答辯工作,對十多位畢業研究生的論文一一過目;3月14—18日,為拓展與海外同行的聯系,他又請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德·波爾教授來校講學,商定合作協議;3月19—20日,又為系學位委員會的工作奔走;3月21日晚,莊育智又要到沈陽主持研究生畢業答辯了,這已是短短一個月內的第四次出差了,臨行前,他還照例早晨7點30分到辦公室,與分管科研的系副主任和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教研室主任一起研討金屬材料學科“211工程”建設的立項等問題,一直忙到中午12時才分手。3月23日19時40分,莊育智因勞累過度心臟病突發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莊育智一生為金屬材料學科的發展,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德高望重的學者風范、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和無私奉獻的崇高品德激勵著每一位后來者。

主要論著

1Chuang Yuchih,Xray Study of Single Crystal of Lead,Metallurigia, 1952,(2).

2莊育智、吳昌衡,高矽彈簧鋼中非金屬夾雜物的鑒定,金屬研究工作報告會 刊,1954。

3Chuang Yuchih,Li Yoko,The Formation of σphase in a Modi fied 18/8 Stainless Steel,Acta Physica Sinica, 1954,10(4).

4莊育智、白玉文、李靜媛、李代鐘,電解分離低碳鋼中非金屬夾雜物的研究 ,金屬學報創刊號,1956,(1):59。

5莊育智、吳昌衡,低碳鋼板材夾層的鑒定及其來源的分析,金屬學報, 1956,(2):155。

6莊育智、劉嘉樂,18/8/3/1/CrNiMoTi不銹鋼中δ-鐵素體恒溫分解,金 屬學報,1956,(4):337。

7莊育智、劉嘉樂、張慶春,含鉬復相不銹鋼中X-相的形成,金屬學報, 1957,(1):81。

8莊育智、蔣寧壽,18/8不銹鋼中δ-鐵素體恒溫分解初期的電子顯微鏡觀察,金 屬學報,1957,(3):299。

9莊育智、李有柯、張燕玲,含少量鉬鈦18/8CrNi不銹鋼中δ-鐵素體的恒溫 分解,金屬學報,1957,(4):377。

10莊育智、吳昌衡,α-鐵中的退火結晶,金屬學報,1958,(1):81。

11莊育智、吳平森,鈦對鉬脆性的影響,金屬學報,1963,(2)。

12Chuang Yuchih,Chuang Tsianglin,Wu Cheuanghang,Phase Diagram of the Molybdenumrich Portion of the Molybdenum Boron System,Scientia Sinica, 1964,13(11).

13莊育智,金相研究方法,金屬學報,1964,(2):220。

14莊育智編著,科學技術研究報告,編號:0692,KJ型非自耗電極電弧爐,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出版,1965。

15莊育智、唐全紅、莊祥麟,鉬-鈦-鋯與鉬-鈮-鋯兩三元系平衡圖中1200℃恒 溫截面的研究,金屬學報,1966,(1):63。

16莊育智、李朝武、莊祥麟、高蓮梅,鉬-釓系相圖的研究,金屬學報, 1966,(1):110。

17Chuang Yuchih,Ny Kuonien,A Study of the Isothermal Section at 120 0℃ of the Ternary System WMoZr,Acta Metallurgia Sinica, 1966,9(2).

18YCChuang,CHWu,CCLi,SCChang,MSWang,Structure and Magnetic P roperties of Gd(Col-xMx)5 Compounds,Jof LessCommon Metals, 1981,78(2).

19Chuang Yuchih,Tang Chuanhong,Chuang Tsianglin,Behavior of Hydr ogen in Niobium,ZMatallKunde,Bd,1982,73,H5,301.

20YCChuang,CHWu,YCChang,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Y(Co l-xMx)5 Compounds,Jof LessCommon Metals, 1982,84(201).

21YCChuang,CHWu,YCChang,An Investigation on the Metastable Charac ter of Y(Co,M)5 Compounds,Jof LessCommon Metals, 1982,83(235).

