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中(1932年6月20日—1997年5月1日),出生于山東威海。前寒武紀地質學家、地球化學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2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孫大中出生在山東省威海市一個三面環山的小村,家中世代務農,父親后來經商,母親是家庭婦女。孫大中在家鄉度過幼年,后全家遷居天津。新中國成立不久,孫大中隨父親到了香港,就讀于香港華南中學。一年后返回內地,1951年畢業于南開中學,并考入清華大學地質系,院系調整后入北京地質學院。1955年大學畢業,在合肥工業大學(前身為淮南煤炭專科學校、合肥礦業學院)礦物學教研室任助教。其間曾先后回母校和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師從蘇聯專家拉迪什教授和郭承基教授進修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礦物地球化學。1958年底被破格晉升為講師,并任礦物實驗室主任。1964年調到地質部華北地質科學研究所(現國土資源部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殘酷迫害。徹底平反后,先后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地層構造研究室副主任、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室主任、同位素地質研究室主任等職。1992年調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任負責人、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等。
長期以來,孫大中主要從事前寒武紀地質、地球化學研究,并為之奮斗一生。他勤于實踐,勇于探索,在科研和教學工作中展現出他的才華。40多年來,盡管他歷盡了風雨坎坷,但他報效祖國的熱忱不變,追求科學真諦矢志不移。從華北到華南,從太古宙到元古宙,從地表到深部,他所涉及的相關領域寬、地域廣,加之長期而系統的優勢,使他在前寒武紀地質科研領域多有建樹。他通過對我國前寒武紀基底的研究,總結出我國大陸地殼的地球化學性狀、地殼增長方式和主要增長階段等演化規律,并與世界其他主要地區對比,指出中國前寒武紀地質的特點和研究重點。中條山和冀東是他研究前寒武紀地質的兩個主要的基地,他曾兩下冀東、三上中條山,為這兩個地區的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用他自己的話說:“每一塊石頭都踩過,每一個細微的地質現象閉上眼睛也能描繪出來。”他在學術上不肯停留,不愿重復,每一次研究工作都在已有的基礎上向更高的層次努力。辛勤耕耘的收獲凝聚成7部專著(包括合著)、100多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部委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共7項。
從大學時代起,孫大中就與中條山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并由此開始了他研究前寒武紀地質的生涯。1955年,孫大中為做畢業論文獨自到中條山進行野外工作,一上中條山。孫大中在完成野外工作外,還草測了一份1∶50000的前寒武紀地質圖,并發現了后經勘探證實為中型礦床的廟疙瘩銅礦。他由此寫就的《中條山前寒武紀地層和構造》的大學畢業論文,對中條山地區擔山石群的劃分和中條運動的厘定有貢獻。該論文被學校推薦為“畢業論文樣板”,并在《地質學報》上發表。他文中的觀點,至今仍為大多數研究者所引用。
1972年正值“文革”期間,孫大中戴著“特嫌”的帽子,二上中條山。他邊“改造”邊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參加了中條山銅礦地質研究工作,孫大中雖被打入“另冊”,但他不計榮辱,不圖虛名,顧全大局,忘我工作,以他的執著、勤奮和工作能力,在學術上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他自尊自重、不卑不亢、忠實工作、樂于助人,贏得了科研隊全體成員和地質隊、礦山地質人員的贊佩和尊敬。這次科研工作使中條山地區前寒武紀地質和銅礦地質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出版的專著《中條山銅礦地質》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該書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也是迄今對本區區域成礦作用所做的比較全面、系統的總結。
20世紀80年代末,孫大中帶隊三上中條山,在前兩次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他用綜合年代學方法建立了該地區前寒武紀年代構造格架,并提出用火成巖年代—地球化學作為巖石圈探針的新方法,建立年代地殼結構模式,剖析了構造—熱事件和銅礦成礦歷史,填補了全球24億—20億年期間巖漿活動的空白。這一科研成果不但開辟了我國年代構造格架研究之先河,也為他提出地質、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相結合,從“四維”角度研究地殼演化的動力學過程的學術思想打下了基礎。后來,華南深部地質的研究工作就是這一學術思想的體現。他們的《中條山前寒武紀年代構造格架和年代地殼結構》一書是這項科研成果的總結,是國內這一研究領域最早、最系統的專著。
冀東是我國早前寒武紀地質的典型地區之一。1978—1981年,孫大中領導的課題組,開展了“冀東地區前震旦地層劃分、對比及其成礦性研究”的工作。80年代后期,他又帶隊進行“冀東太古宙含金巖系”的研究。對早前寒武紀地層,特別是深變質地區地層研究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分別以“綜合地層法”和“構造地層法”建立深、淺變質地層層序,對我國前寒武紀地層學的研究有積極的影響,為他以后認識和總結陸臺,乃至中國前寒武紀地殼演化的規律打下了基礎。此外,他還提出花崗質巖漿侵位也可形成麻粒巖的新觀點。1984年出版的專著《冀東早前寒武紀地質》是研究我國前寒武紀高級變質區較早的一部專著,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
