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熊(1917年10月12日—),出生于南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
陳夢熊原籍浙江上虞。1923年—1930年在南京中央大學實驗學校讀小學;1930年—1936年就讀于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實驗學校和金大附中,是當時全國有名的學校,他在那里受到良好教育,為后來成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1938年,陳夢熊考入昆明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主修地質。1942年,陳夢熊于西南聯大畢業,考入重慶原中央地質調查所,那里有許多在學術上頗具權威的學者、專家,而且經常有去全國各地進行野外考察的機會,所以是青年地質學家所向往的地方。他入所的第二年,就被派到蘭州,參加剛建立的由王曰倫先生領導的西北分所,先后追隨很多位有經驗的地質學家,接連幾年在野外進行地質填圖與礦產調查。1945年他參加以王曰倫先生為首的祁連山地質礦產考察隊,自西寧向北翻越祁連山脈,進入河西走廊,成為國內第一個橫越祁連山的地質調查隊的成員。在西北工作期間,發表了一些有關西北區域地質方面的文章,成為他的早期地質研究成果。抗日戰爭勝利后,陳夢熊于1946年隨所復員到達南京,參加黃汲清先生主持的中國地質圖編圖工作,主要負責西北地區。在解放前夕,完成了我國第一幅比例尺三百萬分之一的中國地質圖和二十多幅比例尺百萬分之一的分幅圖。通過這項工作,使他有機會掌握了全套的編圖方法與印制技術,為后來從事水文地質圖的編圖工作,積累了重要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地質調查所大部分人員成建制并入地質部。在地質部,他長期擔任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副總工程師職務,負責領導全國水文地質普查和有關城市或工、農業的地下水供水勘察任務。1982年改任地礦部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科技高級咨詢中心高級顧問、中國地質大學、長春科技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1998年地礦部改組成立國土資源部,他仍在該部咨詢研究中心任咨詢委員。在地質部,他擔任的第一項任務是天成、寶成線的新線工程地質勘測工作。這是我國興建的第一條橫跨秦嶺的復雜山區鐵路新線,當時在前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邊學邊干,完成了寶略段從選線到技術設計階段的全部勘測任務,為后來許多困難山區的新線勘測,開創了道路。
20世紀50年代中期,正當他想系統總結鐵道工程地質工作的經驗,并致力工程地質研究時,組織上根據工作需要,又調他負責領導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這是一項復雜、艱巨而又非常生疏的任務,從擬定規劃、編制規程規范、確立編圖方法,一直到組織專業隊伍,指導野外工作,前后延續近30年之久。在水文地質普查工作中,首先遇到的是編圖問題。以前在前蘇聯專家的指導下,一直沿用蘇聯的一套編圖方法。直至70年代初,才有機會看到歐洲一些國家的有關圖件,同時發現前蘇聯編圖方法的許多缺陷。根據國外的最新發展,結合我國的實際,他和同事們創立了一套具有我國特色,又基本符合國際規定的綜合水文地質圖編圖方法和統一圖例,在全國得到普遍應用,取得較好效果,并在國際上得到好評。其次,是地下水的儲量計算。70年代,廢除了沿用多年的前蘇聯四大儲量分類法,創立了地下水天然資源與開采資源的新概念。80年代初,在全國水文地質普查工作的基礎上,根據上述原則,統一計算方法,組織各省首次完成了全國地下水資源的計算與評價。水文地質學是地質科學中在20世紀40年代剛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分支學科,解放后才從蘇聯引進國內,當時對他來說是非常陌生的。通過生產實踐,他逐漸掌握水文地質學的基本原理與工作方法。陳夢熊長期以來因忙于技術管理業務,沒有時間從理論上進行深入研究。一直到80年代初,他退居二線以后,才有了比較充裕的時間,在總結普查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致力于地下水資源與地下水系統和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期間,陳夢熊有機會多次出國訪問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不僅擴大了眼界,開闊了思路,而且通過國際合作,對他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80年代初,他兩次參加有關地下水系統研究的國際會議,把正在歐洲興起的地下水系統理論引進國內;邀請荷蘭著名地下水系統專家G.B.英格侖教授(Engelen)來華講學;搜集國外有關文獻,編輯出版《地下水系統研究論文匯編》;通過分析比較各國對地下水系統理論存在的不同觀點,發表了“地下水系統的基本概念與研究方法”等論文,闡述了自己的認識與見解。與此同時,他參加以英格侖教授為首的國際水文計劃(IHP)地下水系統專題工作組,擔任亞洲典型地區的實例研究,完成論文《華北黃河平原地下水系統》(與許志榮合著),已被納入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1986年出版的專著《地下水流系統分析》中,列為全球六大實例研究之一。目前地下水系統理論,已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并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特別對解決復雜條件下地下水資源的計算與模型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研究地下水系統由于水資源開發可能產生的各種環境效應,他承擔了國際水文計劃關于“水資源開發的負效應與管理”的國際合作課題,負責其中地下水部分;組織國內專家,在總結我國經驗的基礎上,分析由于地下水過量開采造成的水資源枯竭、水質惡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巖溶塌陷,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現象,研究它的形成機制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這項成果已于1988年由國際水文科學協會正式出版,基本上系統地反映了我國在環境水文地質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受到國外同行的較高評價。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雖已進入古稀之年,但在新形勢的鼓舞下,精神煥發,在短短二十多年時間內,共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包括英文論文二十多篇并完成兩項國際合作課題;曾先后獲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及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多項。這二十年是他一生中著述最豐盛的時期,其中代表性著作有《地下水資源與地下水系統研究》、《中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問題研究》、以及《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英文)等。在此期間,他曾出訪英國、荷蘭、德國、芬蘭、蘇聯、美國、泰國、印尼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并參加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十多次。他認為,我國的水文地質科學,在這一時期也取得迅速的發展,可以說,這都是由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結果。事實說明,科學事業更加需要開放,面向全球。只有加強國際學術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活動與國際合作,認真吸取國外的先進理論與先進技術,發揚開拓和創新精神,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陳夢熊現任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顧問、《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雙月刊編委會副主任、國際水文科學協會及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他曾任自然資源研究會理事、鐵道學會理事、中國科學院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委員、國際水文科學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國際水文地質圖委員會委員、《地質論評》及《地質學報》編委、《環境遙感》編委、《自然資源學報》副主編,以及克羅佛出版公司國際水科技叢書編委會顧問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