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獻文(1900年3月15日—1985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瑞安。動物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伍獻文于1900年3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瑞安縣云周鄉嶼頭村的一個小康之家。其父粗通文墨,思想開明,家境雖然比較貧寒,但仍堅持要孩子們讀書。伍獻文兄弟三人讀完中學后,家庭經濟情況實在無能力讓他們上大學。伍獻文在兩位兄長的支持下,考取了免收學費又可供給膳食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業專修科。1921年,伍獻文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到福建廈門市集美學校任教。一年以后,廈門大學正式成立,他轉到廈大動物學系擔任助教。在這里他所受到的動物學研究的基礎訓練,奠定了他終生事業的基礎。初到廈門大學,他跟隨賴特教授(SFLight)指導學生做動物學實驗。為了勝任這項工作,伍獻文向賴特老師學習動物分類學。有一次,賴特帶著伍獻文到海邊巖石上取下一種動物,要他自己去分類鑒定。伍獻文先從培養觀察、形態解剖入手,弄清楚構造,然后從門、綱、目、科、屬,一直定到種,用了一個多星期時間,終于確定這種動物是一種內肛動物的群體。這種分類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本訓練,給伍獻文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1925年,秉志教授來到廈門大學,在動物學系教授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在秉志老師的鼓勵下,伍獻文向學校注冊為動物學系學生,一面給秉志當助教,一面完成自己的學業。他在組織學和胚胎學方面的堅實基礎,就是這一時期在秉志直接指導下取得的。與此同時,伍獻文又跟隨何博禮教授(RHoeppli)學習線蟲學,并對廈門和浙江的自由生活線蟲、江豚的肺寄生線蟲及其引起的組織病理變化進行了研究。他還對浙江的鳥類、蛇、蛙、魚類、水母等動物進行觀察,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
192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廈門大學理學士學位。畢業之后,伍獻文應聘到南京中央大學生物學系教動物學。雖然這時他已經在線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對魚類學研究的志趣卻始終沒變,1928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魚類學論文“廈門魚類之調查”。伍獻文在
南京只停留一年,就辭去了中央大學的教職,懷著研究魚類學的強烈愿望,于1929年接受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去法國留學,在巴黎博物館魚類學實驗室羅勒教授(LRoule)的指導下學習魚類學。經過三年刻苦努力,伍獻文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中國比目魚類的形態
學、生物學和系統學的研究》〔Contribution a l’tude Morphologique,Biologique et systématique des Poissons Heterosomes(Pisces Heterosomata)de la ChineThèses UnivParis,SerA,no1932,224:1~179〕,論文中記載了分布于我國的比目魚類5科33屬65種,并對比目魚器官系統的解剖和生物學作了詳細的描述。1932年伍獻文取得了巴黎大學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1930年,中央研究院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南京成立,這是我國由政府主辦的第一個生物學研究機構。伍獻文回國后,被推薦主持博物館動物學部的工作,同期在動物學部工作的還有方炳文、常麟定等人。為了調查祖國富饒的生物資源,他們深入到廣西、貴州、云南等邊遠山區,采集了大量的標本,發現了許多在科學上未曾記載過的新的物種。在這段時間,伍獻文的工作涉獵面相當廣,在繼續進行魚類、蠕蟲類研究的同時,又開展了對河蟹、蝎類的研究。他發表的《中國河蟹志略》和《中國之蝎及蝎蛛》都是國內研究該類動物的領先之作。他在線蟲形態學和分類學方面所作的貢獻也深為國內外專家所推崇,顯現出他在動物學研究上的堅實基礎。1934年,中央研究院國立自然歷史博館改名為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所,同年7月又一次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長,伍獻文被聘為研究員。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央研究院所屬各研究所紛紛遷入內地,動植物研究所也奉命遷往湖南的長沙和衡山,幾年艱辛初創的科研條件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為了起碼的科研工作需要,伍獻文和他的同事將顯微鏡和圖書資料一一裝箱帶走,卻丟掉許多私人生活用
品。當時研究所已收藏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包括一些新種的模式標本,都無法帶走。為了保存這些標本,他們在夾墻的地下挖了一條深溝,小心翼翼地將標本一瓶瓶埋藏起來,想在抗戰勝利后取出使用。后來,研究所繼續內遷到達廣西陽朔,伍獻文利用在陽朔的短暫停留
,抓緊一切可以工作的時間,調查漓江的魚類,撰寫了“漓江的魚類”一文。1939年,研究所遷到四川重慶北碚,才算安定下來。但是,在那樣的戰爭年代,國民黨政府極端腐敗,戰事節節失利,國土淪陷,物價飛漲,貨幣天天貶值,維持生活已十分困難,調查祖國的魚類資源根本不可能進行。伍獻文決定開展一些室內工作,利用極其簡陋的條件開展實驗魚類學研究。在這期間,他們開展了魚類形態學、魚類組織學及魚類生理學研究,并發表一些論文。從1940年到1947年,伍獻文及其早年的學生,我國著名的魚類學家劉建康、張孝威等人,連續發表了多篇有關黃鱔等魚類的氣呼吸機理的研究報告,比較詳盡地從形態學、組織學及生理學的角度探討黃鱔的氣呼吸器官的結構與功能。此外還進行了紋胸的吸著器的組織學、鯉鯽魚雜交實驗、魚的胚動現象等有關魚類生理學和功能形態學的研究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央研究院的一些研究所陸續遷回上海、南京。伍獻文隨所遷到上海。