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秦馨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地球物理勘探、應用電子學家


秦馨菱(1915年10月17日—2003年12月),出生于山東濰縣(今濰坊)。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地球物理勘探、應用電子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

秦馨菱原籍山東安邱,他出生于山東濰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在濰縣廣文大學(后遷濟南為齊魯大學)生物系任教,后在北京及沈陽等地任教。外祖父是齊魯大學天算系教授,母親為小學教師。秦馨菱從小受家庭影響,求知興趣廣泛,動手能力很強。1929年夏隨父親到北平,入崇德中學學習。該校英語、數學教學水平較高,為他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1931年轉入通縣潞河中學讀高中二年級。1933年秋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7年6月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后,秦馨菱即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1940年改為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鷲峰地震臺工作,任練習員,跟地震學家李善邦從事地震觀測。“七七事變”后,鷲峰地震臺關閉,同年7月15日秦馨菱隨李善邦去南京,不久出差湖南后又到重慶。抗日戰爭期間他跟李善邦改做物理探礦工作,曾在湖南及我國西南諸省作過物探工作。1945年夏去美國聯合地球物理公司、斯郎波吉公司和萊恩·韋爾斯公司任實習工程師,學習地震勘探和石油電法測井。1946年秋回到祖國。

秦馨菱回國后,繼續在南京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先后任技士、技正,從事放射性勘探和電法勘探試驗。1950年調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57年兼任北京地質學院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1960年底調往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同時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探空技術專業教研室主任。1978年春調回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馨菱為我國的地震學研究、物探事業的開拓、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參加了我國早期的地震觀測、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曾在湘、川、黔等省探測金屬礦。1941年隨李善邦測繪出攀枝花地區的三幅地形圖,并用磁法探明該礦的分布,確定為鈦鐵礦,寫出關于該礦的第一份正式報告。1951年—1954年參與東北、魯、內蒙、鄂等處探礦工作,發現了新礦體,為確定鋼鐵基地做出貢獻。1957年促進了質子旋進磁力儀在我國誕生。1960年—1966年參加氣象火箭及人造衛星部分電子線路的研制,為探空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78年以后參與北京電信傳輸地震臺網的改進和現代化。

秦馨菱是我國地震學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并為促進我國地球物理儀器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37年大學畢業后,秦馨菱即到北平鷲峰地震臺工作,跟地震學家李善邦從事地震觀測,從此開始了他的地球物理科學研究生涯。鷲峰地震臺是地質調查所委任李善邦于1930年建立的中國人自己的第一個地震臺。秦馨菱工作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陷,鷲峰地震臺關閉,人員遷往南京,后又輾轉到了四川北碚,在極端的困難情況下繼續進行地震研究工作。李善邦親自設計,秦馨菱積極配合試制地震儀。當時,經費少,材料缺,又沒有交流電,車制零件還要用人工搖動車床,此外還經常有日軍飛機來空襲。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利用廢舊物資自己動手制作零件,試制出一套Ⅰ—型水平擺式地震儀,它成為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內地惟一的一套地震儀。儀器制成后安裝使用,秦馨菱作日常觀測維護工作,曾記錄到成都及土耳其地震,至抗日戰爭勝利時共記錄到遠近地震109次。1946年將此地震儀遷往南京,1947年初裝好繼續使用。同年,秦馨菱還和謝毓壽一同修復了抗日戰爭期間已經荒廢了8年的中央研究院北極閣地震臺的大維謝特式地震儀,使它恢復了記錄。此后秦馨菱雖主要精力用于做物探工作,但仍經常參加地球物理所地震研究室的報告會和研討會。1978年春秦馨菱擔任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電信傳輸臺網室主任,參與改進與擴建北京電信傳輸臺網。他曾多次到野外選擇臺址及無線電遙測訊號中轉點。由于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使北京地區的臺站數目由20個增至40余個,并逐步向現代化邁進。

