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吳傳鈞


吳傳鈞,(1918年4月2日—2009年3月13日),號任之。出生于江蘇蘇州。經濟地理學家、人文地理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

吳傳鈞出身于書香門弟。父親是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當過法官和律師,還是著名書法家。母親是一位賢妻良母型的家庭婦女。吳傳鈞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出于樸素的愛國愿望,立志走“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1936年高中畢業后,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大學地理系。1941年7月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后,考入本校研究生院,成為該院地理學專業第一位碩士生。1943年7月獲得理科碩士學位,畢業后留校當講師。1945年,進入英國利物浦大學研究生院深造。1948年7月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并毅然返回到正處于動亂之中的祖國。

吳傳鈞長期從事地理學的綜合研究,是我國現代經濟地理學與現代人文地理學的學科帶頭人。20世紀50年代提出經濟地理學并非一般所說的經濟科學,而是與自然科學及技術科學密切交叉,具有自然—技術—經濟三結合特點的邊緣科學。80年代提出地理學的中心研究課題是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發展過程、機理和結構特征、發展趨向和優化調控,這些學術見解推進了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吳傳鈞的研究是隨著20世紀中期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而進行的。他立足于地理學,廣泛涉及人文地理學的諸多研究領域,并在學科建設、學術組織、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都有重要建樹。

吳傳鈞學術研究最初側重于農業地理和土地利用,并始終把這兩者作為研究重點,為發展我國農業地理學研究和土地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礎。他認為,“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有別于國民經濟其他生產部門的顯著特點在于,它和地理環境的關系非常密切。在我國經濟落后、人民生活困難時期,地理學為農業服務,既可以發揮學科優勢,又能夠在生產實踐中促進學科發展。而土地利用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核心,正是地理學著力研究的問題”。他研究農業地理就是從土地利用入手。他的《中國糧食地理》、《威遠山區的土地利用》、《中國稻作經濟》3篇學士、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都屬于這兩個范疇。20世紀50年代初,他調查了南京市土地利用情況,并編制了我國第一幅大比例尺彩色土地利用圖。隨后,他參加了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進行東北地區土地利用研究。60年代他從事一系列以農業區劃為中心的工作。70年代初期,他進行大興安嶺地區宜農荒地資源考察,又到東南、西北和西南各省區進行農業生產典型調查。隨后,他承擔全國科技發展規劃第108項重點任務。其間,由他負責設計、組織全國協作完成的755萬字《中國農業地理叢書》,已由美國國會圖書館譯成英文。他主編該叢書的主卷《中國農業地理總論》,對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條件、特點、水平、潛力及地域差異進行了綜合分析和理論概括。其中有關對商品糧基地建設和山區綜合開發的論證均被生產部門所采納。這項成果為后來由國家農業區劃委員會主持的全國農業區劃工作奠定了基礎。80年代初,吳傳鈞受中國科學院委托,主持全國1∶100萬土地利用圖編制和研究的國家重點課題。所編制的《中國1∶100萬土地利用圖》,是他組織全國41個單位300人歷時10年完成的世界上第一本全國規模的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圖集。在該圖集中,他創造性地設計了用底色、線條、符號、注記來表現3個層次66個類型的方法,使圖面直觀地反映了我國土地利用的地域差異和分布規律,超過了美、英、日、蘇等國土地利用分類和制圖水平,在設計水平、分類系統、圖幅載量等各個方面均位居國際領先地位,成為我國搞好國土資源管理、制定農業發展規劃、進行國力綜合研究的科學依據。同時,在他領導下制定的《1∶100萬土地利用制圖規范》成為編制土地利用圖以及開展全國性土地利用研究的指南。

吳傳鈞的研究在經濟地理學上不斷創新,開拓了國土整治研究新領域。他在研究中不只局限于農業地理,而是順應國家經濟發展各個階段的形勢和任務,來確定各個階段的研究方向,面向整個經濟地理學。20世紀50年代初期,他承擔鐵道部包頭—銀川—蘭州的經濟選線調查和黃河流域規劃。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他參加中蘇兩國科學院合作的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華北地區工業布局和工業用水調查。90年代,他雖年逾古稀,仍主持“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1949年后地理工作者雖然為國家經濟建設開展了資源考察、區域開發、制定規劃等工作,但未能把理論研究放在應有的位置,以致地理學本身的理論建設尚很薄弱,吳傳鈞倡導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在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建設中起了重大作用。

20世紀50年代初,吳傳鈞受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的委派,前往蘇聯科學院生產力研究委員會學習組織綜合考察和開展經濟地理研究的經驗。他結合多年的潛心研究和實踐體會,認為我國在當時學習蘇聯地理學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不同意將這門學科看做是純經濟科學的范疇。1960年他發表了論文《經濟地理學——生產布局的科學》,提出“這門科學是與自然科學、經濟科學、技術科學關系非常密切,具有自然—經濟—技術綜合特點的邊緣科學,是整個科學體系中不可缺少,也是其他任何一門科學所不能代替的”新見解。20世紀80年代初,他又根據該科學的實踐和發展,在中國地理學會第四屆代表大會上所做的《地理學的特殊研究領域和今后任務》的報告中,提出“經濟地理學不應只是以研究生產配置為主的狹義生產地理學,而是以研究人類經濟活動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結構特點、發展趨向和優化調控為中心,包括生產、流通、消費各個領域的廣義經濟地理學”的新論述。他所倡導的科學新內涵,使廣大同行明確了這門科學的性質和任務,對我國經濟地理學的建設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吳傳鈞作為我國地理學界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在1981年我國提出進行國土開發整治的重大任務不久,就指出“國土整治所涉及的資源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大規模改造自然工程的可行性論證與后效預測,地區建設和生產力的總體布局,各項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的合理安排,以及不同地域范圍環境的綜合治理和保護等問題,歸根結底是要理順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而這些正是地理學研究的中心目標。國土整治和地理學兩種研究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從事國土整治工作可以促進地理學的理論研究”。于是,他倡導地理學要為國土整治服務,并動員地理學界去完成任務。他自己不顧年老體弱,身先士卒,親臨青海和貴州進行國土整治的考察,主編《經濟大辭典——國土經濟·經濟地理卷》,擔任中國國土經濟研究會秘書長和《地理學與國土研究》學術刊物的顧問,寫成《國土開發整治與規劃》專著等,在這方面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與此同時,他的倡導得到全國地理學界同行們的響應和支持,隨即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研究國土整治問題的熱潮。

