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周廷儒


周廷儒(1909年2月15日—1989年7月18日),出生于浙江新登。地貌學家、自然地理學家、古地理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周廷儒出生于小商人家庭,9歲喪父,由母親及兄長撫養成人。清貧的家境更促使周廷儒從小養成刻苦學習、自食其力的品格。1927年他于嘉興秀州中學畢業,并于1929年進入廣州中山大學地理系學習。1933年畢業,以《廣州白云山地形》的論文獲學士學位。畢業后留校擔任德籍地貌學家卞沙(WPanzer)教授的助教,奠定了一生的科學研究方向。1935—1937年,周廷儒任教于浙江杭州高級中學,1938年任教于西南聯大史地系,1940年應聘為中央研究院在重慶北碚建立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2年晉升為副研究員,并應復旦大學之聘在史地系任兼職副教授。1946年春,周廷儒獲中英庚子賠款公費留學資格,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學習,1948年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回國后,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并兼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地學系教授。1952年擔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主任,至1983年離任,任職長達30年。

周廷儒從青年時代就立志學好本領,報效國家。他于20世紀30年代初獨自冒險到大理蒼山洱海及賓川雞足山一帶進行野外工作,后參加嘉陵江考察隊,沿江步行400千米,繪制了嘉陵江曲流分布圖。他與施雅風、陳述彭撰寫的《中國地形區劃草案》,首次提出中國地形三大區劃分思想,運用景觀分帶學說和專門方法研究了中新生代時期自然地帶分異的規律,重建了第三紀和第四紀的自然地帶和自然區。周廷儒主要的貢獻集中在地貌學、自然地理學和古地理學方面。

周廷儒作為地貌學方面專家,對干旱區地貌研究做出重要貢獻。他在國內率先提出了維護干旱地區結構脆弱的生態系統平衡的迫切性,對上下游農業開發必須取得協調等方面問題提出了警告。

周廷儒在地貌學方面早期成就在于對河流地貌發育過程的研究。他分別于1941年和1943年發表的《離堆與離堆山考》、《嘉陵江上游穿斷山之舉例》等文,通過解釋嘉陵江河谷的發育歷史和流域內現代地貌的特征與成因,闡明了準平原面上的老年期河流在地塊抬升過程中的“回春”規律。20世紀40年代在北碚中國地理研究所工作期間,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當時國民政府“建設大后方、開發大西北”方針下,對四川、青海、甘肅一帶國土、資源等做實地考察、研究。他參加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足跡遍及流域上下游,參與完成《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報告》,并發表多篇論文,對流域內的地貌發育等方面多有闡發。1942年夏,作為西北史地考察團成員,經由蘭州,沿湟水谷地、青海湖至柴達木盆地,再穿越祁連山至河西走廊,多次出入于荒無人煙之地,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陸續發表《甘肅、青海地理考察紀要》及區域地理、地貌等方面的論著。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期間,受文化景觀學派創始人美籍德國學者索爾教授學術思想影響,他以1942年在西北考察所收集的資料為基礎,融匯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現象,撰寫了《甘肅走廊和青海地區民族遷移的歷史和地理背景》的碩士論文。

周廷儒還以一個地貌學家、自然地理學家的眼光對新疆境內一些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地理與古地理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做出解釋,指出了新疆山地冰川發育過程的獨特模式。新疆地區的地貌發育受新構造運動、干旱區氣候條件、沉積規律以及中生代以來的地質歷史的影響,有其獨特的規律。周廷儒綜合各方面因素,對各山地、山間盆地、山前地帶的地貌分別做出了細致的分析與說明。

塔里木河中游河道動蕩不定、易于發生變遷。泥沙沉積作用快,河床易于淤高,不能容納洪汛時的流量,往往突破自然堤而改變它的流路。根據實地考察,他提出了致使河道變動的規律極為復雜的幾種因素,還根據最近河道變遷歷史和航空照片進行判斷,提出現階段的塔里木河是由南向北變動的結論。既分析了河道動蕩的原因,又指明當前變化的趨勢,對防洪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塔里木盆地中的羅布泊,已因湖水干涸而消失。但從20世紀初以來,它的遷移問題一直在地學界有所爭議,1959年,根據考察資料及衛星照片的分析,周廷儒認為羅布泊在歷史時期從來沒有遷移到別處去過,只在湖盆內部受到最新構造運動和水文變化的影響,表現出各個時期積水輪廓的變動,并非“游移湖”。