20世紀80年代后期,孫大中把研究的目光從華北轉向華南,以便對比中國南北古老地殼的差異和總結我國古老地殼的特點,這也是他提出和實踐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方法相結合研究深部地質,進而研究大陸地球動力學的開始。他開展相關課題4個,并先后以前寒武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和各省有關機構共同組織贛浙閩和兩廣地質考察。他出版的專著《華南深部地殼結構及演化》(第二作者)提出華南地殼深部存在較大范圍的古老基底的觀點。他總結出我國主要古老地塊形成、增長和聚合的時間,還針對我國前寒武紀地質和金屬成礦作用的特點,就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和找礦工作戰略多次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建議。
作為一個前寒武紀地質學家,孫大中較早認識到同位素年代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對于前寒武紀地質學的重要性,在研究工作中重視應用同位素地質學解決前寒武紀地質中的問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他就將中條山地區數十個K-Ar法年齡數據用概率統計的方法,得出前寒武紀巖石、成礦和重要的構造—熱事件的相對時間,對于認識該地區前寒武紀地質演化過程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他對同位素地質學的建設和發展,給予極大的關注和支持。80年代初,他建議單位領導加強同位素地質學科建設,派技術人員到國外學習,最早引進鋯石U-Pb稀釋法,為天津地礦所同位素地質研究室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90年代初,他曾為我國引進先進的離子探針質譜多方努力,給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室以力所能及的支持。他通過長期實踐,對若干測年方法進行分析、對比和評估,從地質學的角度探討它們在前寒武紀地質研究中的適用性。這對于前寒武紀地質工作者和同位素地質工作者都不無啟示。
孫大中善于學習國外的先進科研方法和理論,不斷追蹤前寒武紀研究的前沿。但他從不盲從,更不妄自菲薄,不囿于洋人的觀點和理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這是他科研思維的一個閃光點。國際學界認為,24億—20億年期間,全球缺乏巖漿活動的記錄,是巖漿靜謐期。孫大中通過年代構造格架研究,證明我國中條山地區該時期不但巖漿活動頻繁,而且還形成了舉世聞名的中條山銅礦。丹麥一著名的地質學家曾對孫大中的某個學術觀點有異議,要求來華實地考察。經過共同的工作,這位地質學家改變了看法,而且主動提出合作撰寫有關的學術論文。回國后他發表觀感,贊揚中國學者重視實踐,具有豐富的研究前寒武紀的經驗和理論基礎。
孫大中長期擔任中國地質學會前寒武紀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前寒武紀地層分會中國投票成員、太平洋科協中國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在任職期間,他代表我國參加全球前寒武紀時代劃分方案的制訂,根據我國前寒武紀地質的實際,表達對元古宙與太古宙的界限和再劃分的意見,為這兩個劃分方案的確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曾主持召開了“國際元古活動帶地球化學和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依靠地方職能機構和學術團體多次組織有關的專題學術討論會和現場考察,還舉辦培訓班等,使專業委員會的學術活動活躍而有效。他自己在各種場合做學術報告、講座近30次之多。他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和地質考察,把全國的前寒武紀地質和研究進展介紹到世界,將國外新的學術動態,加上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及時向領導部門匯報,并書面發表或在有關會議上介紹,推動我國前寒武紀地質研究與國際接軌。他對于促進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和我國前寒武紀地質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2年底,孫大中調到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此時正值世界環境與發展的里約熱內盧會議之后,中國政府莊嚴地做出履行《21世紀議程》的承諾,并積極組織編制《中國21世紀議程》。孫大中深感地學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地學研究需要調整自身結構,擴大研究領域,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1994年,他不顧自己年逾60,毅然決定以主要精力轉向可持續發展研究。在當時許多人、甚至一些領導尚不了解“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他以一個科學家的敏銳、執著和責任感不遺余力地宣傳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戰略思想。在“94建立廣東發展新優勢研討會”上,他做了《可持續發展及在廣東省的可行性》的發言。他的力作《可持續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概念》一文就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由來、意義、研究內容、可操作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等做了全面的闡述,成為許多文集爭相收集的佳作,影響十分廣泛。