吳傳鈞在復興和發展人文地理學,深化地理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現代地理學,一方面是按照蘇聯模式,以自然地理學為主體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度忽視人文地理學研究,甚至片面接受蘇聯部門統計學派的觀點,對人文地理學進行地理虛無主義的批判,使這門學科受到摧殘。另一方面,我國的地理科學同世界各國一樣,專業分化越來越細,一度忽視了地理學綜合研究。“文化大革命”后,吳傳鈞和李旭旦為扭轉我國地理學重自然、輕人文的不平衡局面,于1979年率先提出要復興和發展人文地理學,并做了大量促進工作。他主編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分支,分別兼任全國第一個人文地理研究所和第一個人文地理學術刊物的名譽所長和顧問,受國家教委委托主持全國人文地理學研討班等。1986年他在全國地理學大會上宣讀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的論文,指出“協調好人地關系是當前最迫切的全球問題。研究人地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立足點,也是人文地理工作者的用武之地,更是這門學科向前發展的最大動力”。這一見解已被全國地理學界所認同,從而使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大大加強,并促使整個地理學的綜合研究向縱深發展。

吳傳鈞積極組織國內與國際學術活動,或短期講學,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多次單獨或率團出訪英、法、蘇、美、日等近20個國家或地區,多次卓有成效地組織雙邊、多邊、多學科國際學術研討會,向國外介紹我國地理學的進展,增強與各國的學術交往,做了許多溝通我國和其他國家友好關系的工作。1984年,他率領中國地理學代表團參加在巴黎召開的第25屆國際地理學大會期間,同各國代表團團長進行協商。經過他的努力,終于恢復了我國在該會的會籍,為中國地理學界廣泛開展學術交流開辟了道路。

吳傳鈞還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在繁忙的工作中,特別重視培養中青年地理學工作者,并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僅經常到大學講課,指導地理愛好者撰寫論文,輔導身邊的年輕同志,帶助手,而且作為碩士、博士、博士后導師,從1961年起,先后為地理學輸送了國土整治、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等專業的高層次中青年科技人才。這些人迅速成長起來,成為地理教育和研究的骨干。

吳傳鈞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160多篇論著。曾獲得中國科協“周培源國際科技交流大獎”。他參與編寫的《中國海岸帶與海涂資源調查報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農業地圖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主編的《中國農業地理總論》、《1∶100萬 中國土地利用圖集》、《中國土地利用》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專著《國土開發整治與規劃》、《中國經濟地理》等,對國土研究與規劃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方法。

吳傳鈞早年回國后,受地處南京的中國地理研究所所長林超教授聘請,到該所工作。1953年,這個所被改組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并于1958年由南京遷到北京,吳傳鈞歷任該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地理學會、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等全國性學會的正副理事長、秘書長,一些兄弟研究所和大學地理系的研究員、教授,《地理學報》等7個全國性學術刊物的顧問、主編、副主編,以及《中國地理學家》等3個外國出版的學術刊物的編委、聯合國大學科學研究協調員、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等數十個職務。

吳傳鈞作為一名科學家,具有崇高的思想品格。雖然他身居高位、成績卓著,但虛懷若谷,從不居功自傲、盛氣凌人,受到同行的尊敬和愛戴。

主要論著

1吳傳鈞,中國糧食地理,商務印書館,1942。

2吳傳鈞,經濟地理學——生產布局的科學,科學通報,1960,19:21~24。

3吳傳鈞主編,中國農業地理總論,科學出版社,1980。

4吳傳鈞,地理學的特殊研究領域和今后任務,經濟地理,1981,1(1):1~5。

5Wu Chuanjun(EditorinChief),Geography in China,Science Press,1984.

6吳傳鈞主編,經濟大辭典——國土經濟·經濟地理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

7吳傳鈞、侯鋒,國土開發整治與規劃,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8吳傳鈞主編,1∶100萬中國土地利用圖集,科學出版社,1990。

9吳傳鈞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

10吳傳鈞,論地理科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經濟地理,Ⅺ1991,3:1~6。

11吳傳鈞、郭煥成主編,中國土地利用,1994。

12吳傳鈞、劉建一、甘國輝合編,現代經濟地理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13吳傳鈞主編,中國經濟地理,科學出版社,1998。

14吳傳鈞主編,人地關系與經濟布局——吳傳鈞文集,學苑出版社,1998。

15吳傳鈞主編,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問題,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敏县| 崇信县| 万源市| 渭源县| 北京市| 绥中县| 珠海市| 天柱县| 昂仁县| 于都县| 哈密市| 洪泽县| 溧水县| 咸宁市| 韶关市| 务川| 永嘉县| 江孜县| 永安市| 东兰县| 阳原县| 常州市| 三明市| 漳州市| 安吉县| 寿宁县| 团风县| 临安市| 柳河县| 尼勒克县| 山东省| 辉县市| 鹤壁市| 乌兰县| 河源市| 香港| 深州市| 大理市| 南丰县| 永修县|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