秦馨菱是中國地球物理勘探事業的開拓者??谷諔馉幤陂g,秦馨菱跟李善邦從事地球物理探礦,先后在西南和中南有關省份的十余處開展過工作。1937年—1938年秦馨菱和李善邦對湖南衡陽水口山的鉛鋅礦和共生黃鐵礦進行地球物理探礦約一年。他們合作寫出論文“湖南水口山鉛鋅礦區試用扭稱方法探測結果”。湖南水口山鉛鋅礦是一座老礦,他們從地質角度上認為有希望的地方發現了異常,探測有新礦體,后來經打鉆證實了他們的推斷。1938年他們在四川、貴州等地的礦區開展地球物理探礦工作,先后去綦江、咸寧、瑪姑、會理、西昌等地探測磁鐵礦。1941年春夏之交,他們工作剛剛告一段落,準備收隊時,接到當時經濟部部長翁文灝的來電,要求他們就近到西康(即今四川西南角)攀枝花去開展工作。按照常規應先有人作過地質調查并測好地形圖之后再由物探人員探測,然而關于攀枝花地區的地形地質情況,僅有地質人員走過一趟作為踏勘,他們要開展物探工作,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他們共測了三處,即攀枝花、尖包包、倒馬坎,由秦馨菱測了第一批礦區地形圖共三幅,由李善邦作地質填圖;然后他們又作了磁力剖面測線。他與李善邦合作又寫出“西康攀枝花鈦鐵礦勘探報告”。打回的標本經化驗定為含鈦磁鐵礦,從勘探結果來看,認為礦體規模不小有開采價值,再從附近巖石上的“礦染”看,認為該礦規??赡芨蟆H缃衽手ㄒ咽俏覈V區之一,他們的工作是今日攀枝花鋼鐵基地的開拓性工作。

1950年秦馨菱雖然調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實際上仍在地質部作物探工作。他先去山東作磁法探礦,在金嶺鎮發現磁鐵礦兩處。后來,國家為恢復東北的工業基礎,集中國內主要地質專家,組成東北地質工作隊,他作為該工作隊成員之一,與其他地質專家配合進行物理探礦,探查到多處鎳礦、黃鐵礦、白鎢礦等金屬礦床。

1954年以后,為解決野外提出的一些技術問題,秦馨菱開始進行室內物探試驗和儀器的研制工作,例如在磁法勘探中為計算礦體產生的磁力異常,就需要了解礦體及圍巖的磁化率。為此,他曾同曾融生合作制成磁化率儀,并進行測定磁化率的試驗。該試驗為以后的磁法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據。他率朱虎、陸常周等人研制出一臺繞制石英彈簧的車床,為我國石英彈簧重力儀和地傾斜儀的制造創造了條件。1957年他在《地球物理勘探》上發表了“質子旋進式磁力儀”一文,介紹質子旋進式磁力儀的原理,促進了這種儀器在我國的誕生。同年,在《地球物理學報》上發表“振動臺原理和地震檢波器的試驗”,對當時正在開展的地震勘探儀的試制工作有較大的影響。此外他還領導研制成超聲測井儀、大地電流儀等多種儀器,為我國地球物理勘探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秦馨菱在開拓我國空間探測新領域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一貫重視并積極倡導高新技術的發展,自20世紀50年代起他就帶領一些年輕的科技人員開發無線電電子技術在地球物理實驗、儀器方面的應用。1959年以后在地球物理研究所開展一些物探儀器的研制和物探方法的試驗。如超聲測井儀、石英絲重力儀、地震勘探儀、大地電流儀的試制等。1958年中國科學院計劃發射人造衛星,這就要求研制火箭,為此地球物理研究所先試制氣象火箭,并于1960年進行了機構調整。秦馨菱帶領原物探室的大部分人員轉入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組建成遙控遙測研究室,他擔任室主任。

