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躍,中國科學院院士,微電子學專家。2014年加入九三學社。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58年3月生于重慶市,1982年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1990年在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數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國際IEEE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常務理事,國家中長期規劃綱要“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產品”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專家組組長,總裝備部微電子技術專家組組長,國家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微電子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國家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
科研概述
長期從事新型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和器件、微納米半導體器件與高可靠集成電路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是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微電子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他在氮化鎵∕碳化硅第三代(寬禁帶)半導體功能材料和微波器件、半導體照明短波長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和推廣、微納米CMOS器件可靠性與失效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成果。
研究方向
郝躍教授主要從事理論和基礎性研究,研究方向為集成電路可靠性設計與統計最優化理論和方法,IC制造動力學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可靠設計技術和方法學研究。在該領域研究中,取得了創造性成果,提出了利用分形描述硅片缺陷的空間分布和粒徑分布的理論,實現了集成電路功能成品率表征與最優化設計系統。在該方向他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攻關、軍事電子預研、863高科技項目和各類基金項目七項。先后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專(合)著五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近幾年,他先后被評為電子工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電子工業系統先進工作者、陜西省“十大杰出科技青年”和“新長征突擊手”,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寬禁帶半導體技術,深亞微米及超深亞微米器件物理,集成電路可制造性和可靠性理論與方法等。先后主持了多項國家科技攻關、863高科技項目、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取得了突出成就。研究成果獲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獎一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一項;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四項;光華科技二等獎一項。并獲得了201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于2005年和2011年兩次當選“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在國內外著名刊物和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 180余篇,被他引600余次(截止2013年5月),專著3本,國家發明專利7項。
科研成果
主持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一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二等獎十余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二十余項。
論著
出版了“氮化物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與電子器件”、“微納米MOS器件可靠性與失效機理”、“碳化硅寬帶隙半導體技術”、“集成電路制造動力學理論與方法”等多本著作,在國內外著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有200余篇被SCI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