在1995年廣東省政協七屆三次會議上,他又以《加強公益性研究,促進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進一步闡述了對可持續發展中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關系,科學技術以及科學家在實施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關鍵問題的看法。1996年,他發起成立我國第一個有領導干部、自然科學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組成的省級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并任第一任會長。另一方面他依靠各級組織,舉辦研討會、報告會,廣泛宣傳可持續發展思想和戰略。他自己就以《可持續發展工程與能源》等親自為研討班講課,與大家座談討論。還不辭勞苦應邀到省委黨校、市委黨校、大專院校等十幾個單位去做報告。即使后來病重,仍帶病堅持工作。他的行為和學術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孫大中在廣東工作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他為廣東的發展傾注了一腔熱忱,為廣東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孫大中是青年的良師益友,他以才教人,更以德育人。他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樂意與青年人共同探討。他不是把青年人培養成自己的追隨者,而是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他培養的博士、博士后現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主要論著
1孫大中、石世民,山西省中條山前震旦系地層及構造,地質學報,1959 ,39(3)。
2中條山銅礦地質編寫組,中條山銅礦地質,地質出版社,1978。
3Sun Dazhong,Wu Changhua,The Principal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 racteristics of the Archean Greenstonegneiss Sequence in North China,Spec Pub sAustralia,1981,7.
4孫大中、吳昌華,中國綠巖帶何在?地質科技通報,1982,7。
5孫大中主編,冀東早前寒武地質,天津科技出版社,1984。
6Cheng Yuqi,Sun Dazhong,Wu Jiashan,Evolutionary Megacycles of the Earl y Precambrian ProtoNorth China Platform,Journal of Geodynamics,1984,1.
7Sun Dazhong,Lu Songnian,A Subdivision of the Precambrian of China, Precambrian Research,1985,28.
8董申保、沈其韓、孫大中、盧良兆,中國變質地質圖1∶4000000(附說明書), 地質出版社,1986。
9孫大中、陸松年,華北地臺的元古宙構造演化,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報,1987,16 。
10胡為興、孫大中,中條山早元古代銅礦成礦作用及演化,地質學報,1987,61( 2)。
11孫大中,對早前寒武高級變質巖地層劃分和綠巖帶問題的討論,中國變質地質 圖編制與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地質出版社,1987。
12孫大中、翟安民,古華北陸臺早前寒武紀地殼演化的幾個問題的討論,中國變 質地質圖編制與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地質出版社,1987。
13Sun Dazhong,Tectonic and Geochemical Development of Archean and Proterozoic Mobile Belts in Eastern China,Progress in Geosci ences of China,(1985—1988)——Papers to 28th IGCGeolPublHouse,1988,3.
14孫大中、王魁元、王俊連、楊春亮、趙福明,冀東太古宙含金巖系的研究,中 國金礦主要類型區域成礦條件文集,2:冀東地區,地質出版社,1989。
15Sun Dazhong,Hu Weixing,Tang Min,Zhao Fengqing,Condie,KC,Origin of Late Archean and Early Proterozoic Rocks and Associated Mineral Deposits from t he Zhongtiao Mountains,Eastcentral China,Precambrian Research,1990,47,3.
16孫大中,前寒武紀地質年代學問題的探討,中國區域地質,1990,4。
17孫大中、胡維興,中條山前寒武紀年代構造格架和年代地殼結構,地質出版社 ,1993。
18孫大中,可持續發展與廣東省實施的可能性,“建立廣東省發展新優勢研究 會”專題報告,1994。
19孫大中、朱炳泉、趙振華、李獻華、王江海,大陸地球化學動力學,21世紀初 科學發展趨勢,科學出版社,1996。
20孫大中,可持續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概念,學術研究,1996,1。
21孫大中,珠江三角洲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珠江三角洲經濟,1996, (1~2)。
22Sun Dazhong,Li Xianhua,Qiu Huaning,Geochronology,Accretion and Tecto nic Framework of Precambrian Continental Crust of Eastern China,Wang Hongzhe n et al(eds):Proc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VSP,1997,1.
23金文山、孫大中,華南大陸深部地殼結構及其演化,地質出版社,1997。
24孫大中,中國太古宙,地球化學,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