秦馨菱在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工作期間,解決了兩個重大的技術問題。其一,他領導大家把原來的單路遙測改制成雙調頻五路無線電遙測系統,解決了高空氣象數據的無線電遙測問題,該系統的作用距離達到150千米,性能穩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與當時日本同一技術水平相當。其二,解決了氣象火箭的跟蹤定位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秦馨菱首先把火箭上的應答器和地面上的雷達看成一個系統,統一計算了在上行方向地面雷達的發射功率與火箭上應答器接收機的靈敏度應如何配合,在下行方向火箭上應答器的發射功率應該是多大。其次是在地面雷達功率已經定了的情況下,應答器的接收與發射部分應當如何設計制造。他領導大家研制雷達應答器。應答器的發射部分原設計為柵極調制,功率小,信號弱。他采用板極調制,使發射功率提高了約1000倍,功率達到200—300瓦,信號大大加強。這種設計在國內屬首創。為了提高接收靈敏度,他又帶領大家進行超再生試驗,效果良好。應答器的接收機使用了超再生電路后,其靈敏度較用直接檢波法提高了數倍。當時在3000兆赫使用超再生電路也屬首創。此后又把雷達發射信號的脈沖寬度加寬,以增大其有效發射功率和作用距離。經過對火箭部分及雷達部分采取了以上措施之后,跟蹤訊號非常穩定,每次發射都能跟上全程,徹底解決了氣象火箭的跟蹤定位問題。1964年七機部五院為表彰秦馨菱領導的研究室在航天無線電遙測系統方面所做的貢獻,授予他們集體二等獎。

秦馨菱非常重視教學工作,50年代初國家急需物理探礦人才,1952年秦馨菱在南京雞鳴寺與顧功敘等人一起開辦了一期物理探礦訓練班,學員大多為大學物理系畢業生。他們冬季在室內上課,春季以后到野外實習,先后在內蒙古的白云鄂博和湖北的大冶等地進行野外操作,在這兩地外圍都發現了一些新礦體,這項成果于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二等獎。1953年冬到1954年春,他們又在北京繼續開辦物探訓練班,秦馨菱主講磁法勘探。這兩期訓練班雖然設備簡陋,條件艱苦,卻培養出我國首批物探專業人才,其中許多人后來成為地質部門的骨干。自1987年恢復招收研究生以來,他擔任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級地震科學研究人才。

秦馨菱于1938年參加中國地質學會,為終身會員。1947年8月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成立,他是最初參加的26位會員之一,曾任理事、常務理事、《地球物理學報》編委。自1980年以來兼任儀器與觀測系統專業委員會主任,1988年為該會名譽理事兼地球物理技術委員會顧問。1979年中國地震學會成立,他當選為理事,1988年為該學會名譽理事。1979年—1988年任國際地震中心理事,國際地震學和地球內部物理學協會實踐委員會委員。

現為《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名譽主編,《中國地震學報》(英文版)名譽副主編,《中國地震》(英文版)副主編,《國際地震動態》名譽主編,為國內外學術交流做出重要貢獻。

秦馨菱始終認為,科學在發展,認識無止境,惟經實踐活動反復檢驗,才能達到一個更新、更高、更完善的境界。他為人師表,謙虛謹慎,深受愛戴。

   秦馨菱院士主要著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滕州市| 左云县| 昆明市| 万载县| 吉林省| 河西区| 正蓝旗| 察哈| 肇东市| 达孜县| 佛山市| 孟村| 阿克陶县| 玛曲县| 于都县| 裕民县| 五峰| 永靖县| 翁牛特旗| 离岛区| 贡嘎县| 德安县| 赣州市| 岢岚县| 苍南县| 阳东县| 灵丘县| 隆子县| 西畴县| 卓尼县| 金阳县| 门头沟区| 吉木萨尔县| 南丰县| 牡丹江市| 桃江县| 乌苏市| 通州市| 富平县| 积石山|