1948年,伍獻文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當時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奉命召集會議,強迫全院科學家隨蔣逃臺,伍獻文與全所職工奮起反對,他說:“我只有一個決心,決不跟蔣介石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伍獻文多年的夙愿才真正得以實現,即系統地調查祖國豐富的淡水魚類資源,全面開展魚類分類區系的工作。他所直接領導的魚類分類組的科技人員,按照他的規劃,爬山涉水,足跡遍及祖國的江河湖泊。從東北的三江平原到海南島的五指山畔,從青藏高原的冰川雪河到東海之濱的溪流溝澗,采回了大批魚類標本,在水生生物研究所建立了收藏有30余萬號標本的規模宏大的淡水魚類標本室。他們用大量由模式標本產地采來的地模標本代替流散在國外的中國魚類的模式標本,基本擺脫了只有依靠“洋人洋書”才能研究中國魚類的被動局面。在擁有大量標本的基礎上,伍獻文以占中國淡水魚類一半的鯉科魚類作為研究對象,同他的助手一起開始了艱巨的整理工作。1964年,《中國鯉科魚類志》上卷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印行,在國內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國外學者發表了專文評論,給予高度評價。“文化大革命”期間,伍獻文遭受迫害,一切工作全都停頓了,編“志”工作也停止。直到1977年,《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終于出版了。《中國鯉科魚類志》全書共70余萬字,系統地描述了分布于我國的鯉科魚類113屬412種,并附有精美的圖版。它不僅是研究中國淡水魚類的必備文獻,也是研究全世界鯉科魚類的重要資料。日本學者已將上卷譯成日文出版,下卷也在翻譯之中。歐美的許多魚類學家也來信建議出版英譯本。這部著作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得到大會獎勵,1982年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伍獻文在不斷提高科學研究理論水平的同時,還十分注意科學研究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在20世紀60年代,他極其關心三峽工程對長江魚類資源的影響問題,堅持開展長江魚類資源調查及其變動規律的研究。在葛洲壩工程建設中,他發表用人工繁殖中華鱘來代替修建過魚建筑物的正確意見,為國家節約5300萬元的經費。
《中國鯉科魚類志》上、下冊完成之后,伍獻文把魚類分類學的工作,從檢定和區系工作,發展為運用分支系統學的研究方法,重點是探討鯉亞目各科魚類系統發育關系的研究。鯉亞目是現有淡水魚類中最大的一個類群,共計約有250個屬2 500余種,廣泛分布于亞洲、歐洲、非洲和北美。近百年來,許多魚類學家嘗試提出的分類系統,無一能令人滿意。中國是鯉亞目魚類最豐富的國家,約有145屬580種,具有研究鯉亞目魚類系統發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能做許多外國學者想做而不能做的工作。伍獻文和他的助手解剖和觀察了鯉亞目中有代表性的78屬123種魚類的骨骼,并引進和使用了國外在20世紀7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分支系統學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對觀察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他們的研究結果連續發表在國內的許多學術刊物上。1981年,伍獻文和他的助手在《中國科學》上發表了題為《鯉亞目魚類分科的系統及其科間系統發育的相互關系》的研究論文,提出了鯉亞目魚類的一個新的分類系統。這篇論文引起了國際魚類學界的普遍關注,加拿大魚類學家尼爾遜教授(J.S.Nelson)將此研究結果引入他所編著的《世界魚類》一書中,十幾個國家的幾十位學者紛紛來信索取有關資料,許多人建議在中國召開有關鯉亞目魚類研究的國際科學討論會(這項成果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一系列的工作,使伍獻文心情愉快,工作進展很快,他曾說:“我深深體會到,社會主義需要科學,科學更需要社會主義。想想過去,瞻望未來,科學工作者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真正有所作為,為祖國的科學事業開辟美好的前程”,“實現四化,任重而道遠。老年和中青年科學家都要珍惜當前的大好時機,珍惜這么優越的條件,以主人翁的態度,振奮精神,腳踏實地,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換來明天的更加美好和幸福,我今年82歲了,愿在余生之年,把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科學人才引為己任,甘當人梯,讓年輕一代向科學高峰前進,為繁榮科學,振興中華,為我國水生生物學出成果、出人才貢獻全部力量。”
伍獻文是一位學術造詣很深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科學學術組織者。自從195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以后,伍獻文陸續又擔任了許多職務。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擔任過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和國家科委水產組副組長。他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常務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又是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副主任。他還熱心學術團體工作,早在1934年,他就參加發起和創立中國動物學會,歷任學會理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他又參加發起組織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并擔任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他還擔任過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1979年他又與朱元鼎教授等著名的魚類學家共同發起組織中國魚類學會,并被選為學會名譽理事長。此外他還兼任了許多學術刊物的編輯委員會委員。
伍獻文在國內外刊物上先后發表了85篇論文,出版過5種專著。他在生前就將數千冊珍貴的圖書和資料捐贈給水生所圖書館。最終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1985年4月3日,伍獻文院士不幸因病在武漢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