22YCChuang,CHWu,TCLi,SCChang,LKao,Metallographic Study of the  Stability and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of Gd(Col-xNix)5 Compounds,Prac tical Metallography,1982,19(495).

23YCChuang,MSWang,Current Phase Diagram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WuLi(Physics), 1983,12(390).

24YCChuang,YCChang,Magnetic Properties of RETransition Metal In termetallic Compound,Chinese Jof RareEarths,1983,2.

25YCChuang,CHWu,et al,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Ho2( Co,M)17Compounds,Proceeding of 6th International Workship on Rare EarthC obalt Permanent Magnets,761 Baden,Vienna,1982,Edited by FFidler,Jof Less Comm on Metals,1984,96(183).

26YCChuang,CHWu,et al,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Pr(Co l-xNix)5,Jof Lesscommon Metals,1984,97(245).

27YCChuang,HALiu,et al,Metallographic Study of Stress Corrosion C racking of Ti15Mo Alloy in HCl-CH3OH-CH3OPSCl2 Solution,Practical Metall ography,1984,21(122).

28Metallurgical Behavior of NbTi Electrode Trip during Consunable Arc  Smelting,Bulletin of Materials for Energy Systems,1984,1.

29YCChuang,HALiu,SCC of Ti15Mo Alloy in HCl-CH3OH-CH3OPSCl2 Solution,Published in ZMetallkunde.

30YCChuang,JJiang,YCChang,Mossbauer Effect Study of Y2(Co1-x Fex)17 Compounds,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Jof Lsee-Common Metals.

31YCChuang,CHWu,HBChen,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eprties of GdCo 5-xMx Pseudobinary Compounds Ⅰ Structure,To Be Published in Jof Less Common Metals.

32YCChuang,CHWu,HBChen,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eprties of GdCo 5-xMx Pseudobinary Compounds ⅡDecomposition Behavior,To Be Published in Jof LessCommon Metals.

33YCChuang,CHWu,Investigation of the 700℃Isothermal Section of the CobaltRich Portion of the PrCoB Temary Phase Diagram,JLessCommon Met.,1987,135(5).

34YCChuang,CHWu,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Phase Equilibria  of Nd(Col-xMx)5Compounds(M=Ni,Cu,Al),JLessCommon Met.,1987,133(215).

35YCChuang,CHWu,Investigation of the Partial Phase Diagram of the P rCoNi Ternary System,JLessCommon Met., 1987,134(7).

36莊育智、吳昌衡、蘇旭平,Y-Co系的研究,中國物理學會第五屆全國相圖 學術會議論文集,1988年11月。

37莊育智、吳昌衡、謝金強,5at%Ga替代Fe對Nd-Fe-B系Fe角相關系的影響, 中國物理學會第五屆全國相圖學術會議論文集,1988年11月。

38莊育智、吳昌衡、鐘夏平,Nd-Fe+5at%Al-B系富Fe+5at%區相圖及相結構的研 究,中國物理學會第五屆全國相圖學術會議論文集,1988年11月。

39莊育智、吳昌衡、葛蔚青,Nd-(Fe+10at%Co)-B系富(Fe+10at%Co)區900℃等 溫截面,中國物理學會第五屆全國相圖學術會議論文集,1988年11月。

40(聯邦德國)蘭格主編,莊育智等譯,工程事故的系統分析,勞動人事出版社, 1989。

41莊育智等主編,安全科學技術詞典,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

42莊育智、張維敬,相圖研究的現狀及發展,科學通報, 1991,36(9):641~6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景谷| 赤峰市| 黔江区| 上林县| 林甸县| 湘阴县| 云梦县| 手机| 房山区| 绵竹市| 明溪县| 湖北省| 涿鹿县| 周至县| 长寿区| 大安市| 阿巴嘎旗| 平舆县| 建宁县| 高雄县| 太和县| 双江| 中阳县| 印江| 大竹县| 喀喇沁旗| 克拉玛依市| 蓬莱市| 延川县| 竹山县| 高雄县| 浠水县| 滕州市| 夹江县| 沁阳市| 汉阴县| 河源市| 崇仁县| 临猗县|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