關于新疆一帶歷史時期是否存在日益變旱的趨勢,又是一個直接關系到開發方向的重大問題,對此,各專家意見分歧。周廷儒通過實地考察認為,綠洲居民砍伐沙丘上的灌木作為燃料,甚至破壞保護綠洲的樹木,引起沙丘的移動,增加了沙地的吹蝕作用,是綠洲田園與灌渠被風沙湮沒的主要原因?,F今湮沒在沙漠里的古城廢墟,主要是荒漠區河流改道引起的。近數百年來,塔里木河分支上的河岸綠洲因為河道淤塞而放棄耕地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山麓扇形地綠洲耕地面積的擴大,灌溉用水增多,也使下游河道縮短,胡楊樹枯死,導致土地沙化。他認為,新疆的自然旱化趨勢并不一定顯著,而是人類活動導致環境退化。這些結論,為維護新疆地區的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作為自然地理學方面的專家,周廷儒為我國綜合自然地理區劃方案、新疆綜合自然區劃方案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50年代初期,他即已從事綜合自然區劃工作。60年代,連續撰文闡明綜合自然區劃的原則、方法、目的等問題,發表的有關論文,都是我國地理學方面的重要文獻。他的區劃方案的特色在于強調貫徹“必須考慮到區域發展的歷史過程”的觀點,提出在必須探求主導因素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時,要考慮到主導因素并不能作為區劃的絕對標志,只有區域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地理過程所產生的自然物體,才是客觀的區劃的絕對標志。1963年發表的《中國自然區域分異規律和區劃原則》一文,以沉積物和風化殼所反映的氣候特征及生物化石群為依據,論述了早第三紀中國境內地帶分異的規律,在此基礎上探討由于古地中海的消失,歐亞大陸連成一片,中國內陸大陸性氣候加強,大陸和太平洋的對比關系,破壞了早第三紀行星風系統的地帶規律,以及青藏大山原的隆起和東部地勢相對下降,引起了西風急流的動力作用,改變了中國各處氣候條件,導致“五大地域的形成”。提出了“以氣候—構造作用為主導因素”的“五大地域”方案,即東部季風林地域、中部干草原地域、西部干荒漠地域、外部青川藏山原邊緣高山地域及內部青藏山原寒荒漠地域。1983年發表的《中國第四紀古地理環境的分異》,再一次從第四紀以來的自然地理演變,闡明了我國三大區的分異規律。

作為我國地理學界古地理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周廷儒早期的古地理研究工作著重在中生代白堊紀以來新疆自然環境的演變過程,并發表論文多篇。20世紀70年代以后,除了以專著闡述古地理學原理和研究方法,以及中國第三紀以來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演化過程和規律外,還致力于探討華北第四紀古地理問題以及中國東部季風區第四紀冰期的環境問題。他從環境整體協調的觀點出發,提出中國境內第四紀寒冷期的地帶性問題和冰期雪線問題。根據冰期冰緣永凍帶的位置和地帶雪線高度,從而判斷,當時中國東部黃土帶或亞熱帶如要發生山地冰川,必須是在高度3000米以上的山地。并從冰蝕地貌與雪蝕地貌、真冰磧和假冰磧、網紋紅土與古風化殼的關系等方面,對中國東部中低山地區曾被廣泛認為是“冰川遺跡”的地貌現象提出質疑。這一重要見解的正確性,日漸為后人的工作所證實。

周廷儒于1950年應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主任黃國璋聘請回國。在北京師范大學,除從事教學工作外,為適應祖國開發建設的需要,曾多次參加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綜合考察工作和科學研究。1951年,參加內蒙古鐵路選線考察。1952年,參加華南自然地理考察。1953—1955年,參加中國自然區劃工作,先后參與完成《中國地形區劃草案》、《中國綜合自然區劃草案》。并參與編著《東北地貌》、《華北地貌》等著作,列入《中華地理志叢刊》出版。

1956年周廷儒參加規模宏大的中蘇合作新疆綜合考察工作。其后連續4年,風塵仆仆,每年春季出發,秋后返回。1956年,考察北疆,從南坡登阿爾泰山,并兩度穿越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又考察了天山北麓的瑪納斯河地區。1957年,攀登天山山地,重點考察伊犁谷地和大、小尤爾多斯盆地等水草資源豐富的山間谷地,并到達吐魯番、焉耆等地。1958年,考察南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并親率科學考察小組對塔里木河中游做專門考察。1959年,考察塔里木盆地南緣及昆侖山脈北坡地區。通過實際工作,對新疆的地貌、自然地帶分異規律、第三紀以來自然地理的演變等,都有精辟的論述發表,并參與撰寫、主編新疆綜合考察隊地貌考察組的主要成果《新疆地貌》專著。

通過長期實踐,周廷儒認識到現代自然地理環境有它的繼承性和演變過程,需要查明自然地理的發展歷史,才能對現代規律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推測未來的發展趨向。周廷儒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應發展自然地理學的古地理研究方向。1962年,他在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開設古地理學課程,隨后創建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研究室成立伊始,即率領全室人員到內蒙古涼城岱海盆地及晉北大同、陽高等地開展第四紀古地理研究。

1972年,中國科學院決定成立《中國自然地理》系列專著的編輯委員會,組織各方面專家從事此項專著的編著工作。周廷儒受聘為編輯委員會委員,并承擔《中國自然地理·古地理》分冊的編著任務。他從1973年起,歷時4年,寫成40萬字的專著。

周廷儒畢生從事地理科學研究,同時在地理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培養人才方面,特別重視加強理論基礎和野外工作能力的訓練。他在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長期講授基礎課程和開設研究生課程,所培養的博士、碩士、本科生,遍布全國,已有許多成為我國地理教育、地理科學界的骨干。

20世紀50年代初,他多次率領學生到膠東、遼東等地做地貌、區域地理實習。1976年以后,周廷儒領導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古地理研究室的科學研究工作,開展華北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并招收研究生。周廷儒以自己60年代開設古地理學課程時所編的教材為基礎,吸收國內外最新成果,編著出《古地理學》一書,作為基礎理論著作。與此同時,周廷儒致力探討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問題,為此多次去野外做實地考察。1981年,古地理研究室建立博士點,在周廷儒指導下,開始培養博士研究生。

周廷儒歷任中國地理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報副主編、國家教育委員會教材編審委員會地理組委員。

主要論著

1周廷儒,新疆綜合自然區劃綱要,地理學報,1960,26(2):87~103。

2周廷儒,中國自然區域分異規律和區劃原則,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3,(1):89~114。

3周廷儒,新疆第四紀陸相沉積的主要類型及其和地貌氣候發展的關系,地理學報,1963,29(2):109~129。

4新疆綜合考察隊地貌組,新疆地貌,科學出版社,1978。

5周廷儒,近三十年來中國第四紀古地理研究的進展,地理學報,1979,34(4):279~292。

6周廷儒,古地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7周廷儒,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作用的探討,第三屆全國第四紀學術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82。

8周廷儒,中國第四紀古地理環境的分異,地理科學,1983,3(3):191~204。

9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地理·古地理(上冊),科學出版社,1984。

10周廷儒,新生代以來中國自然地帶的變遷,中國第四紀研究,1985,6(2):89~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平远县| 万州区| 平凉市| 宝应县| 黑河市| 锦屏县| 张北县| 仁寿县| 丁青县| 富裕县| 濉溪县| 呼图壁县| 景东| 北川| 镇坪县| 巴彦淖尔市| 天峨县| 漾濞| 炎陵县| 房山区| 临高县| 贡嘎县| 固安县| 尤溪县| 临海市| 朝阳区| 昌邑市| 汨罗市| 林州市| 鄂尔多斯市| 延寿县| 孝义市| 通河县| 湘潭市| 和顺县| 介休市| 秦安县| 东乡族自治县| 庆云县| 松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